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們的孩子(出自《我所認識的桂子山》的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救救我們的孩子》出自寒拾於2014年推出的散文集《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救救我們的孩子
  • 創作年代:2014
  • 作品出處:《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作者:寒拾
兒童節雖然已經告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但童年的記憶的光芒卻從未褪色。看著今天大多數的孩子,在這個只屬於他們的日子裡,我時時總有一絲的感慨。
沒有哪一個時代的孩子享受了他們的生活條件,但我並沒有看到他們的幸福,甚至反而覺得他們如一隻只關在金籠子裡的鳥兒,以犧牲自由換來衣食無憂,這是多大的不幸啊!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認真來思考一下我們所津津樂道的教育問題。在當今這個以經濟支撐經濟主流大社會背景之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單個的家庭,哪怕是個體的人都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當每個人都大談教育的社會裡,難道這就意味著我們真正認識了教育?
其實不然,越是每個人都狂熱地大談教育,我們對教育的誤解就越深,教育越是缺失。
在這個屬於孩子們的美好節日裡,我不得不呼喊:救救我們的孩子,我們已經在無形之中對他們帶來了太多的傷害,他們已經是如此的脆弱,再也經不起一絲的摧殘。
我們一直高喊,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名族未來的希望。花朵需要呵護,希望需要耐心爭取。可是我們的孩子卻必須時刻承受大樹般的壓力,必須兌現眼前的期許。
這是怎樣的時代,這是何其的悲哀!
青年與壯漢不去努力,卻把責任推給弱小的孩子。成熟的大腦不去思考,卻讓孩子思考時代的未來。若把這歸為教育,無疑是極為可悲的!
所謂教育,還是《說文解字》的解釋較為合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唯有以身作則方能教育我們的孩子。
中國人總喜歡把嚴厲當作教育的法寶,卻不從自身找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只顧他人的行為,卻自信地把自己看作完美的標準。
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我倒很讚賞那些所謂的不聽話的學生,因為面對強權他們敢於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作出自己的應有回應,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這也就是我們的教育所缺失的,它製造了一些“優秀”的光環來牢牢套住每一個懵懂的心。對著這個社會茫然無知的孩子被無形地牽著走,卻迷失了人生的目的,恰如一群群被垃圾吸引過來的蒼蠅,分享著垃圾卻製造毒物。
教育不應該完全受制於他人,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點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給予他們一些信任,讓他們作出一些自己的選擇。康德說過:“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學校不是工廠。工廠是把大量的原材料加工成 很多相同的產品,學校則不可把眾多的學生培養成完全一樣的人。教育應該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可扭曲其本性,只為適應他人的安排。自然生物的發展尚需要多樣化,社會文化的發展也需要多樣化,這才構建了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同樣,唯有個人思想的多樣化,我們才有百家爭嗚的輝煌,這才是教育呈現給我們的一道亮麗風景。
不僅如此,最是同情現在的學生享受著前輩幾倍的物資,卻也要付出前輩的幾倍汗水。汗水若是能澆灌知識的花朵那還好說,只可惜他們的汗水很多時候只是為提升學校的升學率,為滿足父母一時的臉面。萬物有其守恆的規律,智力也不例外,可是我們很多時候卻在過度開發我們孩子的智力。
而且就連智力開發都只是一個泡影,大量的習題只會鍛鍊出一個盲目寫答案的機器,唯有學會真正去思考的人才能獲得智力的提升,而思考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一味地占有孩子們的時間,我們其實是在斷送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我們難道就不能作一點自我的反思?
哪怕玩耍是孩子們成才的絆腳石,它卻更是孩子們成長的墊腳石,我們構想:沒有了情感只空留下智力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悲與可怕呀!
一個人缺失了感情或沒有情感,沒有健全的人格人性,沒有健康的人文教育,其知識和技能只會成為危害社會和人類的東西。因此,教育應當面向人文和人性,面向人內在的真善美。
救救我們的孩子吧!
2011年6月1日
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五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