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敖家墳墓群,以其構築規模宏大,造型美觀大方,書畫內容豐富,雕刻技藝精湛為特色,而被省內外文博專家、學者譽為“了不起的傳統建築組合”、“深山裡的藝術瑰寶”名揚黔地,竟為聞名而致的遠近遊客生髮濃厚興趣。觀賞之後,無不感覺是一莫大的美的享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敖家墳墓群
- 地區:金沙縣城北約50公里
- 特點:築規模宏大,造型美觀大方
- 分類:墓葬
簡介,墓群布局,墓群石刻,墓群版畫,墓主簡介,
簡介
敖家墳墓群座落在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城北約50公里的鹿樓村牛項坡山地。山腰裡,兩組占地約千平米的銀灰色石頭構築物,好似一叢不凋的奇葩,點綴於青戀碧流、小橋農廬的村景之中,顯得格外奪目。
墓群南北兩組墓群組成。南墓群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北墓群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墓群間隔30餘米,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墓圍占地1200餘平方米,該墓群系葬敖正科祖孫三代七人,據北墓群碑文記載:正科祖輩,家境貧困,到其父敖治國時,家境漸富,治國死後,正科繼承家業,成為一方巨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正科獨子年輕早喪,又二年正科亦亡,只剩下兩代居孀,歷經兩年,敖氏遺孀建成北墓群。事過不滿十載,敖氏遺孀先後全歿,正科一門絕,族中人憫之,傾其遺產,修建南墓群安葬,名“敖氏節墓”,南墓群平面形狀如鐘,分為四層台,底層是一石墁壩,由此登上十五級石,穿石門,便是第二層台石壩,原為石刻屏風和石桌、石凳,今蕩然無存。石門高闊,仿牌坊結構,石額上方正中豎排篆書陰刻“敖氏節墓”四個字。門兩側鑲嵌高1.50米,寬1.30米的石板各一塊,左鐫“壽”字,右刻“福”字,石門坊上有楹聯二幅,門上各構(部)件上有浮雕30幅,石門內壁兩座,左為敖正科衣冠和其妻顧氏及女敖么妹合葬墓;右為敖正科長女與兒媳曾氏合葬墓,兩墓群上緣均有淺出檐裝飾,墓屋與第四層台相連,等高,墓碑形制相同,呈牌坊式,翼角高翹,通高5米,第二、二層台左右之結合部,置“八”字形排列的照壁各一面,各有浮雕一幅,均長1.27米,高0.90米,內容為古代戰爭故事。該照壁前與石欄柵相連,後與弧形圍牆連線。牆內壁上有六幅對稱浮雕,鐫刻獅、麒麒、鹿、羊等動物,墓正後方照壁上橫嵌一石匾,上刻楷書“冰雪精操”四字,左右嵌楹聯一對,頂部鐫透雕龍鳳花紋圖案,北墓群建造在平坦地面,四周牆垣、欄柵,內壁有浮雕、題字多幅。尤其是石門兩邊之柵欄板上的八幅浮雕,人物形象豐滿,北墓群石冢三座,並列在一條橫線上,為敖正科墓,左為其父敖治國墓,右為其子敖步焜墓。
敖家墳墓群計置碑樓柢建築之墓門,墓碑7座,側、後照壁5面,共嵌石碑、石匾28塊,全墓群共有書刻、繪畫版面1000餘幅,書法有楷、行、草、篆;繪畫構件雕刻出的不同人物形象1000多種,馬匹近百,以及20餘類動物和50多種花紋,楊佐清撰文,唐再廷雕刻。
墓群布局
墓群由南、北兩均座東朝西,概沿軸線布局,皆四層台依山勢而立,層高一層,自西而東逐一身向上遞增,構成相似的兩座封閉式四進整體。兩墓群外沿,均以“門樓、牌坊、欄柵、側照壁、後照壁”與分段“牆垣”連線合圍,形如一口橫置的大鐵鐘。兩墓群門樓前,皆墁石壩、置石級,牆垣內之院壩、台階、牌坊、冢室及高平台等組合部,均系精確的料石構築。那一道道瓦頂的牆頭,那一座座五樓式的牌坊,那一面面的方位各異的照壁和楹門,其上的圓雕龍鳳,浮雕翼角,鏤雕吻飾,以及至高無上的各類寶頂等構部件,縱橫鑲嵌,參差錯落,顯得敦厚凝重,典雅幽靜。正當立足於高達數米、低於米許的構件組合體中央時,非但毫無荒塋冷寂之感,反而覺似瀏覽富麗堂煌的宮庭。如此近乎夢幻的妙趣,非覽勝者是無從領略其感受內。
墓群石刻
墓群建築上,雲集著出自清代秀才楊佐清撰文書丹、匠師唐再廷雕琢之圖文並茂的石刻。它以不同規格的形製版面,裝嵌在墓群的各個部位,形成了“有面必刻,無空不鐫”的經營格局。那長短橫豎分布合理、大小方圓間得體的一幅幅書法畫圖,可謂琳琅滿目,洋洋大觀,讓人飽眼福,心曠神怡。
楷篆行草兼有,多用陰刻和雙勾線勒技法,以相宜內容的書體題詞著句,分別鐫刻在“石匾、立柱、額坊、裝板、墓碑”等規範的程式化部位。其上共有楹聯、題詞、律詩、散文、墓誌等作數十面,約3000餘字。其中,除常見的墓志銘外,“福、壽”、“大地奇觀”、“冰雪精操”等書刻,字徑達0.60—1.50米不等;聯句及題詞、匾額等,字徑均在15—20厘米左右。這一面面不同體例不同刻記的作品,或規整莊重,或流放融貫,無不神往氣足,渾圓潤澤,而書藝的技巧精良所致之“形質成,性情見”,大有“頓之山安,導之泉柱”之勢,使人既生肅穆之感,又得變化之趣,真是餘味不乏。
墓群版畫
敖家墳墓群上的版畫題材廣泛,刻工精緻。其構圖選材十分豐富,或取歷史典故,或借神話傳說,或用民間說教,或摹傳統神物,或以大自然充滿生機的種種物象,在須彌座、抱鼓、柱礎、橫樑、駝蜂、嵌板、坊頭、翼角、瓦檔等構件上,以線刻、鏤刻、凸面減地刻、浮雕、圓雕等技法,運刀堅硬的料石,勒制出各種形狀的圖案及雕塑千多幅(件)。眾多生動的刻畫內容,充分反映了作者對人類歷史、自然生態的諳練程度和寬廣深刻的創作境界。全墓畫圖運用各種人物千餘,馬匹近百,動植物體30多種,花紋圖像50多類。諸如“太公約魚、空城計、武松打虎、黛玉葬花、雙獅繡球、三陽開泰、四世同堂、五福拱壽、六鶴同春、二十四孝、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龍鳳呈祥、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福祿壽喜、
文官升堂、武官坐賬、人獅共舞”等等。這些以人物、動物、風物,或以其相間構作的畫面,線上條使用上,既剛健豪放,雙流暢自如;在人物刻化上,既準確概括,又生動細膩;在內容表達上,既抓住情節,又突出主題。刀隨畫展,使得一幅幅作品惟妙惟肖,充滿著真中蓄幻,幻中見意的韻味,表現出較強的藝術性和誘人的魅力。
在眾多的畫圖中,有兩幅各點占面積1.20平方米的古代爭戰故事,兵馬眾多,形態各異,有的一馬當先,揮旗令戰,有的飛騎出擊,衝鋒臨陣,有的執槍持盾,短兵相接,有的擂鼓呼號,吶喊助威,把古戰場描繪得頗具聲色,那衝殺拼搏,塵土飛揚的疆場氣氛,真是攝人心魂,感嘆不已。
墓主簡介
關於墓主人的生世,墓誌有記載,民間有說法。兩墓群聚葬著敖氏祖孫三代七人,即“國治、正科、步焜、顧氏、曾氏”,以及二名“羅敖氏”。然而,兩墓誌上的正文為何銘刻“正科大人之墓”呢?對此,民間說這是一種表現“夫妻相依”的葬俗,叫做“生不同路死同埋”。其二葬實葬一人,這只不過是“軀體冢”和“衣冠冢”的區別罷了。
敖氏三代,耕讀為本,歷從正道,素為鄉居良民,後來發富,為人亦勤勞樸實。敖國治時,家境清貧,處世忠厚,一生“儉憐一粟,勤惜分陰,慘澹經營數十載,遂發家致富”。國治死,正科繼業後,“遵其家規,奉其漸裕,成為一方巨紳”。光緒二十年(1894),正科之獨子步焜為痘症奪命,“年華廿五,自別雙親,拋妻孤守門庭”。又二年(1896),正科患吐瀉亦亡,落得個“兩代遺孀甚慘然,正科一門絕矣”!是年,二代遺孀開始變賣田地而建造塋墓。未及十載,兩墓建先後告成,但積勞成疾,兩遺孀——顧氏、曾氏變相繼全歿。其間,族親鄰友便遷敖氏二代血姑遺骨,與之葬入“敖氏節墓”。
敖國治一家,系三代單傳,享年一代不如一代,其祖壽終古稀,其子歲越愆年,其孫夭折廿五。大約在半個世紀裡,敖代三代便由“勤儉益豐”到“病魔絕戶”而泯滅消逝。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已經不是封建時期人們追求的“地下吉穴,靈魂升天”的殿堂了,而是一代藝術大師建樹起來的文化財富——當之無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沙敖家墳石刻。它是一座為人仰慕的“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亦是一部值得拜讀的“石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