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月刊·黃玉峰:我的教育建議

《教師月刊》創辦於2009年7月,是大夏書系策劃團隊為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校長(園長)、教研員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教師月刊》堅持人文精神、立足專業視角、普及教育學術、推廣名師經驗,致力於建設健康的教師文化。2014年,《教師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頁碼、別致的開本、優質的紙張、精美的裝幀帶給讀者青山綠水一般的閱讀體驗。

基本介紹

  • 書名:教師月刊·黃玉峰:我的教育建議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10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教師月刊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963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多年來,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對基礎教育充滿了關懷和憂慮。他曾經被稱為“語文界的叛徒”,但是他卻自認為這是對“背叛了真正的語文的應試教育的背叛”。如何回歸真正的教育?黃老師對年青教師們提出了真誠的建議。
瑞吉歐教育創始人說“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如今學校里的兒童語言顯得單調了一些呢?孩子的那九十九種語言去了哪裡?朱永通老師的專欄,帶我們一起反思:這是不是因為教育者的自身話語方式出了問題?

作者簡介

李永梅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長,國內教師用書領先品牌“大夏書系”總策劃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於福建東山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發表有詩歌、散文、詩歌評論、文化隨筆、教育隨筆等。2000年出版詩集《大海的兩個側面》。曾供職于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建教育雜誌社。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長、《教師月刊》主編。

媒體推薦

對中國小教師來說,最好還要有幾門雜學做“底座”,最好的知識結構是“一專多能”。其次,還需要有懷疑精神,或者說是獨立的精神。在知識更替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我們今天教給學生的具體知識,到了將來某個時候,未必還是成立的。一個教師真正能留給學生的,是找尋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黃玉峰

圖書目錄

專欄
006 梁啓超及其中國文化史教學 _ 周勇
010 與光明俊偉的人同行 _ 李政濤
012 孩子的“九十九種語言”哪兒去了 _ 朱永通
015 我們需要怎樣的教師專業發展 _ 葉菊艷
封面
018 黃玉峰:我的教育建議
名家
038 錢中文 只有不斷選擇,才能不斷獲得自由 _ 安琪
現場
048 記事 冰心眼中的好男人 _ 王木春
跟孩子“談情說愛” _ 王勝藍
成為那遠處的鐘聲 _ 盛中華
070 新青年 曹彬:教師中的藏書家
080 課堂 “教什麼”與“怎么教” _ 熊芳芳
083 吳非說 學科趣味可以培育
085 朱永新答 以信念為基石—— 答陳娟老師
話題
087 過親子閱讀的家庭生活
捧著書,慢慢長大 _ 呂新輝
遇見曉風書屋 _ 吳金昌
親子閱讀,意義何在 _ 陳文芳
要有和孩子一樣“高度”的眼光 _ 徐雪明
農村教師更要關注親子閱讀 _ 薛茂紅
閱讀
097 最適合堅守的人 _ 錢理群
人文
105 竹園在心 _ 嚴華銀
視窗
049 校園 長沙市芙蓉區燕山第二國小
054 答問 _ 彭達友 _ 施樂旺
058 大夏 八本書幫助你讀懂學生
060 報導 讓閱讀的春風吹進四月……
064 訊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ECNUP及圖”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認定

圖書序言

一所學校的道德力量
文 _ 林茶居

有一年暑假,我到上海參加“鄉村教師飛翔計畫”活動,和張文質先生等人一起,與100 多位內蒙古教師面對面交流。主持人讓大家談談“自己的童年”,我說,我的童年有不少“野生”的成分。這除了因為我生於沒有計畫生育的年頭,長於鄉村,又求學於“教育比較落後”的時代之外,還跟我上學比較早有關。
我是五歲上一年級的,國小階段混得還可以,語文偶爾會考個第一名。五年後上中學,科目多了,身體發育又比較緩慢,一時支撐不起整個學習,尤其數學、物理,感覺甚是吃力且沒勁,就經常逃學,而老師也不怎么管。這樣,我有了很多自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好說這樣的經歷對我後來的成長意味著什麼。或許,我錯過了一節可以讓我從此愛上課堂生活的課,又或許,我避免了一次來自老師或同學的傷害。是利是弊,是福是禍,命運都已承擔,人生都已“夾帶”。
就個體而言,這樣的成長帶有偶然性。而對於學校教育來說,這是它迴避不了的一個現象:總有一些學生,旁逸斜出地生長。我們經常說“學校不是萬能的”,確實如此。不過,當我們思考什麼是學校的時候,不能忽略了諸如此類的“教育漏洞”。一所學校要正常運轉,必得倚靠文化的匡扶和制度的支撐。學校的形態也常常是以文化和制度的面目出現,並通過文化的薰染和制度的規約作用於其中
的每一個人。這些年,隨著社會公眾尤其是學生家長對“好學校”的期待日益強烈,學校的發展越來越多地聚焦於日常教育教學背後的文化、制度問題,或者說,文化、制度等原來只是在暗中發生作用的要素,漸漸地出現於前台,成為顯豁的議題—— 當然,這也是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渴望超越自我的反映。
有人稱之為學校(教育)內涵發展,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最大程度地培植和激發學校(教育)內生力量的努力,使學校不因人員的更替、環境的變化而改弦易張,保證學校在其應然的軌道上運行,在它自身的季候里生長。應該說,這是教育發展的正道。只是,在一些地方,所謂內涵發展,變異為文化與制度的狂歡,而背離了為了人的健康發展這一初衷。例如,某中學的“學生管理辦法”中赫然出現如此條文:“禁止男女學生一起散步、騎車、互贈生日禮物……”
有時候,壞的學校教育不一定以暴力、強制的方式產生作用,而是以溫情的、充滿“愛”的方式讓人迷醉其中;還有的時候,它是源於校長(或其“上面的領導”)一呼百應的“廣場衝動”——這個時代,有很多學校贏得了當下,但已經輸掉了未來,輸掉了歷史。其原因恐怕就在於此。正是這樣,學校教育常常不知不覺地陷入“唯目的論”的窠臼之中,而置手段、過程、程式的正義性於不顧。殊不知,後者因為與學生的學習、成長相伴隨而更直接、更頻繁地影響著學生、“改寫”著學生。這樣的教育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之一是,整個環境(文化、制度、教師、課堂等)對學生造成擠壓和扭曲—— 一般情況下,它會在學生身上導致三種結果:一是被動順應,二是強烈反彈,三是悄悄逃避。考察人的成長,除了有社會的尺度、群體的尺度,還有人性的尺度、個體的尺度。學校教育之難,或者說學校教育之意義的發生,就是要在此二者之間尋得平衡,讓人與整個環境之間,人與文化、制度之間,形成豐富、開放的張力,而不是以此抹平彼,或者以彼淹沒此。
如果說,一所學校必然具有道德力量的話,那么,這就是它產生作用的關鍵所在。在社會的尺度、群體的尺度呈主導性、決定性的當下,尤其需要找回人性的尺度和個體的尺度,以多重尺度重新審視學校的文化、制度、課堂、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等。最起碼的一點是,回到學生的成長背景和現實處境,楔入作為生命個體的學生與當下時代的糾纏當中,來理解學生、研究學生,並以此作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的起點。
人的成長意味著在一個新的時空對自己進行重新命名。一所學校的道德力量是否敞亮、顯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對這樣的“重新命名”給予了積極的引導、鼓勵和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