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蘇叔陽著長篇小說)

故土(蘇叔陽著長篇小說)

《故土》為當代作家蘇叔陽著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4年9月。

《故土》曾獲第一屆人民文學獎。小說完成於1983年,通過三個中年知識分子不同的個性和命運,寫出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這一代人在當時社會所遭遇的不同際遇。作品內容豐厚,人物心理刻畫細緻入微,主題具有多重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故土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蘇叔陽
  • 字數:265000
  • 首版時間:1984年9月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82年夏,被貶謫到貴州山區的白天明,又重新回到原單位——北京新華醫院工作。因未能買到預定車次車票使來站迎接的袁靜雅撲了空。他到達北京時已是深夜。途中遇到一位患急症的姑娘,便背著她去了同仁醫院。
新華醫院的改革正在進行。老院長林子午正在思慮著選誰做接班人的問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參與衛生界圍攻周總理並出賣過岳父和朋友的安適之正覬覦著院長的職位。他乘院長住院之機,搞了個全院規章制度大檢査,使醫院面貌大改觀。他把這成績歸於自己名下。不久,醫院舉行民意測驗,獲票最多的是鄭柏年。安適之並不擔心鄭柏年會影響他的仕進,因為鄭已身患絕症,不久於人世了。他認為醫術精湛而又深乎眾望的白天明會成為與他競爭的強手。
白天明正為愛情所困擾。他愛著與安適之離了婚的袁靜雅。但袁尚未考慮好對他是友誼還是愛情,正處於矜持猶豫之中。這時,他救過的那個叫葉倩如的姑娘向他傾瀉了熾熱的愛戀之情。正在白天明為好友鄭柏年的逝世感到無比悲痛之際,身患癌症的初戀情人吳珍從美國歸來。三個女性同時出現於他的生活之中。吳珍的對祖國,對親人的摯愛之情打動了他,他毅然決定同吳珍結婚。安適之極力促成這樁婚事,在他看來,這個婚姻可以使白天明永遠背上一個“政治包袱”。
安適之終於攀上院長的寶座。他把鄭柏年擬就的改革大綱署上自己名字,呈報上級,得到賞識。他推薦白天明援藏也獲得批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際,白天明與袁靜雅向工作組揭發了他的不正當行徑,他開始惶恐不安起來。
袁靜雅於吳珍死後,對白天明的感情明朗化了,但她卻沒有勇氣向白天明傾訴衷腸。白天明啟程那天,她目送著遠去的列車,心中一片悵惘;葉倩如卻隨白天明同乘二車奔赴西藏,他們表示要為“故土”獻出一切。

創作背景

《故土》並非是憑空虛構,書中所寫的人與事,都是作者熟悉的親朋師友,即使某個人物沒有準確的原型,也是融匯了幾個真實人物的命運。根據作者的描述,他在文章線索的選擇上借鑑了《紅樓夢》的寫法,將時代改革與個人命運和愛情聯繫在一起。通過白天明來而復去的半年生活,串起了他的所見所聞,也就是寫出與作者相識的一些人的個性、追求與命運。《故土》最初發表於《當代》1984年第1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

人物介紹

白天明
白天明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中年知識分子形象。他命運多舛,父母早亡,又遭到姐姐的遺棄,是在老師的哺育下成人的。他初戀受挫,創傷未愈,便被“革命風暴”吹到貴州山區。調回不久,又被排擠到祖國的邊陲。正是這樣坎坷的生活道路,培育了他直面現實,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作者在展示他的人生時,突出地描寫了他對工作一貫竭忠盡智,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他襟懷坦白,為人耿直,沒有安適之那樣八面玲瓏的處世態度。鄭柏年去世後,他面對醫院許多不合理現象,不計個人得失,起草了致上級機關的公開信,不難看出他衷心擁護黨的改革方針,熱切地期望改革能夠有效進行,並取得預期的效果。他還是一個尊重師長,關懷同志、熱愛妻子的襟懷坦蕩的人。
袁靜雅
袁靜雅是一個中年女知識分子,正象她的年紀處於中青年交替時期一樣,從她的精神狀態(尤其在她愛情生活的波折中所表現的精神狀態中),可以發現新舊意識交錯、交替、交鋒的過程。袁靜雅具有中國婦女傳統的溫厚嫻淑品德。她性格謙和內向而又剛烈自尊。在工作和事業上,她勇於進取,獲得出眾的成績,三十歲出頭就被任命為主治大夫。然而這樣一位受過高等教育又生活在改革時代的女性,對待新的愛情挑戰,卻表現得那樣猶豫、矜持、矛盾、彷徨,終因怯於進取而屢失良機,最終未能與白天明結合,令人有千古遺憾之感。
葉倩如
葉倩如是小說中與袁靜雅並重的主要角色。作者透過她來窺視時代新女性的思想脈搏,通過她來塑造20世紀80年代“解放型”新女性的典型形象。她是個很普通的姑娘,“長得並不特別美麗,但有一股內在的神韻,她是那樣質樸而又具有青春的朝氣”。她的大眼睛“總是活撥地在瞅著你、探尋你、鼓舞你……”,“這雙眼睛屬於永遠充滿生機的人”。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故土》以新華醫院的改革進程為敘事線索,描寫了一群知識分子的不同性格和不同際遇,以及他們的愛情生活; 讚美了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高尚節操和美好心靈;展示出變革時期矛盾紛呈、多姿多彩的現實圖景與改革的潮流勢不可當的時代風貌。
頌揚愛國精神是作品的基調。林子午、鄭柏年、 白天明、袁靜雅,葉倩如等老中青三代人,儘管際遇不同,性格迥異,但他們對祖國的愛,部是一樣的熾熱,一樣的真誠。他們為了使這個華夏民族賴以生息繁衍的“故土”更加繁榮富強,情願獻出一片赤誠,一腔熱血,雖勞瘁至死也誠甘樂之。作者讚美了這種精神,並於描寫中表達出有了這種精神,改革就有希望的堅定信念。
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鄭柏年、安適之、白天明的經歷集中展現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的社會風貌,由此構成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書中的幾個女性人物實際上則是這些男性知識分子的化身,通過她們,作者刻畫出他眼中80年代青年的風采,表現出他們同中年知識分子不同的地方。她們都是一些既有缺點又確實很可愛的人,並非作為英雄在文中出現。文中的這幾個主要人物,無論年輕與否,大都背負著歷史傳承的巨大包袱。這歷史傳承的包袱給予他們的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例如白天明就很難跳出歷史的束縛,去勇敢地為自己的幸福而鬥爭;他的戀人袁靜雅因為封建思想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概念,不能再前進一步去尋找她的愛情。但另一位女性葉倩如就不是這樣,她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個體,無所謂男與女,你追我,我追你,讓來讓去。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改革與反改革膠著狀態中的命運和追求,實際上揭示了古老文化延續到今天在人們身上展現出的新狀態。因此,全書的主旨不在於寫改革本身,而在於表現生活在改革年代的這些普通人的心態和他們心理變化的軌跡,以此來探討這種社會狀況給人們內心的影響,並反過來審視當時的社會究競是什麼狀況。

藝術特色

《故土》被評論者認為採用了“開放式結構”,具有濃郁的西方現代文學風格。而在語言上,則體現了蘇叔陽從歐化到本土化的轉變與嘗試。作者的早期作品是充滿學生腔的歐式語言。蘇叔陽經歷了六七年的努力才逐漸完成了本土北京話語言的轉變。在《故土》中還能看到絲西方語言模式的痕跡,但基本已經嫻熟地使用北京味道濃厚的本地語言了。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1984年,《故土》獲得首屆人民文學獎。

作者簡介

蘇叔陽(1938—2019),筆名舒揚、余平夫。河北保定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歷任大學助教、講師,保定變壓器廠工人,北京中醫學院講師,北京電影製片廠文學部編劇。中國文聯全委,全國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第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及第五屆副主席。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國家一級編劇。
蘇叔陽蘇叔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