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涅克拉索夫所作詩歌)

故園(涅克拉索夫所作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凡·阿歷克謝那維奇·蒲寧是俄國著名詩人、小說家,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也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後一位古典作家。他曾兩次獲得普希金文學獎,1933年獲諾貝爾獎。

本書收集了蒲寧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二篇,其中九篇系獲獎作品中,其餘三篇則是後期優秀作品。

中篇《故園》是作者帶輓歌情調的代表作,短短5萬多字寫得驚心動魄。

中篇《米佳的愛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個失戀青年的內心痛苦,通篇渾然一體。

《在巴黎》、《昏暗的林蔭幽徑》、是作者“一生中寫得最好,在技巧上最完善”的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故園
  • 作者:伊凡·阿歷克謝那維奇·蒲寧
  • 國別:俄羅斯
  • 類別:小說集
  • 類型:詩歌
圖書,內容提要,目錄,作者簡介,詩篇,作品內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圖書

內容提要

伊凡·阿歷克謝那維奇·蒲寧是俄國著名詩人、小說家,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也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後一位古典作家。他曾兩次獲得普希金文學獎,1933年獲諾貝爾獎。
本書收集了蒲寧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二篇,其中九篇系獲獎作品中,其餘三篇則是後期優秀作品。
中篇《故園》是作者帶輓歌情調的代表作,短短5萬多字寫得驚心動魄。
中篇《米佳的愛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個失戀青年的內心痛苦,通篇渾然一體。
在巴黎》、《昏暗的林蔭幽徑》、是作者“一生中寫得最好,在技巧上最完善”的作品。

目錄

新年
一個小小的愛情故事
秋天的時候
檔案
一束令人頭暈目眩的陽光
通宵晚霞
遍地黃金
昏暗的林蔭幽徑
露霞
在巴黎
米嘉之戀
譯後記

作者簡介

伊·阿·蒲寧(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Вунин)(1870~1953),俄國作家,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曾當過校對員統計員圖書管理員、報社記者,1887年開始發表文學著作。1901年發表詩集《落葉》,獲普希金獎。他的詩以祖國及其貧窮的村莊和遼闊的森林為題材,詩句優美。1899年與高爾基相識後,參加知識出版社工作,這對他民主主義觀點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這一時期的優秀短篇小說《安東諾夫卡的蘋果》(1900)、《松樹》(1901)《新路》(1901)、《黑土》(1904),反映了作者對俄羅斯命運的概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對已逝去的時代的留戀與惋惜,對現實生活的冷漠。從中篇小說《鄉村》(1910)起,蒲寧的創作開始轉向廣泛的社會題材,著有短篇小說《古代人生》、《夜話》、《伊格納特》等。19O9年當選為科學院名譽院土。十月革命前的散文,《舊金山來的紳士》(1915)、《兄弟們》(1914)充滿了對資本主義文明和殖民主義的仇恨。他的散文繪聲繪影、簡練生動。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辭學家和翻譯家。十月革命後流亡國外,僑居法國期間主要創作有關青年時代的抒情回憶錄,如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1930)、短篇小說集《暗徑》(1943)。此外,還著有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哲理性文學論文《托爾斯泰的解放》(1937)。1933年蒲寧因為“繼承俄國散文文學古典的傳統,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方法”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眾多的充滿矛盾的創作遺產,具有一定的美學與認識價值。在中國,有關他的翻譯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故園》、《米佳的愛情》等。

詩篇

作品內容

啊,又看見你們了,這些熟悉的地方,
在這裡,我的父輩的生活既貧乏又空虛,
他們耽於豪華的酒宴和無知的驕氣,
這樣,就在荒淫無恥和卑鄙的暴行中度過;
在這裡,那些忍氣吞聲、戰戰兢兢的奴隸們
甚至羨慕最下等貴族的狗的生活,
在這裡,我注定要見到上帝主宰的人間,
在這裡,我飽嘗了忍耐和仇恨的熬煎,
而我卻可恥地把仇恨埋在自己的心中,
在這裡,有時我自己也做著地主;
在這裡,幸福的寧靜如此迅速地
離開了我這過早腐化墮落的靈魂,
而那並非稚氣的願望和憂慮的火焰,
日夜炙烤著我,早已燒毀了我的心田…
少年時代的回憶——那豪華闊綽、
美妙絕倫的年華的回憶啊—一
使我的心胸充滿憤怒和憂鬱,
並在我的面前展現出它的全部美麗……
這是座幽暗幽暗的花園……在深遠的林蔭道上,
是誰的滿帶病容、悲傷的臉②在枝椏中間閃動?
我知道,你為什麼哭泣啊,我的母親!
是誰毀了你的一生……啊,我知道,我知道啊!……
你永遠委身於一個悶悶不樂的粗人①,
你並不醉心於那無法實現的希望——
奮起反抗命運的想法使你感到恐慌,
你在奴隸的沉默中承受著自己的命運…
但我知道:你的心靈從來就不缺乏熱情;
它是何等的自豪、倔強而又美麗啊,
你臨終的絮語,難道對迫害者所加給的、
你又竭力忍受的一切,都已經寬容?……
妹妹啊,你與這默無一言的受難者在分擔
她那可怕命運的痛苦和恥辱,
我親愛的妹妹②你竟也離開了人間!
你羞憤地從蓄有農奴姘婦和飼犬人的家裡
出走,於是將自己的命運託付給
一個你所不認識而且不喜歡的人……
而在人世上重演了自己母親的
悲劇,你也帶著冷峻的微笑躺進棺材裡,
而這樣的冷笑就連那因悔恨而失聲。
痛哭的劊子手看了,也都會戰慄不已。
這是一座灰暗的古老住宅……如今空曠而岑寂:
沒有女人,沒有狗,沒有丑角,也沒有僕役。
那么從前呢?我記得:這裡有什麼壓抑著所有的人,
在這裡,事情無論大小都使你心裡感到鬱悶。
我向奶娘跑去……啊,奶娘!當我心頭
感到沉重的時候,我曾多少次對她流過眼淚啊!
一提起她的名字,我便深深地感動,
我是不是早已懂得了對她深表虔敬?……
我想起了她那不多的幾個
毫無意義的、甚至有害的善良特徵,
我的胸膛里充滿了新的仇恨和新的悲憤……
不!在我那反叛的、冷酷的少年時代,
沒有任何可以使我的心靈感到愉快的回憶;
而那從早年就剝奪了我生活的意志,
並以無法反駁的詛咒加到我頭上的一切——
在這裡,在我的故園,正是今後一切的發軔地!…—
我懷著厭惡的心情向四周望去,
我愉快地看見黑壓壓的松林已被砍掉一
那裡有炎熱烤人的夏日庇蔭,並飄拂著涼意,——
田地曬枯了,牲畜懶散地打著盹兒,
低垂著頭,面對著幹涸了的小溪,
空寂的陰暗的房屋也倒向了一邊,
在這裡,回應著杯盞聲和歡呼聲的,
是遭受痛苦的人們長年發出的沉悶的嘈雜聲,
他獨自一個壓制著所有的人,只有他。

作品鑑賞

《故園》視點新穎,別具一格,既不寫故園迷麗可愛的山色風光,也不寫對故土的依戀眷念。詩中充滿了對故園的控訴、憤怒和揭露,展示出一幅令人憎惡的陰暗圖畫。
《故園》封面《故園》封面
詩人是以重返故園起筆的。“又看見你們了,這些熟悉的地方”,開宗明義,道破了對故園的“熟悉”,又單刀直人,繪製出故園的野蠻、粗暴、陰暗的圖景。詩人這種急迫的著筆正好揭示出他那股對故園無法壓抑的憤怒之情。
從筆端里湧出的感情洪流是雙向的:一方面揭露故園主人窮凶極惡,陰暗暴戾,“耽於豪華的酒宴和無知的驕氣,這樣,就在荒淫無恥和卑鄙的暴行中度過”的生活真相;另一方面則是對忍受者、順從者、羨慕者的怯懦的譴責。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形成本詩的表面層。
詩人不是著重寫作為農奴主的父親怎樣摧殘和折磨農奴,而是在這個一般背景上選擇了特殊的焦點。這就是從親人之間的矛盾鋪展開全詩的情節,即抒情主題。
沿著這條感情線索,出現了詩人自己的抒情形象,故園給他留下的是“憤怒和憂鬱”,使他學會了“忍耐和仇恨的煎熬”。故園的主人,一個十足的惡棍,對自己親人的折磨遠不至此。且看詩人逐次展開的描寫:
在幽暗幽暗的花園,他的母親的臉上滿帶病容而在枝椏中間痛哭,“在奴隸的沉默中承受著自己的命運”。這位靈魂“自豪、倔強而又美麗”的夫人竟無端死掉,給詩人留下深深的哀傷和愁腸。詩人惡魔般的父親還把自己的女兒過早地埋葬,使她“離開了人間”,“重演了自己母親的悲劇”而躺進了棺材。詩人就是從這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父親——一個兇惡的農奴主的野蠻與殘忍。顯而易見,從這種曲筆里正隱含著對於廣大農奴悲慘命運的焦慮與思考。
詩人並未正面地繪製農奴的悽慘生活的圖景,但是,詩人的親人尚且 :如此罹遭厄運,還能構想那些處在奴役地位的普通農奴命運會更好嗎?詩人所選取的這個焦點,更執著更深刻地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詩篇抒情洪流的另一個方面,是詩中自始至終的自責意識,即詩人的懺悔意識。這是一條深厚的感情洪流,包含的底蘊遠為豐富而有價值。
詩人在揭露父輩罪惡的同時,就把自己置入詩篇之中。他對於不義和殘忍,習以為常,“把仇恨埋在自己的心中,在這裡,有時我自己也做著地主”。詩人的自責意識反映了詩人的覺醒。
革命民主主義者不僅同情農奴,支持農奴的鬥爭,反對農奴制,而且還和農奴自身的怯懦和受害者的容忍與妥協鬥爭。從這一意識出發,詩中在抒發對母親、妹妹不幸遭遇的同情時,還對她們的順從與容忍表現出含蓄的指責。
母親處境悲慘,卻默默地承受著,“你並不醉心於那無法實現的希望——奮起反抗命運的思想使你感到恐慌”,甚至於在她臨終的絮語中流露出對危害者的寬恕。可以看出,母親是作為一個承受者而度過一生的。這種容忍一切的承受態度就是危害者施虐的溫床。
親愛的妹妹也是一個苦命人,她同樣承受著悲慘命運對她的折磨,然而,她畢竟在躺進棺材時,臉上帶著“冷峻的微笑”,這微笑使劊子手戰慄。: 較之母親,妹妹是新生的一代。
對於母親和妹妹,詩人哀憐大於指責,傷感超過懺悔。但是當筆鋒轉: 向奶娘,詩人的譴責也熾熱和猛烈起來。詩人寫道:“我想起了她那不多的兒個毫無意義的、甚至有害的善良特徵,我的胸膛里充滿了新的仇恨和新的悲憤……”那個危害者對於如奶娘一類的農奴,施加了多少危害和災: 難,然而,她們卻以善良的性格寬厚地忍受著。這是何等可怕的現實呀!詩人胸膛里充滿的“新的仇恨和新的悲憤”,既是對危害者反叛的自白,也是對承受者的順從的批評。
詩情從這裡升向頂峰。詩人以自己的自責意識開篇,又以自己的反叛作結,把詩歌的戰鬥性加強,詩中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傾向明顯地呈現出來。
《故園》結構緊湊,感情熾熱,一氣呵成,把詩人重見故園的瞬間勃發的感情,一傾而瀉,勢不可擋。詩作前後呼應,彼此關照,情感洪流,時而湧起,激昂悲憤;時而緩和,一一傾訴。跌宕起伏,緊叩讀者心扉。《故園》預示了詩人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方向,雖是早期創作,但說明了詩人在思想與藝術上的開始成熟。

作者簡介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維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俄國詩人。1821年12月10日生於烏克蘭波多里斯克省一個軍官家庭,在雅羅斯拉夫爾省格列什涅沃村的莊園度過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軍事學校,因違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學旁聽,失去經濟支持,開始了長期的貧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幻想與聲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評,後一度放棄寫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