教師課程觀研究

教師課程觀研究

《教師課程觀研究》是蘇強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12月。

該書基於中國課程觀研究的現狀、問題、需求,對國際經驗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拓展,對教師課程觀的結構與特點、形成歷程進行系統考察及哲學檢思,進而構建中國小教師課程觀的總體理論架構,明確提出“發展性課程觀”是課程觀轉型的時代主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教師課程觀研究
  • 作者:蘇強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字數:301千字
  • 首版時間:2016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課程觀為核心,以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深化課程改革為目標,基於中國社會文化脈絡下教師的課程理解特徵,界定了中國中國小教師課程觀的六種取向及其內涵;針對中國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的不平衡性,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教師的課程觀形態進行調查及比較分析,揭示了中國小教師課程觀的整體形態、構成特點與形成歷程;在實證調查基礎上,分析及解決課程觀實踐轉化中的異化問題,並提出培養和樹立發展性課程觀是課程觀轉型的時代主題與邏輯路向,勾勒出未來課程觀的發展願景。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教師課程觀的理論分析
第二章 課程價值取向的意蘊及歷史譜系
第三章 中國小教師課程觀的實證調查與分析
第四章 中國小教師課程觀的實踐轉化
第五章 發展性課程觀:課程觀轉型的邏輯路向

創作背景

課程改革成功與否,教師是關鍵。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理念、態度、行為和表現,無不取決於他們的課程觀。教師的課程觀,直接關係到課程改革以及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達到預期目標。基於此,《教師課程觀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課程實踐是教師形構其課程觀的現實基礎,因為任何課程理論都不具有普適性價值,教師只有在課程或教學行動中不斷地反思,才能覺知自我的教育知識、信念和價值、所在環境的情狀,進而考量如何整合這些條件以提升教學效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這種反思性教學的展開有助於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教學品質。反思性教學與技術性教學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反思性教學倚重教師對自我課程行為的目標、價值觀以及外在環境進行質詢與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從來不曾審視自己的課程假設,那其從事的是技術性教學,而不是反思性教學。因此,反思性教學並不是由所有的教學思考組成,也不只是技術性行為的呈現,而是一個具有認知行動與批判反思的實踐過程。為了進行反思性實踐,教師建立和維持一個教學和教育的寬廣視野是必要的,而不只是內在地檢視自我的實踐。教師不僅要關注內在的實踐,還要聚焦於外在的社會條件,這樣更可能影響其實踐行為。因此,反思性教學是教師提升自我專業能力並發展課程觀的前提,教師只有在教育理論的指引下不斷地反思課程觀、課程實踐及外在環境,充分挖掘課程潛力,才能在課程實踐上得以更新和突破,進而賦予課程以新生命。
該書指出,中國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小教師課程觀的存在形態。但是,長期積澱的社會文化心理格度、教師原有課程觀的固著性與獨特性,以及課程改革對課程觀的內涵未做系統明確的界定,導致人們在課程觀轉型的主題上也就缺乏共識性,並呈現出眾說紛紜的態勢。共識的缺失也就不能實現以核心價值為中心的價值理性組合;而缺少核心價值的導范,也就不可避免地導致眾多一線教師對課程觀的理解偏差與行為失范。因此,發展性課程觀是在批判傳統課程中根深蒂固且仍存於現實課程活動中的觀念和行為,以及人與課程之時代發展走向的基礎上提出的,是課程觀轉型的時代主題。發展性課程觀以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為理據,它的核心質素是教化個體與改良社會,而教化的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成長,進而促成社會發展。構築發展性課程觀的互動、共生及再造的實踐機制,廓清其運演的機理,以激發個體的生命自覺、構築和諧的課程生態、實現個體生命的超越,這是課程價值取向及人的發展的必然選擇。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教師課程觀研究》
2016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9731-8

作者簡介

蘇強,教育學博士、研究員。現任職溫州醫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兼任全國課程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2項;在《教育研究》發表論文8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