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

《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是張東蓀所著作品,出自於《張東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
  • 作者:張東蓀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張東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當辛亥之前,全國之人,以為國家日趨破產之途,苟非有自拔之策,則鮮克起死而回生。於是無論知與不知,鹹屬望於革命。以為革命者,起死回生之良藥也。當此呼吸存亡之際,若長此而不為之救濟,則必坐待其亡而已。是故愛國之心愈切者,其期望革命之心亦愈殷。所以武昌一舉,天下騷然,回響之速,未見其比,足證人心之趨勢矣。然而革命既成,國力之雕敝如故,工商之窳敗如故,政治之黑暗如故,經濟之困窮如故。凡昔之以為救國者,今非但不足救國,抑且反耗國家之元氣。此現象既生,於是產有二派之心理:一派謂革命無益於國家社會,國家發生革命實為自殺之策;一派謂今者反不如革命以前,故為今之計,急宜維持現狀,以求恢復於未革命以前之狀態而止。此二派之荒謬,膚視之殊不易發見。然細切以察之,則無有不知其說之為毫無根據,絕不成理由者也。請得而詳之。
二派之根本誤點,在不知社會革命之理。主張維持現狀者,其謬在認現狀為永久可保持之物。殊不知當前清之際,國家日以削損,民生日以困艱,猶如水之就下,其去滅亡之期不遠也。即使維持現狀,亦不過延長時日。其究也必仍歸於死亡而止,初無一分之補救也。蓋物勢之未就削損也,則保其現狀可致不敝。若物勢之已就破壞也,則非有積極之救亡政策不為功。僅施以消極之維持方法,徒見其暗中削滅,遲早之間,終必底於亡而止也。是故以恢復於前清之狀態為言者,其前提之疑問,即為前清狀態,果為未就破產與否。如其已日趨於破產也,則所謂恢復於前清狀態者,不過由現今之破產狀態,一變而為前清之破產狀態而已。其為破產,一也;其不能免於滅亡,亦一也。夫以同為不免於滅亡者,而斷斷焉有所取捨於其間,其為無意識抑亦明矣。更以簡單之詞表之,前清之所以不能維持其現狀者,以現狀已日趨於破壞,無可挽救。故卒之武昌一揆,全局破裂,而成革命。革命者,事實之必然的結果,而非人為之所產也。夫以前清所不能維持之現狀,欲施於革命以後,而謂能維持之,有是理乎?吾知雖三尺童子,亦必不如此之愚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張東蓀,一位以對西方哲學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著稱的中國哲學家。他是近代中國建立完整的新哲學體系的最早嘗試者,是近代中國唯一以認識論為起點建立新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他的思想超出了純粹哲學的領域,擴展到政治和社會文化思想領域。張東蓀,一位近代中國著名的自由主義者。他懷抱著民主、自由的理想,為建立一種民主主義的新文化而奮鬥;他評議時政,批評當局,充當著社會民眾的喉舌,經歷了自民國初年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政治上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他的名字與近代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密切聯繫在一起。編者簡介左玉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河南大學黃河學者,兼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及社會文化史研究。出版專著有《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中國近代文明通論》、《張東蓀文化思想研究》、《張東蓀傳》、《張東蓀學術思想評傳》、《張東蓀年譜》等十多部,主編有《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中華口述歷史叢書》等,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