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幹流概況,霍口溪段,敖江段,主要支流,水文特徵,水利概況,航道船運,水利樞紐,蓄水工程,水電工程,流域概況,上游,中游,下游,
幹流概況
鰲江,上游幹流為古田縣和羅源縣境內的霍口溪,至羅源縣合斌溪後始稱鰲江,鰲江本乾主要在連江縣境內。
霍口溪段
在古田縣境內,霍口溪發源於鷲峰山脈延伸段天湖山南坡和土滿山系東坡,流經東部卓洋、鶴塘、杉洋、大甲四個鄉鎮,在杉洋鄉雙口渡出境。境內幹流長30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9.9‰,流域面積4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31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16.83秒立方米。支流有西洋溪、龍舞溪等8條。
在羅源縣境內,經古田縣由雙口渡入境,斜貫縣境西部,沿途納仙洋、黃鶴、山壟及飛竹斌溪諸水,至車馬潭出境。入連江縣後,名“鰲江”。霍口溪主流在羅源境內長31.15公里,流域面積33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2‰。雙口渡至羅漢洋段河流侵蝕下切,兩岸峽谷幽深,河寬30~60米,過羅漢洋納斌溪後河道較平緩,寬60~100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45.83立方米。
敖江段
在連江縣境內,幹流流經小滄、潘渡、敖江、鳳城,在浦口與東岱口注入東海。中上游各支流在連江潘渡以下匯合後稱鰲江。縣內流程63公里,流域面積720.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7.67億立方米。據塘坂水文站觀測,境內最大流量每秒5090立方米(1966年9月4日);最小流量每秒4.53立方米(1965年3月21日)。1973年平水年年徑流量達27.94億立方米,1967年枯水年年徑流量僅10.33億立方米。河道天然落差98米。境內有牛溪和財溪支流。
主要支流
主幹流 | 支流 | 發源地 | 入境地 | 出境地 | 境內河長 (公里) | 河道比降(‰) | 天然落差(米) | 流域面積(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 | 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
霍口溪 | 靈龜溪 | 卓洋鄉下地 | 縣內 | 鶴塘鄉下樟洋 | 7.5 | 12.3 | 92 | 54.6 | 0.6520 | 2.067 |
田地溪 | 鶴塘鎮下樟洋 | 縣內 | 鶴塘鄉田地 | 8.0 | 15.3 | 122 | 20.3 | 0.2424 | 0.769 | |
徐州溪 | 閩清縣下祝 | 鶴塘鎮下壩頭 | 杉洋鄉雙口渡 | 13.5 | 7.2 | 97 | 40.3 | 0.4813 | 12.049 | |
寶橋溪 | 杉洋鎮松洋 | 縣內 | 杉洋鄉溪淀 | 12.0 | 25.2 | 302 | 56.3 | 0.6723 | 2.132 | |
龍午溪 | 杉洋鎮白溪 | 縣內 | 杉洋鄉溪淀 | 15.0 | 36.7 | 550 | 55.8 | 0.6664 | 2.113 | |
西洋溪 | 卓洋鄉廣洋 | 縣內 | 鶴塘鄉下湖 | 11.0 | 13.6 | 150 | 116.4 | 1.3901 | 4.406 | |
後彰溪 | 鶴塘鎮溪邊 | 縣內 | 鶴塘鄉樟洋 | 14.0 | 23.6 | 330 | 46.6 | 0.5565 | 1.265 | |
後溪 | 鶴塘鎮宮路下 | 縣內 | 杉洋鄉雙口渡 | 13.0 | 19.8 | 257 | 59.2 | 0.7070 | 2.242 | |
合計 | - | - | 301.2 | - | 6122 | 1498.7 | - | - |
斌溪,霍口溪支流,源出古田,流域面積244.33平方公里。在羅源縣境長19公里,寬40~60米,年平均流量每秒9.46立方米。
壽橋溪,發源於飛仙岩,南流經西蘭鄉壽橋村,至飛竹鄉蛤蟆石村出境,注入連江縣朱公溪(鰲江支流)。流域面積59.31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7.15公里,平均比降32.6‰,平均流速每秒0.4米。壽橋以上山間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壽橋以下河寬20米,水深0.5~1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2.05立方米。
後路溪,又名鳳坂溪。發源於新蔣山,西南流經後路、鳳坂、百丈,折向東流,在長基村納長基溪後南流出境,匯入連江縣花園溪(鰲江支流)。流域面積61.41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7.36公里,平均比降17.3‰。鳳坂至長基段河寬14~30米,水深0.5~1米,流速每秒0.3~0.5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2.05立方米。
馬蘭坑,在閩清縣縣東北下祝鄉境內,集羅山西埔、前洋石步坑和渡塘等諸小溪流之水,流經後洋、鄒洋,自北折東注入連江縣敖江。縣境內流長16.6公里,流域面積為50.5平方公里,落差520米。
牛溪,發源於羅源縣,流經蓼沿溪、朱公溪、牛溪,在連江縣潘渡陀市匯入敖江幹流。境內流程36公里,流域面積271.3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200米。牛溪流域又有花園溪、新洋溪、鵝頭溪、雙頭壩溪等4條分支流。
財溪,源出長龍,流程16.6公里,在連江縣敖江鎮幕浦匯入敖江幹流,流域面積44.5公里。河道天然落差457.8米。
水文特徵
鰲江流域年均雨量1056~1680毫米,年際變化大。降雨量從山區向沿海遞減,山區最大年雨量達2349毫米。降雨年內分配不均,一般5~8月的降雨量約占全年一半。年徑流量分配基本上與降雨一致,平均年徑流總量約29億立方米,豐、枯年為43~17億立方米。4~9月約占全年水量的76%。塘坂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5270立方米/秒(1966年9月)。
鰲江下游利於通航、灌溉,且水質良好。但由於長時期濫伐森林、開荒造地,以及工程建築等原因,導致水土大量流失。據塘坂水文站的觀測分析,鰲江多年平均入海沙量約45萬噸。河床的逐年淤高,不但影響通航,而且減低了河床的過洪能力。
水利概況
航道船運
霍口溪,幹流在羅源境內長30.15公里,除大洪水或極端枯水期外都可通航筏排。航道位於溪流中央,寬10~60米不等,水深1~4米,但屢為灘石所割,複雜多變。自雙口渡起航道中有著名險灘10餘處,其中以沉潭港、大王港、牛角灣、石盤等最為難航,稍有不慎就有排毀人亡的危險。1954年,縣政府炸掉坪演至連江縣七裡間數十處險灘,使航道條件大為改善。
敖江亦稱岱江,上游有較大水流兩支,西北一支是敖江的主航道,由小滄鄉七里村入境;正北一支由蓼沿鄉蘭水村入境。兩水南流至潘渡鄉匯合,經羅侖、長汀、橫槎、觀音閣至縣城,沿東流經荷山、幕浦、浦口、東岱,於官嶺與百勝之間入海。航道總長138.6公里,縣境段77.5公里。
敖江航道從小滄至出口處,共有9段峽谷,10塊小平原,河谷形似“串珠”。潘渡以上河床以卵礫砂為主,以下以砂為主。峽谷段河寬60~140米,擴大段河寬400~900米,潮流區河道沖積嚴重,河床岸線多變。據1971~1983年河床10年演變實測反映,觀音閣至連江大橋段,河床淤高0.8米,己古大灘個別段升高3米;連江大橋至浦下段,平均淤高多的段0.6米,最少的段0.1米;浦下至山堂渡口段,平均淤高多的段0.81米,少的段0.1米;幕浦段河槽呈複式形,岸邊平均淤高0.33米,山堂邊平均沖深0.2米。幕浦至塔頭段平均沖深0.65~0.72米,在上塔龜山處,因幕浦洲尾右角淤伸變形,在雙向動力作用下,被沖成深潭,低潮水位最深達14米,洪塘峽谷淤高2.8米,東岱洲淤伸趨勢,向上下游發展,形成複式河槽。東岱以下河口段主槽向東北偏東擴大。北岸松塢至中麻的岸灘向東南延伸;南岸大塗至百勝岸灘向東北伸展。兩岸灘地的淤伸,有封口趨勢。
通航能力,縣境敖江歷史上有3條航線:從縣城至小滄41.7公里;縣城至北茭48公里;東岱經長門至琯頭25公里。敖江上游從雙口渡至小滄35.6公里可通筏排,航道中有險灘數十處。小滄至潘渡航道有大王港、鐵爐灣、清頭龍等3處礁石擋道,航道狹窄,水流湍急,縣人民政府於1954年、1967年、1968年、1969年,先後4次炸礁清障,航道有所改善。小滄至縣城41.7公里,可通4噸船舶,1958年潘渡攔河壩建成後,航道被阻。連江縣城以下23.2公里的航道,原可通50~100噸船舶,後漸淤淺,1949年水深降至6米,百噸船舶僅能在大潮進出。1963年一般潮水只能通航19噸船舶。1980年以後通航能力更低,每月大潮期僅五、六天可通航30噸船舶,小潮期5噸小船進出都有困難。由於航道淤淺和公路發展,敖江港區運輸量銳減,1972年22.58萬噸,1982年降到8.825萬噸,10年間下降60%。
1990年,敖江沿岸有小碼頭23座,100~150噸僅2座,其餘都在60噸以下。助航標誌僅存斗門馬礁航標1座。
水利樞紐
鰲江水力資源較少,幹流天然落差580米,但可利用的只有258米,理論蘊藏量約19萬千瓦,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16萬千瓦,已規劃在建的較大水電站二處,總裝機容量11萬千瓦,已開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約3萬千瓦。水庫總庫容1.4億立方米,其中山仔水庫庫容1.2億立方米。水質良好,福州市把它規劃為市區第二飲用水水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鰲江興建不少水利工程,目前已建成的水庫總蓄水量為2500多萬立方米。鰲江防洪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修建的全省首座防洪工程。防洪堤、海堤總長49千米,還有電灌等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6萬公頃。
山仔水利樞紐工程,位於福州市日溪鄉、連江縣小滄鄉、羅源縣霍口鄉三縣區交界處的敖江流域中游的連江縣潘渡鄉塘坂村龍樹自然村上游1km的深山峽谷中,距福州市40km,距連江縣城40km。塘坂電廠位於山仔電廠下游8km。工程具有防洪、發電、供水和灌溉的綜合效益。山仔水庫總庫容1.72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064億立方米。大壩為碾壓砼重力壩,壩頂高程96.6m。塘坂水庫系山仔水利樞紐工程反調節水庫,水庫總庫容953萬立方米,調節庫容195萬立方米。大壩為常態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39.8m,壩頂總長度226.3m。山仔水利樞紐工程電站裝機容量為3×15MW,年發電量1.73億kw·h。兩台機組分別於1994年12月和1995年6月正式投產發電。塘坂水庫電站工程裝機容量2×5.5MW,設計年平均發電量0.34億kwh,兩台機組分別於2002年4月和7月正式投產發電。塘坂水庫作為福州市第二水源,設計向福州日供水量一期30萬噸,二期80萬噸,向連江縣城和可門港日供水量一期15萬噸,二期30萬噸。水庫於2003年5月向福州供水,2005年1月向連江供水。擔負著下游鳳城、江南、敖江、潘渡、東湖、東岱、浦口等7個鄉鎮和兩大開發區近30萬人防汛抗洪的重要任務。山仔管理處自1995年成立以來,多次在抗擊強颱風、暴雨對我縣的襲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庫為下游鄉鎮、縣城區提供農業灌溉和生態用水。
蓄水工程
龍舞溪引水工程,1957年動工,1958年竣工。投資總額6.4萬元,投工4.5萬工日。取水口在杉洋溪門裡村水尾,建有長23.3米、高1.8米的乾砌石壩。渠長7.5公里,集雨面積29平方公里,流量0.24立方米/秒。灌溉杉洋村1270畝耕地,並建有裝機容量40千瓦電站1座。
財溪水庫,庫址位於長龍鄉下洋村烏岩頭瀑布上游,集雨面積24.2平方公里,1958年8月動工,因缺乏經費,曾兩度停工,於1962年5月始建成,總投資42萬元,投工25萬工,完成土石方18.4萬立方米。壩型為土石混合壩,壩高18.2米,長180米,總庫容536萬立方米,發電為主,結合灌溉,灌溉面積2000畝。
龍宮裡水庫,在敖江鎮幕浦村財溪水庫下游,集雨面積33.5平方公里,1979年底動工,1984年底建成,總投資47萬元,投工5.4萬工,完成土石方1.15萬立方米。壩型為石和混凝土雙曲拱壩,壩高27米,長92米,渠長0.37公里,總庫容13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000畝。1985年,日放水500噸,供7500人飲用。
牛洋水庫,在馬鼻鎮東灣村龍潭井上游,集雨面積4.7平方公里,1959年11月動工,1962年2月建成,總投資24.37萬元,投工19.5萬工,完成土石方15.5萬立方米。原壩高21.5米,庫容140萬立方米,因蟻患漏水,於1966年進行內坡培厚粘土斜牆10米,接長涵洞13.6米。1975年培厚外坡並加高大壩2.6米。1979年,在溢洪道上砌一座側槽式溢洪堰,高3米,長41米,擴大庫容73萬立方米。1989年,為了提高水庫的復蓄指數,擴大抗旱與發電能力,在流域外的九溪中游處,鑿通4條共長3313米的引水隧洞,把九溪之水引蓄到牛溪水庫。壩型為粘土心牆,加高后壩高24.1米,長203米,渠長8.5公里。總庫容213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200畝。
水電工程
財溪水電站,計2座,位於長龍鄉烏岩頭瀑布下游。1959年底動工興建一級,1962年下馬。1966年10月續建,總投資310萬元,1969年1月第一台建成發電,1970年5月續建第二台,主供城關地區。為引水式電站,水頭249.5米,引用流量2.1立方米/秒。安裝2台機組,計4320千瓦。1971年9月以35千伏電壓併入省網。1990年底,累計發電19035萬千瓦時,其中1990年發電1423萬千瓦時,全站職工119人。
1987年3月建成第三級壩後式電站,水頭65米,引用流量2.14立方米/秒,安裝2台機組,計1000千瓦,總投資216萬元。1990年底,累計發電1196萬千瓦時,其中1990年發電337萬千瓦時,職工59人。
牛溪水電站,位於蓼沿鄉牛溪村。前身為牛溪水輪泵站。1973年4月在原址續建,總投資30萬元。為引水式電站,水頭11.8米,引用流量2.35立方米/秒。安裝2台機組,計500千瓦。1974年1月建成併網發電。1990年底,累計發電2250萬千瓦時,其中1990年發電145萬千瓦時,職工24人。
潘溪水電站,位於潘渡鄉潘渡村。1985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安裝5台機組,1986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安裝2台機組,總投資216萬元。為河床式低水頭大流量電站,水頭4米,引用流量42立方米/秒。安裝7台機組,計1120千瓦。1990年底,累計發電1870萬千瓦時,其中1990年發電412萬千瓦時,職工41人。
湖山水電站,位於小滄鄉東風村。1985年底建成,安裝第一台機組,1987年11月安裝第二台機組,總投資71.5萬元。為引水式電站,水頭128米,引用流量0.35立方米/秒。2台機組計320千瓦。1990年底,累計發電345萬千瓦時,其中1990年發電105萬千瓦時,職工18人。
流域概況
鰲江,流域位於東經119°06′~119°39′,北緯26°38′~26°15′之間,流域面積2655平方千米。鰲江發源於古田縣東北部、鷲峰山脈東南麓的霍口溪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呈網狀水系,延布於閩侯、羅源、福州等縣、市,斜貫連江縣境。中上游為山溪性河流,沿河溝谷縱橫,中低山與高丘陵相間,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崗岩構成,大部分都在海拔60~400米,以羅源的牛牳山為最高,海拔1251米。至羅源霍口畲族鄉附近逐漸開闊,形成河谷盆地,以下為長約5千米的峽谷地形。
中下游為連江海積—沖積平原,海拔大部分在10米以下。霍口以上比降為13‰~3‰,出峽谷以下比降為2.6‰。河流進入平原後,很快就到感潮區,潮水可到城關的連江大橋。鰲江在鳳城鎮轉向北東流,經浦口入海。主要支流有霍口溪、貴溪、牛溪等。
上游
上游地區主要有古田縣的大甲鎮、鶴塘鎮、杉洋鎮、羅源縣霍口畲族鄉等鄉鎮。
大甲鎮,又名坂築、甲竹,位於古田縣東部。歷來均屬古田縣管轄,清代之前屬古田縣三十七都,民國時期屬古田縣鄒洋鄉和鄒嶺鄉,解放初期屬古田縣第八區(即杉洋),後屬杉洋公社;1963年成立大甲人民公社(即大甲公社);1984年10月改為大甲鄉人民政府(即大甲鄉);2013年3月19日,大甲鄉被省政府賦予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政策,享受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的相關扶持政策。5月2日經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古田縣撤銷大甲鄉,設立大甲鎮。屬於山區丘陵地帶,一般海拔450~800米之間,北部天湖山系的院後山是大甲最高峰,海拔1231.7米,地勢由西北向南傾斜,南部九溪電廠門前坪為大甲最低洼地帶,海拔262米。境內河流有九溪、國本溪和毗源溪,還有西南部的茶洋、林峰、寧洋等三村水落洛洋溪,境內的所有河流匯合鰲江,系鰲江流域水源頭,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風景點有:毓麟宮、保福寺、談書堂、千年羅漢松。
鶴塘鎮,位於古田縣東部,與寧德蕉城、屏南、閩候、羅源等縣(區)毗鄰,全鎮土地面積220平方公里,設23個行政村,總人口38582人。改革開放以來,鶴塘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成為全縣較富裕的鄉鎮之一,有古田“小蘇杭”的美稱。該鎮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古寧公路貫鎮而過,鎮政府所在地離寧德港口68公里,至古田火車站91公里,每日有客車往返於福州、寧德、屏南、古田、南平等地。隨著寧古公路升級改造,鶴塘的交通將得到更加便捷。鶴塘鎮成立於1984年,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過探花5名,進士上百名名,被封為“天下師表”的清朝雍正皇帝的老師余正健就是其中的代表。近現代傑出人才眾多,其中有現任美國聯邦政府科技部部長黃宗興。鶴塘文化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田地橋雄姿依在;飽經滄桑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幽岩寺塔、“孝友無雙”木牌坊古韻猶存;橫跨西洋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沉字橋、溪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蜈蚣橋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仙山石牌坊等古蹟無不給鶴塘這座千年古鎮增添一份神奇的色彩。鶴塘地勢由北向南呈梯級降落,海拔相對高度差1025米,最高海拔1305米,最低海拔280米,年平均氣溫17.3度,積溫5675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桃、李、萘等溫帶落葉水果極適宜生長的區域,土地肥沃,糧豐林茂,
中游
杉洋鎮,位於古田縣東部,屬多山丘陵地帶,海拔620米,東接寧德,西界鶴塘,南鄰羅源,北靠屏南、寧德。該鎮交通便捷,2011年省道304線寧古公路全面完工,縱穿南北的縣道914線杉洋至善德段也全線動工,東至寧德漳灣碼頭約50公里,西至古田城關約63公里,南至福州約120公里。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於明弘治十年(1505)築城,鹹豐八至九年(1858一1859)重修,是明清時期古田縣除縣城之外的唯一一座城池,明清政府均派駐巡檢於此。由於其地勢險要,古稱“杉關”。杉洋鄉成立於七十年代,1992年撤鄉建鎮。歷史上科甲鼎盛,人才薈萃,曾出現過近百位名進士,宋朝狀元余復、清末抗英民族英雄林朝聘、近代書法家李若初等都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史上由於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藍田書院兩度講學,後杉洋“崇儒之風斐然”,並為此地崛起大量人傑,因而又有“先賢過化之鄉”美稱。歷史名人:朱熹、余靖、林朝聘、李若初等。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列入福州十邑名祠唐宋所建的鳳林祠和蟬林祠,依照原貌重建的藍田書院,《龍井記》摩崖石刻,元代的道觀玉京觀,明代的三里城牆,清代的文昌閣、三才堂以及清末鄉約堂和民國初年天一堂等。還有遠近聞名的藍田書院、獅岩積雪、一線洞天、雲梯接漢、古洞流雲等藍田八景和號稱“瑞士風光”的白溪萬畝草場。同時明清代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180餘幢。杉洋兼得山水之利,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攝氏18.5度,無霜期310天,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以上。森林資源豐富。杉洋鎮還是古田縣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之一。該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有龍舞溪、鴛鴦溪、紫峰溪等3條流域,屬省網直供區,水電項目不斷發展,電力供應保障穩定。全鎮現有大小水力發電站17座,裝機容量4.443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3.2萬千瓦的雙口渡電站。
霍口畲族鄉,是福州市僅有的兩個民族鄉之一,位於羅源縣西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5公里,距福州63公里,與閩候、連江、晉安及古田縣交界,位於“四縣一區”結合部。地處敖江流域上游,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植被保護良好,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敖江穿境而過,境內流域32公里,面積170公里,涉及21個行政村,1.6萬多人,是福州“二水源”的二級保護區。風景秀麗、畲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每年“三月三”都舉辦傳統歌會和民俗迎神祭祖活動,“三月三”這日,各村寨畲族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岱江邊,乘竹筏於江邊上對歌,縱情歌舞,熱鬧非凡。生長在青山秀水山區的畲族姑娘,明眸皓齒,白晰清麗,少女烏髮上用紅繩子扎繞辮子,圈盤在頭上;已婚婦女則用紅繩子紮成高高隆起的鳳凰頭,又稱鳳髻。她們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腰扎鳳凰尾腰帶,與金鳳凰媲美,令遊客目不暇接。
小滄畲族鄉、位於連江縣境西北角,北與羅源縣毗連,西與福州市郊區日溪鄉接壤,鄉駐地利洋坪。為連江縣縣惟一民族鄉(畲族)。1990年後因建設山仔水利樞紐工程,原鄉址為水庫淹沒區,移民256戶,在利洋坪建設新鄉址。該鄉山場廣闊,資源豐富。但地處邊僻山區,交通閉塞。居民以農為主,耕地多是山排田和梯田,常受洪澇威脅,經濟發展緩慢,生活窮困。森林覆蓋率82.7%,居全縣之首。
潘渡鎮,位於連江縣境西北山區,西南與福州市郊區(1996年改名晉安區)接壤,為縣西門戶。古代為福溫驛道主要通道。鄉駐地潘渡。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山場廣闊,資源豐富,擁有全縣80%以上的淡水資源。居民歷來以農為主,因常遭洪澇等災害影響,經濟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公路暢通和農田水利建設發展,農業經濟有很大發展。尤其改革開放後,該鄉成為縣科技示範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進行綜合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成為縣內林果之鄉和淡水鰻魚養殖出口基地。隨著貴安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溫泉養鰻發展到18家,面積600多畝,年產成鰻700多噸,出口商品交貨總值10360萬元,居全縣之冠。20世紀末福建省體委在貴安創建溫泉游泳訓練基地,台商投資1億多元建設福州溫泉高爾夫娛樂中心,縣在塘坂與小滄交界建成山仔水利樞紐工程,有蓄水1.7億立方米的水庫和裝機4.5萬千瓦(第一期3萬千瓦)的水電站,使該鄉成為旅遊和娛樂體育開發區。
下游
鳳城鎮,居敖江下游北岸平原、連江縣境中部偏南。鎮駐地海拔5米。四周與敖江鎮接壤。自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遷移今城址。明嘉靖三年(1524年)為防倭始建四門城樓,至嘉靖二十年(1541年)城牆雉堞逐漸完善。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稱鳳城。宋至清代城區及鄰近村落合編為寧善鄉,清末城內及附城設有13鋪。民國初為第一區。民國24年(1935年)編查保甲為敖江聯保。民國29年後為第一區轄敖江鎮。新中國成立初為第一區,1952年4月城區4街單獨劃出成立城關區,旋改第十區。1955年9月為縣直轄城關鎮。1958年9月併入敖江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從敖江公社析出成立城關公社。1963年7月恢復鎮建制,社鎮合一。1980年8月取消人民公社,保留鎮建制。1982年3月更名鳳城鎮至今。1995年全鎮土地總面積4.69平方公里,轄5個居民委員會、2個村民委員會,設居民小組30個、村民小組12個,計8755戶,32933人,分布4個自然村。該鎮為縣政權機構所在地,歷來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旅雲集,商品經濟發達。
敖江鎮,位於敖江下游兩岸城郊結合部。鎮駐地鳳城。1956年4月改為敖江區。1958年7月撤區建敖江鄉,1993年3月改為鎮建制。該鎮有全縣最大沖海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為縣內主要農業區。鎮域周圍群山環抱,層巒疊翠,山林面積10萬餘畝。已建有萬畝優質高產糧食示範基地、萬畝蔬菜基地、6萬畝用材林基地和1.5萬畝果樹基地。有鄉鎮企業2483家,從業職工1.5萬人,總產值58916萬元,其中產值千萬元以上企業2家,百萬元企業30家。該鎮充分利用緊靠縣城的地理優勢,開發敖江投資區,占地1800畝,區內投資200萬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引進外資7家。全鎮工業總產值居全縣第三位。
浦口鎮,位於敖江入海口北岸,背靠鼓樓山余脈,面對東海,村落散布在狹長的海岸走廊上。鎮駐地浦口,海拔8米。距縣城11公里,是黃岐半島重要通道。宋代屬永福鄉崇德上里,該地高嶺土資源豐富,陶瓷甚為發達。宋代鎮周圍就有36個龍窯,產品暢銷東南亞和日本等國,時稱“窯江”,宋窯遺址猶在,陶瓷碎片俯拾即是。1955年底改稱浦口區。1984年6月撤社建鄉,同年10月改為鎮建制。該鎮山海兼備,資源豐富,農業綜合開發成效明顯,結構日益最佳化。
東岱鎮,位於敖江入海口南岸,古名三沙鎮。鎮駐地東岱,海拔8米,距縣18公里,是縣城東大門和通海咽喉。宋代後屬永福鄉永貴里。明嘉靖年間,這裡屢受倭寇侵掠,崇禎五年(1632年)建造銃城。清初北茭巡檢司移設東岱,鄭成功水軍兩度攻取東岱堡,清派總督以艹熱炮轟城,民眾傷亡慘烈,屍橫遍野,邑生員王治觀變賣家產收殮死難者,彪炳史冊,美名遠播。雍正八年(1730年),在東岱設總汛,建守備署,成為縣城重要門戶。清末設有海關分卡。1988年3月後改為鎮建制。該鎮為敖江口沖海積小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1995年耕地面積11447畝,糧食總產8201噸,瓜果蔬菜全面發展;水產養殖、捕撈並舉,總產量9313噸。東水純漁業村水產量7246噸,社會總產值突破1億元。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全鎮經濟支柱,淡水養殖、水產保鮮加工、建築安裝、花崗石製品、化工塑膠、鞋帽服裝等產業已初具規模。199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48279萬元。有10家企業年產值超千萬元。中日合資鳳櫻水產冷凍有限公司年產值2000萬元,產品大部分銷往日本。1995年全鎮出口商品交貨總值8677萬元,為全縣各鄉鎮的第二位。社會總產值5.09億元,鎮財政收入36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居全縣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