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胃煎

救胃煎,中醫方劑名。出自《秋瘧指南》卷二。具有清熱生津之功效。主治噤口痢。

基本介紹

  • 名稱:救胃煎
  • 出處:《秋瘧指南》卷二
  • 組成:生地、白芍、黃連、玉竹、炒枳殼、杏仁、桔梗、石膏、麥冬、花粉、生甘草、黃芩、厚朴
  • 功用:清熱生津
  • 主治:噤口痢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救胃煎中膏芩連,芍地玉竹粉麥聯;杏仁桔梗枳朴草,清養生津此方專。

組成

生地三錢(9g),白芍三錢(9g),黃連三錢(9g),玉竹三錢(9g),炒枳殼八分,杏仁三錢(9g),桔梗二錢(6g),石膏四錢(12-30g),麥冬三錢(9g),花粉三錢(9g),生甘草各一錢(3g),黃芩三錢(9g),厚朴一錢(3g)。

用法用量

加水三茶碗,煎取一碗半,溫服。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噤口痢。

方義

本方主治證乃熱毒蘊結胃腸,耗傷胃陰,胃失和降者。治宜清熱解毒止痢,養陰生津益胃。方中黃連、黃芩為君,清熱瀉火,解毒止痢。石膏清泄胃熱,除煩止渴;白芍養陰和里,緩急止痛;生地滋陰清熱,壯水制火;麥冬、玉竹清熱生津益胃,均為臣藥。佐以花粉清熱生津;桔梗、杏仁暢利氣機;枳殼、厚朴下氣導滯,消脹除滿。甘草為使,益氣緩急,和中調藥。本方與開噤湯均能清解養陰而治噤口痢,但後者清熱解毒之力較強,並能益氣,而本方重在清解生津養胃。

附方

名稱:救胃煎
組成:生石膏30g,石斛30g,杭白芍20g,黃連9g,石蓮子20g,西洋參6g,沉香2g
用法:水煎緩緩服之,每次晨二、三日,以防其吐,吐後再服,吐止而痢亦止
主治:噤口痢。症見悉心嘔吐,不能飲食,下痢不止,口乾,舌上無津
出處:《中華傳世醫方上卷(一、二)》
功用:清熱解毒,養胃生津
名稱:救胃煎
組成:生地7.5g,白芍7.5g,黃連7.5g,黃苓7.5g,玉竹7.5g,花粉7.5g,生石膏10g,炒杏仁5g,桔梗3.5g,麥冬7.5g,枳殼10g,厚朴3.5g,甘草3.5g
主治:噤口痢
出處:《張岫雲醫案百例附:張岫雲老大夫學術思想》
功用:養胃生津,清熱止痢
名稱:救胃煎
組成:生石膏12-30g,生地10g,生白芍10g,黃連6g,黃芩10g,天花粉10g,杏仁10g,肥玉竹10g,麥門冬10g,炒枳殼3g,苦桔梗6g,厚朴3g,生甘草3g
主治:噤口痢
出處:《百家名醫治驗實錄腹瀉與痢疾》
名稱:救胃煎
組成:生地、白芍、黃連、黃芩、玉竹、花粉、杏仁、麥冬各9g,桔梗6g,石膏12g,梗殼2.4g,厚朴、甘草各3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噤口痢,下痢赤白,不能進食,食則作嘔,舌光紅少苔,脈浮略數
出處:中醫歷代良方全書
功用:養陰清火止痢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近代中醫珍本集·內科分冊(第二版)》:“救胃煎:生地、白芍、黃芩、黃連、玉竹、花粉、杏仁、麥冬、桔梗、石膏、枳殼、厚朴、甘草。”
2、《中醫內科臨證醫訣》:“救胃煎:治噤口不食。石膏12g,黃芩、黃連、白芍、生地、玉竹、花粉、麥冬、杏仁各9g,桔梗8g,枳殼、厚朴、甘草各3g。水煎去滓。溫服。歌曰:救胃煎中膏芩連,芍地玉竹粉麥聯;杏仁桔梗枳朴草,清養生津此方專。方解:本方石膏、芩、連清熱,生地、白芍養陰,玉竹、花粉、麥冬,甘草生津,杏仁降氣,桔梗宣氣,枳、朴行氣,藥後舌上津生,即可進食。”
3、《廊坊市文史資料第4輯》:“救胃煎:生石膏四錢至一兩,生地三錢,生白芍三錢,黃連二錢,黃芩三錢,關花粉三錢杏仁二錢,生甘草一錢,麥冬三錢,枳殼炒一錢,肥玉竹三錢,厚朴一錢,苦桔梗二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