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中篇小說。該故事描述了一個本來和睦平靜的以“誠實”、“清高”而聞名於世的哈德萊堡小鎮,在一袋金幣的誘惑下,小鎮的“誠實”的居民,尤其是那19位首要公民,非但沒有一人能抵住誘惑,反而都昧盡良心為錢欺騙、作偽,撕去了他們誠實道德的外衣,露出了貪婪的本性,演出了場場醜劇,使得“誠實”、“清高”的哈德萊堡鎮臭名遠揚。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運用諷刺手法,揭露批判了19世紀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辛辣諷刺了資產階級的虛偽人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 外文名稱: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英文)
  • 作品別名:敗壞了哈德萊堡名聲的人、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馬克·吐溫
  • 作品首發:1899年
  • 作品字數:約18000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哈德萊堡原是鄰近一帶最誠實、最清高的市鎮,它一直把這個名聲保持了三代之久。而且這種傳統美德早成為全體鎮民深入骨髓的品質。以至於如果該鎮某位青年想外出謀職,除了他的籍貫以外,不需要任何其它的條件,就可獲得信任找到理想的工作。
但是,哈德萊堡卻在無意之中怠慢了一位名叫史蒂文森的外鄉人。這位感到自己被侮辱的外鄉人下定決心要使全鎮的人都受到懲罰。於是,一天夜晚10點多鐘,史蒂文森帶著一袋價值160磅的金幣回到哈德萊堡,將金幣和一封委託信交給了老出納員之妻理查茲太太。信中敘說了這位外鄉人在窮困和墮落的險況下被鎮上一位不知名鎮民的20美元和一句話救了出來。外鄉人希望理查茲先生能代為尋找這位救命恩人並轉交這些金幣作為報答。訊息很快傳遍全美。
哈德萊堡再次成為大家的議論中心。而鎮上包括理查茲先生在內的19位重要鎮民全都收到了史蒂文森透露的作為索取金幣對證記號的那句話。金錢的誘惑和究竟誰是這筆巨款的得主使鎮民們激動萬分,平靜的小鎮被攪得沸騰了。重要鎮民個個做起了黃金夢,使他們感到“不幸”的是在對證會上,他們企圖騙取這筆錢財的謊言被無情地一一揭穿。
哈德萊堡,這個不可敗壞的特別光彩的名字經歷了一幕幕醜態百出的鬧劇後,被毫不留情地徹底敗壞了,成為醜惡、欺騙、詐盜的代名詞。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後期,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美國,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壟斷財團的勢力更加強大,這些都使得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美國政府竭力美化美國的社會制度,歌頌“the manmtrs of America”(美國的生活方式)和“democracy”(民主制),吹噓美國資產階級是世界上最誠實最正直的人,用以麻痹廣大人民民眾。這些都深深地觸動了馬克·吐溫,他根據自己對社會生活的嚴肅考查和深刻體驗,感覺到美國已經病人膏肓,無可救藥,認識到美國資產階級也和世界其它各國的資產階級一樣貪婪可恥。
19世紀90年代後期,馬克·吐溫的創作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馬克·吐溫對資本主義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在作品中猛烈地抨擊了美國的殖民主義政策,同時,他還以自己日臻成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創作手法,從各個方面對美國社會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批判,其主要代表作正是馬克·吐溫於189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人物介紹

理查茲
理查茲是小鎮銀行的老出納員。他是一個“為了那點兒薪水而甘當別人的奴隸”,但又很善於自我解脫的重要鎮民。當他從妻子那裡得知一袋金幣的秘密時,下意識地開玩笑道:“把這些錢藏起來,把紙條子燒掉不就行了” 。這種下意識其實正暴露了理查茲內心的貪慾和不誠實。他為了滿足自己能看到其它市鎮忌妒的虛榮心,理查茲將秘密告訴了報館老闆柯克斯。金幣的秘密隨著報紙的發行轟動了全美各地,這是理查茲始料不及的。理查茲夫婦追悔莫及,彼此埋怨不已。
“史蒂文森”
“史蒂文森”是一位外鄉人。他是一個來無蹤、去無影的人物,是一個極高明的社會心理分析家。
哈克尼斯
銀行家哈克尼斯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投機政客,老奸巨滑,既貪婪又善於耍弄手腕。哈克尼斯當上了州議會的議員。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主題思想:對美國社會醜惡靈魂的剖析。
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德萊堡是一個聞名遐邇、號稱“最清高、最誠實”的市鎮。一天晚上,一個異鄉人肩扛一袋金幣走進老出納理查茲的家,他期待將金幣轉交給他的救命恩人。那個異鄉人原來是個輸得精光的賭徒。堡上的一個好心人給了他20塊錢,並說了一句金玉良言,勸他改邪歸正。如今他在發跡之後想要報恩。但當時他在黑夜中看不清恩人的面孔。他說只要有人說得出那句箴言,一袋金幣便可給他。在鎮上演出了19個首要公民爭當恩人,騙取那袋金幣的醜劇。小說一開始便把讀者帶進了撲朔迷離的特定環境之中。
在一袋金幣面前,誠實的人當然不會伸手,但對於偽裝的正人君子,情況就不相同了。理查茲既要千方百計騙取那袋金幣到手,又要力圖保持“最誠實、最清高”的榮譽,於是他內心產生了激烈的矛盾鬥爭。正是這種矛盾推動他去思考、去行動、進行種種卑劣的表演。
理查茲夫婦是資產階級醜惡靈魂的典型。理查茲太太在那袋金幣面前興奮得發抖,但她又認為那是個賭鬼的錢,連碰也不願碰一下。理查茲外出歸來知道這件事後,在對妻子開玩笑中見真情:他打算把異鄉人的條子燒掉,把金幣一藏,他便可獨吞這筆橫財。理查茲明明是個偽君子,卻又假惺惺地自命誠實清高,按異鄉人的囑咐,讓報紙主筆柯克斯把這件事在報上披露,公開尋找那位樂善好施的恩人。眼看這筆落入他手中的錢財就要飛掉,理查茲扼腕後悔不該公布這個訊息,因為這是人不知鬼不覺千載難逢的機遇。但訊息已傳遍美國全國,後悔已來不及了。理查茲太太不由得傷心痛哭起來。她在那隻口袋旁邊跪下,貪婪地撫摸著袋裡鼓起的金幣。馬克·吐溫的筆鋒善於捕捉並刻劃他們微妙的複雜的心理變化,讓讀者看到一個“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醜惡形象。
儘管如此,理查茲夫婦並不甘心就此罷休。挽救的唯一辦法是猜出那個恩人的寶貴箴言。可笑的是,理查茲又覺得這樣做有罪,也難為情。這真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心靈,一副無比虛偽的嘴臉。而理查茲太太倒認為她的這種感覺已經過去了。就在這個時候,那異鄉人化名史蒂文森給理查茲來了一封信,透露了那個恩人是固德遜及那句箴言是:“你決不是一個壞人,快改過自新吧。”並說理查茲曾幫了固德遜一個大忙,而固德遜臨終希望有一筆錢財留給理查茲,因此他就是合法的繼承人,理應得到那袋金幣。理查茲太太看到這封信激動得昏倒在地上,而理查茲的腦子也不禁昏眩起來。這對夫婦財迷心竅的醜態躍然紙上。
與理查茲收到化名信的同時,鎮上其他18戶首要公民也接到了同樣內容的信,也知道了那句箴言。他們利令智昏,都申請冒領那袋金幣。於是在鎮公所舉行箴言對證和交付那袋金幣的公眾大會上,由於他們的“對證詞”一模一樣,他們的偽善嘴臉和欺騙行為一一被揭穿了。每念到一個人的申請書,就等於在大庭廣眾之中宣判他們道德上的死刑,使他們聲名狼藉。理查茲畏縮地等著念到自己的名字,難受得要命。主持大會的牧師柏傑士,卻故意留下他的申請書不念。於是他得救了,因為他曾救過柏傑士。出乎理查茲意料之外,他被公眾尊為鎮上最清高的人,唯一沒有企圖吞占那筆錢財的首要公民,受到大家的歡呼和尊敬。
理查茲雖然沒有得到那袋金幣,但他卻得到“眾濁獨清”的最高榮譽。正如一個騙子被誤認為英雄那樣,他內心驚喜交集,很不是滋味。驚的是差點身敗名裂;喜的是一下子變成鎮上最廉潔的人。作家用一種“明褒暗貶”的諷刺手法,把他置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理查茲捏了一把冷汗,總算平安無事經受了一次考驗。他在驚魂稍定之後,又受到四鄰的祝賀和恭維,感到汗顏,如坐針氈,在祝賀聲中他有著難言的隱衷。理查茲既要“當婊子”,那就是他要把那一袋金幣騙過來;但又要“要立牌坊”,那就是他要維護個人“最誠實”的美德。其實,這兩者不可能兼得。這個曾經對那袋金幣朝思暮想的理查茲,在收到異鄉人送給他差不多4萬元巨款的支票時,又連忙叫他的妻子把支票扔到火里。那張支票就像是他手中捧著一塊燒紅的烙鐵,理查茲不勝緊張、恐懼和驚疑。他認為這說不定又是什麼詭計,不能再上當了,因而不敢拿支票去兌現。看來他是“吃一塹長一智”,異常警惕。但正當他從妻子手中奪過支票往火爐里送時,他的手又迅速縮了回來。他的手在瞬間一伸一縮,生動揭露了他內心世界的急劇變化。
他是一個見金子就“昏迷一陣子”的財迷,又怎能經受得住這筆巨額支票的引誘。於是他內心深處的拒誘防線又崩潰了。
理查茲夫婦在收到那張支票的24小時內,就安於他們所犯的罪。但他們作賊心虛,在教堂做禮拜時,感到牧師的布道似乎是針對他們的責罵。於是理查茲懷疑柏傑士故意把他申請冒領金袋的“對證詞”留下來,後來又惡意把這樁醜事泄露出來毀他。由於憂心如焚,第二天這對老夫婦便病倒了,以至神志不清。不久,這個唯一不曾丟臉的“廉潔”的首要公民和他的妻子,在一天之內,由於精神支柱已倒,便像風中殘燭一樣,相繼嗚呼哀哉了。
作家在理查茲這個人物身上概括了資產階級虛偽貪婪的本質特徵。這個醜惡的靈魂受到有力的鞭撻。理查茲是資產階級典型的形象,因而可以說,作家鞭撻的是資產階級虛偽貪婪的一面。理查茲的死,說明哈德萊堡最後一塊遮羞布給馬克·吐溫鋒利的筆尖掀掉了。這一結尾表達了作家所要揭示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藝術特色

情節安排
小說一開始便布下陷阱,裝好餌物。藝術構思顯得獨特新穎,使人感到非讀下去不可。那19戶首要公民為了吞噬那袋作為“餌物”的金幣,一步步走向異鄉人設下的“陷阱”。他們引以自豪的“誠實”經不起“金幣”烈火的考驗,終於露出了他們貪圖虛榮和財迷心竅的面目和本質。
小說情節的發展富有戲劇性。理查茲後悔不該把異鄉人扛一袋金幣來找尋恩人的事,告訴報館主筆柯克斯。他連忙漏夜去報館要柯克斯抽回這條訊息。與此同時,柯克斯也在後悔不已,想把這已發表的訊息截回,以便與理查茲分享那袋金幣。他們兩人腳步匆匆,在印刷所樓梯底下撞了個滿懷。兩人都喘著粗氣,互相察看對方的臉色。彼此的內心活動,盡在不言中。但為時已晚,早班郵件已發出去了。他們實際上想截回的不是什麼訊息,而是那袋價值4萬元的金幣。作家通過這個戲劇性的情節刻劃了他們對金錢窮追不捨的財迷性格。
馬克·吐溫安排的情節,起伏跌宕層次分明,剪裁上見功力。
在鎮公所那19名首要公民爭奪一袋金幣的情節,可以說是最精彩不過的了。先是律師威爾遜指責畢克遜偷看了他的“對證詞”,自稱是世界唯一知道那句金玉良言的人。對於下一情節的發展,作家採取一種“不攻自破” 的手法。大會主席所念的其他首要公民的“對證詞”和威爾遜的“對證詞” 一模一樣。這就揭露了他的醜惡面目,使他和其他首要公民都落得個身敗名裂。情節發展到這裡還不是高潮。高潮是化名的異鄉人的信件說:根本就沒有什麼賭徒、恩人和箴言,都是他杜撰的。就這樣,那18個首要公民被一網打盡,漏網的只有理查茲,因為柏傑士為了報恩而留下他的“對證詞”不念。情節至此似乎發展到了頂點,難以進一步開展下去,但是出乎讀者意料之外,峻岭盡處卻見“天外飛來峰”,作家別出心裁把情節推向最高潮:那些首要公民朝思暮想拚命爭奪的金幣,原來只不過是鍍金的鉛塊而已。這就使那些道貌岸然的首要公民,頓時感到哭笑不得,羞愧得無地自容。他們不但金幣騙不到手,反而落得個“騙子”的下場,名利兩空,而公眾卻樂不可支,非常痛快。這環環緊扣出人意料的情節安排,更見馬克·吐溫藝術創作的特點。
此外,作家還採用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來開展情節。當會議主席柏傑士挨個念首要公民的“對證詞”的時候,他們一個個原形畢露。名單越縮越短。眼看理查茲就要聲名狼藉。
在這千鈞一髮的緊急關頭,柏傑士卻有意不把他的“對證詞”向公眾宣讀,於是理查茲脫險了。作家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猶如貓抓耗子,用兩隻爪子把獵物玩弄一番,又把它放一放。這就為後來理查茲的死埋下伏筆。其實,作家並沒有輕易就此放過理查茲,最後終於把他“擒”了。可見作家對理查茲醜惡的靈魂深惡痛絕。“縱”他,只不過是讓他進一步暴露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他經受不住第二次金錢的誘惑,更深刻地揭露他貪婪的本性。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是馬克·吐溫在情節結構上又一藝術特色。
小說至此本可結束,但作家好像意猶未盡,附加一筆:由於祈求和請願的結果,經過州議會通過,哈德萊堡改了名,因為它已臭名遠揚,並且把小鎮官印上過去給它增光的格言“請勿讓我們受誘惑”改為“請讓我們受誘惑”。於是它又成為一個誠實的市鎮了。這一結尾告訴人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資產階級人物是拜金主義者,是經不起誘惑的。那個市鎮需要有這樣的認識,才算得上誠實。在小說開頭,哈德萊堡被描繪成一個“鄰近一帶地方最誠實、最清高的市鎮”,而小說的結尾恰好揭穿了這個幌子,首尾呼應,顯得作家的藝術構思更加縝密。
語言藝術
在《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文本中,作者表面只是輕鬆地講述著一個故事,描述著哈德萊堡每個“誠實”的人對一袋歸屬未定的金幣的關注,期間,19位重要公民虛榮、自私和貪婪的心理體現在他們三次“嘴臉”的各異變化。雖用詞簡單,辛辣的諷刺和幽默藝術卻暗含其中。
第一次,哈德萊堡村的人是面帶笑容的。由於理查茲把信送往報館公布,哈德萊堡村人一覺醒來,已經是舉世聞名,先是驚異,後洋洋得意。“村中19位重要公民和他們的太太都來來往往,互相握手,笑逐顏開,彼此道賀,人人的臉上都現出一種平和聖潔的快樂。”在“清高廉潔”的外表下極力掩飾躁動和不安。
第二次的變化發生在幾天后,因大家再也無法對錢無動於衷了,每個人的臉上“現出了苦惱不堪的神氣,人人都變得那么鬱鬱不樂,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再對誘惑巨大的金幣視若無睹了,就連“如果他一直伸手到全鎮上最吝嗇的人褲袋底去扒掉他一分錢,那也不會驚醒他的幻想,”暗示了全鎮的人情緒低落的緣由在於每個人都受不住誘惑,正苦思冥想那句可以帶來巨大財富的箴言。
第三次,三周后,鎮上19位重要公民和他們的妻子臉上又重新“現出了那種平和而又神聖的快樂神情”,因收到那封帶箴言的信後,興奮地認為這筆錢財已是他們的囊中之物了。這些人的貪婪和虛偽又顯現無遺。旁觀者傑克·哈里代間接揣測他們高興和苦惱的原因也非常幽默。他猜想這群人嘴臉的變化,也許是“她的貓生了貓仔”,也許是“有一位鄰居摔斷了腿”,也許是“他的丈母娘死了”,也許是“討回了本來要落空的一角錢的債”,諸如此類。
然而答案都不是,傑克·哈里代疑惑了,他自言自語道:“反正歸結起來,今天哈德萊堡有19家人暫時登了天堂,‘我’不知道這是怎么個來由,‘我’只知道老天爺今天一定休假了。”以上含蓄犀利的語言使作者刻畫的自私的心靈湧現而出,揭露了這些人虛偽的精神境界。
鎮上那19位重要公民的夫人在收到箴言的晚上無法入睡,可笑的是他們在想著如何花掉這筆錢,就在這一夜,“那19位太太平均每人從那袋金幣的4萬元中花掉了7000元——總共是13.3萬元,”她們對這筆還未到手的錢財已經心安理得地花費起來了,足以見得對金錢的貪婪程度。另一個具有幽默藝術的語言描寫是理查茲先生收到那封箴言信時的理由是他對固德遜做出了不起的好事,於是他苦想冥思地虛構著種種幫助固德遜的情節,想以此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平衡,其中有一個虛構的情節是:“他曾經游出去把淹得不省人事的固德遜拖上岸來,還有一堆人在旁觀讚許。”他興奮地編著英雄故事,卻猛然想起自己也是旱鴨子。以上獨特的馬克·吐溫式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讓人思考。

作品評價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短篇小說諷刺的鋒芒指向資產階級虛偽的靈魂,但全篇看不到作家詞意淺露的批判和謾罵。作家只是用諷刺的筆觸、誇張的手法去描繪和捉弄那些愚不可及嗜錢如命的人物。這樣可以使人物的內心世界揭露得更為深刻,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馬克·吐溫用一種“黃粱美夢”的諷刺手法來揭露那些醜惡的靈魂。這種心理狀態來自生活,唯其熟見,也就增加了辛辣諷刺的力量。由於那19戶首要公民獲悉了那句箴言,他們的妻子以為那袋金幣已是“囊中物”,“籃中菜”無疑。於是當天晚上,她們便在床上開始盤算如何“花”掉這筆橫財。理查茲太太打算買一幢新房子來享受享受,還要買一雙拖鞋作為禮物送給他的牧師。其他18個首要公民的妻子,在這方面自然也不會落後,開動腦筋計畫大“花”其錢。一夜之間,那19位太太每人平均“揮霍”了那袋價值4萬元的金幣中的7000美元,做了一枕黃粱美夢。作家成功地描繪了那群婦女在錢未到手就忘乎所以的醜惡靈魂。
——韋德三(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作品借外鄉人之口向人們講述了小說的創作意圖:揭露當時拜金主義盛行,人們的心靈也被金錢所扭曲,為金錢丟失了傳統的道德。該短篇小說中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出於對金錢的貪慾而做出種種出人意料有悖道德的事情,他們的靈魂已經被金錢腐蝕操縱,更讓讀者感到一種透骨的悲哀和感嘆。
——謝少華(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敗壞了哈德蘭堡的人》諷刺效果不是僅靠詼諧的語言和誇張的描寫,也不是靠荒誕離奇的情節取得。在該短篇小說中,馬克·吐溫站在民主主義立場上以其嫻熟的創作技巧,揭露和批判了資產階級虛偽貪婪的醜惡靈魂。
——李群英(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910年),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美國小說家、作家、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哈克貝里·芬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競選州長》,《百萬英鎊》等。
馬克·吐溫馬克·吐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