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學說是指人們對政黨的基本特徵及其運行規則、發展趨勢的理論化認識,是關於政黨的系統的理論觀點和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黨學說
- 性質:理論
- 特點:分之科學
- 屬性:學說
簡介,資產階級政黨學說,產生與發展,主要內容,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產生與發展,主要內容,
簡介
關於政黨的系統的理論觀點和體系。是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由於政黨本身具有階級性,因此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種截然不同的政黨學說。資產階級學者拋開階級性,抽象地、孤立地研究政黨,只從政黨的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著手,因而不能揭示政黨的本質特徵;無產階級思想家則注重政黨的階級屬性,揭示了政黨是階級鬥爭的工具這一本質內容。
資產階級政黨學說
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於19世紀初就已經在英國和美國出現,英、美一些學者於19世紀中葉已經對政黨作出初步分析,但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有人把政黨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單獨領域來研究,並作出系統的論述。 俄國政治評論家Μ.у.奧斯特羅果爾斯基1902年出版的《民主政治和政黨組織》是政黨學的第一部專著。在這部著作中,奧斯特羅果爾斯基通過對英、美兩國政黨的考察,對政黨組織本身及政黨與民主原則的關係作了比較和獨到的分析,開了政黨比較研究的先河。但他的研究是基於個人民主政治立場,完全否定政黨的積極作用,試圖找到一種能避免政黨現象的政治體制,以實現完全自由的個人的聯合。所以,他提出“打倒政黨,扶植聯盟”的口號。
在奧斯特羅果爾斯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德國社會學家R.米歇爾斯根據他在德國、義大利兩國社會黨中的體驗,對政黨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於1911年完成了《關於現代民主國家中政黨的社會學》一書(1949年英譯本簡譯為《政黨》),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他認為,任何政黨和政治組織,即使它奉行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會萌發強烈的寡頭政治傾向。這一觀點對後來的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西方代議制政府普遍出現危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政黨競爭存在的弊病造成的,例如黨派攻訐、賄賂選票、掮客現象等,這使西方政治學者越來越認識到政黨研究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黨的研究掀起了一個高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法國政治學家M.迪韋爾熱1951年出版的《政黨》。與以前的學者不同,迪韋爾熱肯定了政黨存在的合理性,認為政黨是任何民主體制所不可少的。他第一次把政黨和政黨體制區分開來,並對政黨的組織、黨員、領袖、類型、體制等要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
60~70年代,政黨研究隨著政治學研究的深入而進一步發展。美國學者J.拉帕隆巴拉和M.韋納主編的《政黨與政治發展》(1966),從政治發展的角度對政黨作了探討;而義大利政治學家G.薩爾托里1976年出版的《政黨與政黨體制》,是繼迪韋爾熱之後創立系統的政黨學說的又一次重要嘗試。他企圖建立無所不包的關於政黨政治的一般理論,其覆蓋面比迪韋爾熱所描述的要廣泛得多。它對西方學者關於政黨和政黨政治的研究有較大影響。
主要內容
資產階級政黨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政黨的起源、政黨的功能、政黨的類型、政黨的體制等。
政黨的功能 西方學者認為,政黨首先與爭取執政有關。迪韋爾熱指出,政黨是政治體制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它要解決的是如何把民眾的意志帶到政治共同體中去的問題。因此,政黨是表達民意的組織。西方學者還認為,利益綜合和利益表達是政黨的主要功能,和一般組織不同的是,它力圖通過執政來實現這些功能。
政黨的類型 政黨的分類是西方政黨學說中眾說紛紜的問題,因為分類的標準不同,政黨類型多種多樣。西方學者一般把政黨分為 5種類型:①幹部黨;②民主的民眾性黨,其組織是集中化的,有嚴密的紀律,同時又有黨內民主;③共產主義的民眾性黨,其基層組織建在生產單位上,有嚴密的紀律;④法西斯黨,它高度集權,本身擁有警察以控制國家;⑤民族獨立的黨,即在殖民地和一些開發中國家舉著民族旗幟活動的黨。迪韋爾熱首先區分了“幹部黨”和“民眾黨”。幹部黨以較小規模的政治活動分子集團為特徵,它的支持者少,組織鬆散,黨內結構和政治影響都是分散化的,如19世紀的英國自由黨。民眾黨則動員廣大民眾作為黨的支持者,並把他們組織起來。迪韋爾熱認為,如果黨員只起投票作用,那么這個黨就是一個幹部黨,必然導致米歇爾斯所說的寡頭統治的政黨。他把有組織的民眾黨看作是理想的政黨。拉帕隆巴拉和韋納結合政黨體制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政黨類型。他們把政黨的執政方式(分為霸主式和輪流式)與內在特性(分為意識形態型和實用型)兩個標準結合在一起,歸納出4種政黨類型:霸主-意識形態型、霸主 -實用型、輪流-意識形態型、輪流-實用型。他們認為最好的是輪流-實用型的政黨,而最差的是輪流-意識形態型的政黨。
政黨的體制 迪韋爾熱指出,政黨研究的是政黨實體的特徵,如它的社會基礎、歷史、目標、組織結構等,而政黨體制研究的是各政黨相互依存的形式和模式。政黨體制研究首先遇到的問題也是分類。最初學者們只是按政黨的數目分成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這種區分過於簡單化,許多問題得不到說明。拉帕隆巴拉和韋納把政黨體制分成競爭體制和非競爭體制,並在這兩個體制內對各類型進行研究。薩爾托里把這種研究推向更高層次,對兩種不同體制內的各種類型進行了更細緻的劃分,並從理論上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如把競爭體制分為多元制、溫和多元制、兩黨制和優勢黨制,把非競爭體制分為單一黨制、霸權黨制等。
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學說沿用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義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客觀”的描述性研究上,迴避對政黨本質特徵的回答,實際上強調資產階級政黨與政黨體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在操作性研究方面對政黨的活動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進政黨活動的方法和措施,從而推動了西方政黨政治的發展。
無產階級政黨學說
產生與發展
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是在建設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誕生,標誌著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形成。1847年K.馬克思、F.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形成的標誌。在這兩個歷史文獻中,馬克思、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綱領、策略、組織原則及國際主義原則作了深刻的論述。以後,馬克思、恩格斯又通過總結歐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通過直接參加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初期的革命活動,通過幫助建立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社會民主黨,豐富和發展了他們所闡明的政黨學說。В.И.列寧繼承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並把它與俄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創立了關於無產階級新型政黨的理論。1895~1896年,他為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起草了第一個綱領草案和說明,之後又寫了一系列著作,論述黨的綱領和基本原則。1902年1月,寫了《怎么辦》一書,為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904年寫成《進一步,退兩步》一書,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理,為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奠定了組織基礎。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一書中,系統論述了黨對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策略思想,為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奠定了策略基礎。根據1905年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布爾什維克力量的壯大,列寧在同年提出黨的改組的任務,全面地論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在1920年發表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列寧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紀律對於黨的事業的重要性,論述了領袖、政黨、階級、民眾之間的正確關係。十月革命後,他又提出了一系列加強無產階級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列寧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進一步發展。
在中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運用於中國革命實際,在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建黨學說。在創立紅軍的初期,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在基層確立了黨對革命軍隊的領導。1929年,毛澤東在起草古田會議的決議中,從根據地黨的建設的實際出發,提出著重在思想上建黨,突破了黨內一直存在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是工人出身的黨員占多數的觀念。1930年,他在《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提出要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在革命實踐中制定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1937~1940年,毛澤東先後發表《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為黨的建設建立了完備的理論基礎。在這同時,他還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全面論述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黨的幹部應具有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論述了黨的民主集中制、黨的紀律、黨的團結、黨內鬥爭的基本原則。1939年10月,他發表了綱領性的建黨文獻──《〈共產黨人〉發刊詞》。在這篇文章中,他明確提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原則,第一次提出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聯的建黨原則。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毛澤東建黨學說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他先後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一系列報告,1945年又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至此,毛澤東建黨學說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1948年9月和1949年3月,在《關於健全黨委制》和《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兩篇文章中,毛澤東對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和領導方法作了科學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毛澤東又闡述了一系列執政黨建設的理論。1957年他提出的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為執政黨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毛澤東的建黨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的新貢獻,它闡明了:①黨的思想原則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黨的一切工作要服從於和服務於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③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④黨的優良傳統是三大作風(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民眾、批評與自我批評);⑤黨的整風形式以及執政黨建設的一系列有關問題。
主要內容
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的作用,黨的最終目標,黨的組織原則,黨的紀律、團結和統一等。
黨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首先是階級的組織,是階級的政治代表。但政黨不同於一般的階級組織,而是由一定階級中最忠實、最堅決、最積極地維護本階級利益的人組成的集體,是本階級的核心。因此,列寧將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概括為:“黨是階級的覺悟的、先進的階層,是階級的先鋒隊”(《列寧全集》第19卷,第407頁)。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政黨行動的指南。
黨的宗旨 馬克思主義強調,政黨總是代表和維護一定階級的利益。無產階級政黨代表和維護的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民眾的利益。因此,"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自主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7頁)。這就要求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毛澤東把黨的這一宗旨精闢地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黨的作用 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必須由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列寧強調,工人階級的解放必須有先進理論作指導。但無產階級運動不會自發地產生革命的理論,必須從外面把社會主義思想灌輸到這個運動中去。無產階級政黨就是先進理論的灌輸者,也是無產階級和人民民眾爭取解放、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關於黨的領導的內容,中國共產黨認為,它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各國共產黨都對實現黨的領導的途徑、方式和方法作了探討。
黨的最終目標 資產階級政黨的政治目標只是為了取得政權,而無產階級政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在這個目標指引下,一方面,無產階級政黨不怕艱苦,有步驟地通過各種途徑來達到這一目標。如在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推翻剝削制度,無產階級政黨利用各種合法的和非法的、公開的和秘密的、和平的和暴力的、議會內的和議會外的手段進行革命鬥爭。在處於執政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按照社會發展規律,領導人民民眾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無產階級政黨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黨員和人民民眾,以科學的世界觀和團隊精神思想武裝他們。
黨的組織原則 馬克思主義政黨最根本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儘管各國共產黨對民主集中制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基本內容都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由選舉產生;少數服從多數作出的決議;個人服從組織,同時有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利;下級組織執行上級組織的決定,同時自主地解決自己職權範圍內的問題等。中國共產黨把民主集中制原則看作是黨的領導與廣大黨員相結合的制度,看作是黨的民眾路線在黨內的反映。
黨的紀律與黨的團結和統一 馬克思主義政黨十分強調黨的紀律,強調黨的團結和統一,認為這是保證黨成為堅強的戰鬥集體所不可缺少的。它們認為,加強鐵的紀律,保持黨的團結統一,是無產階級政黨貫徹自己的綱領、路線,取得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勝利的根本條件。黨內絕不允許有自己的綱領和特殊紀律的派別存在。中國共產黨強調,只有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統一和行動上的一致,增強黨在馬克思主義原則基礎上的團結,黨的組織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