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原理(202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政治經濟學原理》是一本202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治經濟學原理
  • 作者: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 出版時間:2023年2月1日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0291505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生產、分配、交換、社會進步對生產和分配的影響、政府的影響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其政治經濟思想,堪稱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試圖將經濟學規律與社會進步、道德哲學結合起來闡述,這在整個經濟學傳統中堪稱別具一格。相比較主流經濟學的保守態度和激進政治經濟學的顛覆立場,穆勒中間偏左的人道主義關懷、結合現實問題的機制分析和積極改革的道德傾向的努力、貫通經濟學與社會政治哲學的方法論,仍然具有長遠的學術價值,也具有關照現實的思想力量。

圖書目錄

緒 論 1
第一編 生產 15
第一章 論生產要素 17
第一節 何為生產要素 17
第二節 定義勞動的作用 18
第三節 在不同行業中,自然力的效率如何 19
第四節 有些自然要素的數量是有限的,而另一些實際上是無限的 20
第二章 論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 22
第一節 用於直接生產產品,或是為生產產品做準備的勞動 22
第二節 用於生產隨後的勞動生存資料的勞動 23
第三節 用於生產原材料的勞動 25
第四節 用於製造工具的勞動 26
第五節 用於保護勞動的勞動 27
第六節 用於產品運輸和分發的勞動 28
第七節 與人類有關的勞動 29
第八節 發明和發現的勞動 30
第九節 農業、工業和商業勞動 31
第三章 論非生產性勞動 32
第一節 勞動生產的不是物品,而是效用 32
第二節 效用的三種分類 33
第三節 生產性勞動,是指產生固定並體現在物體中的效用的勞動 34
第四節 所有的其他勞動,不論多么有用,都歸類為非生產性勞動 35
第五節 生產性消費和非生產性消費 37
第六節 為生產性消費供給物品的勞動和為非生產性消費供給物品的勞動 38
第四章 論資本 40
第一節 資本是用於再生產的財富 40
第二節 指定用於生產的資本要多於生產中實際使用的資本 42
第三節 審查某些情況下闡釋資本概念的事例 43
第五章 關於資本的基本命題 46
第一節 產業受資本的限制 46
第二節 產業受資本的限制,但並不總是達到其限度 47
第三節 資本的增加能增加勞動就業機會,且沒有明確的限度 48
第四節 資本是節省的結果 50
第五節 全部資本都會被消費掉 51
第六節 資本不是靠保存,而是靠不斷的再生產積累起來的 53
第七節 為什麼國家可以從災難狀態中迅速恢復 54
第八節 用公債支付政府開支的後果 55
第九節 對商品的需求而不是對勞動的需求 57
第十節 關於徵稅的謬誤 63
第六章 論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 65
第一節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含義 65
第二節 通過犧牲流動資本來增加固定資本,對勞動者可能是有害的 67
第三節 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69
第七章 論決定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水平因素 72
第一節 土地、勞動及資本在不同時間和地點具有不同生產力 72
第二節 較高生產力的原因―――有利的自然條件 72
第三節 較高生產力的原因―――較足的勞動幹勁 74
第四節 較高生產力的原因―――較高的技能和知識 75
第五節 較高生產力的原因―――整個社會較高的知識水平和信任度 76
第六節 較高生產力的原因―――較高的安全感 79
第八章 論合作或勞動聯合 81
第一節 勞動聯合是較高生產力的一個主要原因 81
第二節 分工的作用 83
第三節 城鎮和鄉村之間的勞動聯合 84
第四節 較高程度的分工 85
第五節 試析分工帶來的好處 87
第六節 分工諸限度 91
第九章 論大規模生產和小規模生產 92
第一節 製造業中大規模生產方法帶來的好處 92
第二節 合股原則的優點和缺點 95
第三節 大規模生產所需的條件 98
第四節 大面積耕作和小面積耕作之間的比較 99
第十章 論勞動增長規律 107
第一節 生產增長取決於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個要素的增長規律 107
第二節 人口規律 108
第三節 哪些因素實際上抑制了人口增長 109
第十一章 論資本增長的規律 112
第一節 節省的手段和動機取決於什麼 112
第二節 造成積累欲望的實際強度存在差別的原因 113
第三節 積累欲望強度不足的事例 115
第四節 積累欲望強度過高的事例 119
第十二章 論土地生產力增長的規律 121
第一節 有限的土地數量和有限的土地生產力是對生產的真正限制 121
第二節 土地生產規律就是隨著勞動和資本的增加而呈現的收益遞減規律 121
第三節 生產技術的改進可以抵抗收益遞減規律 124
第十三章 前面所述規律的後果 130
第一節 積累欲望不足而導致生產受限的補救措施 130
第二節 並非只在財產不平等的國家才有必要限制人口數量 131
第三節 即使在糧食進出口方面實行自由貿易,也要限制人口數量 133
第四節 即使向外國移民,一般也要限制人口數量 135
第二編 分配 137
第一章 論所有制 139
第一節 緒言 139
第二節 所有制問題的提出 140
第三節 對共產主義的考察 142
第四節 對聖西門主義和傅立葉主義的考察 146
第二章 續論所有制 150
第一節 私有制認可按契約自由地獲得財產 150
第二節 私有制意味著財產的取得時效 151
第三節 私有制包括饋贈權,但不包括繼承權;考察繼承問題 152
第四節 饋贈權是否應受限制,如何限制 155
第五節 土地所有權異於動產所有權的依據 157
第六節 土地所有權只在特定條件下有效,而這些條件並不總能實現; 對限制條件的考察 158
第七節 所有權的濫用 161
第三章 論參與產品分配的各階級 163
第一節 產品有時在三個階級里分配 163
第二節 產品有時全部歸屬一個階級 163
第三節 產品有時分別歸屬兩個階級 164
第四章 論競爭和習俗 166
第一節 競爭不是產品分配的唯一調節者 166
第二節 習俗對地租和土地租佃方式的影響 167
第三節 習俗對價格的影響 169
第五章 論奴隸制度 171
第一節 從奴隸狀況來看奴隸制度 171
第二節 從生產狀況來看奴隸制度 172
第三節 從奴隸主利益來看奴隸解放 174
第六章 論自耕農 176
第一節 英國和歐洲大陸對自耕農制度的不同看法 176
第二節 關於瑞士自耕農制度的證詞 177
第三節 關於挪威自耕農制度的證詞 181
第四節 關於德國自耕農制度的證詞 183
第五節 關於比利時自耕農制度的證詞 187
第六節 關於英法海峽群島自耕農制度的證詞 190
第七節 關於法國自耕農制度的證詞 192
第七章 續論自耕農 196
第一節 自耕農制度對勞動積極性的促進作用 196
第二節 自耕農制度對智力開發的影響 197
第三節 自耕農制度對促進人們事先規劃和自我控制的影響 198
第四節 自耕農制度對人口的影響 199
第五節 自耕農制度對土地細分的影響 206
第八章 論分益佃農 209
第一節 分益佃農的性質及其種類 209
第二節 分益佃農制的優勢與不足 210
第三節 關於分益佃農制在各國發揮作用的例證 212
第四節 廢除分益佃農制是否可取 218
第九章 論投標佃農 221
第一節 投標佃農制的性質和作用 221
第二節 在人口過多的國家實行投標佃農制的必然結果是產生名義地租 223
第三節 名義地租與勤勞、節儉或抑制人口相矛盾 225
第四節 印度的佃農租賃制 226
第十章 廢除投標佃農制的方法 229
第一節 愛爾蘭投標佃農應該轉變為自耕農 229
第二節 這個問題的現狀 234
第十一章 論工資 238
第一節 工資取決於勞動的供求關係,即取決於人口和資本 238
第二節 對有關工資的一些流行觀點的檢討 239
第三節 除了極少數情況以外,高工資通常意味著限制人口 243
第四節 在某些情況下,對人口數量的限制是合法的 245
第五節 在其他情況下,對人口數量的限制受特定習俗的影響 247
第六節 適度的人口限制是勞動階級唯一的防護措施 248
第十二章 論補償低工資的一般方法 251
第一節 由法律或習慣決定的最低工資,並保證就業 251
第二節 這種最低工資限額和就業保障的必要條件是通過法律限制人口 252
第三節 用以補足工資的津貼 255
第四節 租地分配製度 256
第十三章 再論補償低工資的方法 260
第一節 輿論對人口問題的有害導向 260
第二節 期待改善的理由 262
第三節 改善勞動人民習慣的雙重手段之一:教育 265
第四節 改善勞動人民習慣的雙重手段之二:通過國外殖民和國內移民,予以大規模直接救濟 266
第十四章 論不同職業的工資差別 269
第一節 由工資差別造成的不同職業的吸引力程度不同 269
第二節 由自然壟斷造成的工資差別 273
第三節 接受補貼的人參與競爭對工資的影響 275
第四節 有獨立生活來源的人參加競爭對工資的影響 277
第五節 婦女的工資低於男子的工資的原因 280
第六節 由限制性法律和協會造成的工資差別 281
第七節 工資由習俗決定的情形 282
第十五章 論利潤 283
第一節 利潤可分成三部分:利息、保險費和監督工資 283
第二節 利潤的最低限度以及這一限度的變動 285
第三節 利潤因事業性質的不同而不同 286
第四節 利潤均等化的一般傾向 287
第五節 利潤既不取決於價格,也不取決於購買和銷售 291
第六節 資本家的墊付最終由勞動工資構成 292
第七節 利潤率決定勞動費用 293
第十六章 地租 296
第一節 地租是自然壟斷的結果 296
第二節 特定質量或位置的土地,只有在其數量少於需求的時候 才能產生地租 297
第三節 土地地租由其收穫已超過最劣等土地回報的那一部分決定 298
第四節 或者土地地租由在最不利條件下使用資本所獲得回報的那一部分構成 300
第五節 投入土地的資本的回報是地租還是利潤 302
第六節 地租不納入農產品的生產費用之內 305
第三編 交換 307
第一章 論價值 309
第一節 緒言 309
第二節 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格的定義 310
第三節 一般購買力的含義 311
第四節 價值是一個相對用語,各種價值的普遍上升或下降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312
第五節 價值法則在套用於零售交易時應如何修正自身 313
第二章 論需求和供給,側重它們與價值的關係 315
第一節 價值的兩個條件:效用和獲得的困難 315
第二節 獲得物品的三種困難 317
第三節 數量上絕對有限的商品 317
第四節 需求和供給的方程式就是商品的價值法則 319
第五節 受上述法則制約的各種情況 320
第三章 論生產成本,側重它與價值的關係 322
第一節 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就能無限增長的商品,論其價值法則與生產成本 322
第二節 它們的價值法則―――生產成本通過供給的可能變動(而不是實際變動)發揮作用 324
第四章 對生產成本的最終分析 327
第一節 生產成本的主要組成要素――勞動數量 327
第二節 工資不是生產成本的組成要素 328
第三節 當工資因行業不同而有所變動時,則另當別論 329
第四節 就利潤因行業不同而有所變動而言,利潤是生產成本的組成要素 330
第五節 就利潤延續的時間長短不一而言,它是生產成本的組成要素 331
第六節 生產成本中的偶然組成要素:賦稅和原材料的稀缺價值 334
第五章 論地租,側重它與價值的關係 336
第一節 在生產成本增加的情況下數量可以無限增加的商品,它們的價值是在現存的最不利情況下的生產成本 336
第二節 在更有利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商品,產生一個與生產成本差額相等的地租 338
第三節 礦山和漁場的租金以及建築物的地租 339
第四節 類似於租金的超額利潤的例子 341
第六章 價值理論概要 343
第一節 價值理論要點概述 343
第二節 價值理論在勞動者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應做何修正 345
第三節 價值理論在奴隸勞動的情況下應做何修正 346
第七章 論貨幣 347
第一節 流通媒介的目的 347
第二節 為什麼金銀適於流通媒介的各種目的 348
第三節 貨幣是一種便於交換的工具,並不影響價值法則 350
第八章 論貨幣的價值,當它取決於需求和供給時 352
第一節 貨幣的價值是一個模稜兩可的表達 352
第二節 貨幣的價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其數量 353
第三節 貨幣的價值也取決於流通速度 355
第四節 這一原理的解釋和所受的限制 357
第九章 論貨幣的價值,當它取決於生產成本時 360
第一節 在自由狀態下,貨幣的價值與它所包含的金銀塊的價值一致 360
第二節 金銀塊的價值由生產成本決定 362
第三節 該法則與上一章提出的原則有何關係 363
第十章 論複本位制及輔幣 366
第一節 複本位制的缺點 366
第二節 以這兩種金屬作為貨幣而不使兩者都成為法定貨幣,情況又會怎樣 367
第十一章 論作為貨幣替代物的信用 369
第一節 信用不是生產手段的創造,而是它的轉移 369
第二節 信用如何協助生產 370
第三節 信用具有減少使用貨幣的作用 371
第四節 匯票 372
第五節 本票 375
第六節 存款和支票 376
第十二章 信用對價格的影響 378
第一節 鈔票、匯票和支票對價格的影響,是信用影響的一部分 378
第二節 信用同貨幣一樣是一種購買力 379
第三節 信用急劇擴大或收縮的結果;對商業危機現象的分析 380
第四節 票據在影響價格方面比賬面信用更具效力,鈔票比票據更具效力 383
第五節 賬面信用、票據和鈔票之間的差別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385
第六節 支票同鈔票一樣,也是影響價格的有力手段 388
第七節 鈔票是貨幣嗎 389
第八節 鈔票與其他形式的信用之間沒有種類的差別 390
第十三章 論不可兌換紙幣 392
第一節 不可兌換紙幣的價值取決於其數量,可以隨意調節 392
第二節 不可兌換紙幣如果由金銀錠的價格來調節,也許安全,但不方便 394
第三節 考察不可兌換紙幣如果代表現實財產就是安全的這一學說 395
第四節 考察增加通貨可以促進產業發展這一學說 397
第五節 通貨貶值是對社會的課稅,是對債權人的欺騙 398
第六節 考察進行這種欺騙的某些口實 399
第十四章 論供給過剩 402
第一節 商品會出現普遍的供給過剩嗎 402
第二節 商品供給通常不能超過購買力 403
第三節 商品的供給一般不會超過消費傾向 404
第四節 普遍供給過剩概念的起源和解釋 405
第十五章 論價值尺度 408
第一節 交換價值的尺度,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是可能的 408
第二節 生產成本的尺度 409
第十六章 論價值的某些特殊情形 412
第一節 具有聯合生產成本的商品的價值 412
第二節 不同種類的農產品的價值 414
第十七章 論國際貿易 416
第一節 生產成本不是國際價值的決定因素 416
第二節 遠地之間的商品交換並不是取決於商品絕對生產成本的不同,而是取決於商品比較生產成本的不同 417
第三節 通商的直接利益在於提高世界上各種生產力的效率 419
第四節 通商的直接利益不是因為輸出品有銷路或商人有利得 420
第五節 通商在經濟上和道德上的間接利益比直接利益更大 421
第十八章 論國際價值 423
第一節 進口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國際交換的條件 423
第二節 國際交換的條件取決於國際需求方程式 424
第三節 運輸成本對國際價值的影響 427
第四節 適用於兩國之間和兩種商品之間的價值法則,同樣也適用於多個國家之間和多種商品之間 428
第五節 生產改進對國際價值的影響 430
第六節 上述理論並不完整 433
第七節 國際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需求量,也取決於各國為供應國外市場而可以利用的生產能力 434
第八節 實際結果幾乎不受該附加因素的影響 437
第九節 一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取決於哪些因素 439
第十九章 論作為進口商品的貨幣 441
第一節 貨幣以兩種方式輸入:一種是作為商品,另一種是作為交換媒介 441
第二節 作為商品,貨幣輸入遵循其他進口商品的價值法則 442
第三節 貨幣的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金銀礦山的生產成本 443
第二十章 論國際匯兌 445
第一節 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國際流通目的 445
第二節 匯兌如何調整國際收支 445
第三節 有的匯兌可以自行調節,有的匯兌只能通過價格調節,論二者之間的區別 448
第二十一章 論貴金屬在商業世界中的分配 451
第一節 用貨幣代替物物交換不會影響進出口,也不會影響國際價值
第二節 法則 451
第三節 進一步說明上述定理 454
第四節 貨幣貴金屬與商品貴金屬具有相同的價值,而且根據同一法則在各國間分配 456
第五節 非商業性質的國際收支 457
第二十二章 通貨對匯兌及外貿的影響 458
第一節 由通貨造成的匯兌變化 458
第二節 金屬通貨突然增加或大量發行紙幣或其他貨幣替代物所產生的影響 459
第三節 增加不可兌換紙幣的影響―――實際匯兌與名義匯兌 461
第二十三章 論利率 464
第一節 利率取決於貸款的需求與供給 464
第二節 決定貸款的經常性需求與供給的因素 465
第三節 決定利率波動的因素 467
第四節 利率在何種程度上和在何種意義上與貨幣價值有關 469
第五節 利率決定土地和證券的價格 472
第二十四章 論可兌換紙幣的管理 474
第一節 關於銀行發行紙幣的影響的兩種相反理論 474
第二節 考察上述兩種理論 475
第三節 為什麼說1844年《通貨法案》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預期的有益結果 478
第四節 但《通貨法案》仍然弊大於利 481
第五節 是否只應該由一個機構發行鈔票 489
第六節 是否應特別保護鈔票持有者免遭銀行無力兌付的損害 490
第二十五章 論各國在同一市場上的競爭 492
第一節 一國能夠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492
第二節 低工資是否為一國能夠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494
第三節 只有當特定產業部門的工資較低時,低工資才是一國能夠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495
第四節 若所有產業部門的工資都較低,則低工資便不是一國能夠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496
第五節 一些反常事例 497
第二十六章 論交換對分配的影響 499
第一節 交換和貨幣不影響工資法則 499
第二節 交換和貨幣不影響地租法則 500
第三節 交換和貨幣不影響利潤法則 501
第四編 社會進步對生產和分配的影響 505
第一章 財富增長狀態的一般特徵 507
第一節 緒言 507
第二節 社會進步朝提高支配自然力、安全以及合作能力的方向發展 508
第二章 產業進步和人口增長對價值與價格的影響 511
第一節 所有商品的價值和生產成本都趨於下降 511
第二節 只有農產品及礦產品的價值和生產費用趨於上升 512
第三節 生產改進往往會抵消農產品和礦產品在價值與生產費用上的上升趨勢 513
第四節 社會進步有助於緩和價值波動 514
第五節 投機商人(尤其是穀物商人)的影響 515
第三章 產業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地租、利潤以及工資的影響 518
第一節 第一種情形:人口增長,但資本保持不變 518
第二節 第二種情形:資本增加,但人口保持不變 520
第三節 第三種情形:人口和資本以相同的速度增加,但生產技術保持不變 521
第四節 第四種情形:生產技術進步,但人口和資本保持不變 522
第五節 第五種情形:三個要素都向前發展 526
第四章 論利潤最小化的趨勢 529
第一節 亞當?斯密的資本競爭學說 529
第二節 威克菲爾德先生的使用範圍學說 530
第三節 決定最低利潤率的因素 531
第四節 富國的利潤往往接近最低點 533
第五節 商業危機往往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535
第六節 生產改進也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536
第七節 進口廉價生活必需品和生產工具也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537
第八節 資本輸出也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538
第五章 利潤趨於最小化的各種後果 540
第一節 抽走資本並不一定會使國家遭受損失 540
第二節 在富裕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不僅對勞工無害,反而有益 541
第六章 論停滯狀態 544
第一節 著述家們所懼怕和嫌惡的財富與人口的停滯狀態 544
第二節 停滯狀態本身並非不可取 545
第七章 論勞動階級的可能命運 548
第一節 依附與保護理論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狀態 548
第二節 勞動階級未來的幸福主要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心智程度 551
第三節 智力水平的提高可能有助於控制人口―――主要是通過女性社會地位的獨立 552
第四節 廢除僱傭關係的社會趨勢 552
第五節 勞動者與資本家合夥經營的例子 554
第六節 勞動者自己合夥經營的例子 558
第七節 競爭無害、有用且不可或缺 571
第五編 政府的影響 573
第一章 論政府的一般職能 575
第一節 政府的必要職能與任選職能 575
第二節 政府必要職能的多樣性特徵 576
第三節 該主題的類別 578
第二章 論稅收的一般原則 580
第一節 稅收的四條根本原則 580
第二節 賦稅平等原則的依據 581
第三節 是否應對不同數額的所得按相同比例徵稅 583
第四節 是否應對永久性收入和限期性收入按相同比例徵稅 585
第五節 應對自然增加的地租課以特別稅 590
第六節 土地稅有時並非賦稅,而是為公眾利益收取的一種租費 591
第七節 對資本徵稅並不必然有錯 592
第三章 論直接稅 594
第一節 對所得或支出課徵的直接稅 594
第二節 地租稅 594
第三節 利潤稅 595
第四節 工資稅 597
第五節 所得稅 598
第六節 房屋稅 600
第四章 論商品稅 604
第一節 對所有商品課稅的負擔落在利潤上 604
第二節 對部分商品課稅的負擔落在消費者身上 605
第三節 對生活必需品課稅的特殊影響 606
第四節 利潤趨於最低點的趨勢將如何減輕對生活必需品課稅所帶來的特殊影響 608
第五節 差別稅的影響 611
第六節 進出口稅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 614
第五章 論其他一些稅 619
第一節 契稅 619
第二節 通信稅 621
第三節 法律稅 622
第四節 課徵地方稅的各種方式 622
第六章 比較直接稅與間接稅 624
第一節 贊成與反對直接稅的論點 624
第二節 哪種間接稅最合適 626
第三節 課徵間接稅的實際原則 628
第七章 論國債 630
第一節 通過借款應付特殊的公共支出是否可取 630
第二節 用普遍課稅的方式償還國債是不適當的 632
第三節 在哪些情況下適宜用財政盈餘償還國債 633
第八章 從經濟影響的角度論政府的一般職能 636
第一節 不能確保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影響 636
第二節 過度課稅的影響 637
第三節 法律不完善與司法不完善的影響 638
第九章 繼續討論同一主題 642
第一節 財產繼承法 642
第二節 長子繼承的法律與習慣 643
第三節 限定繼承權 646
第四節 強迫均分遺產的法律 647
第五節 合夥企業法 648
第六節 有限責任公司和特許公司 649
第七節 兩合公司 652
第八節 破產法 655
第十章 論基於錯誤理論的政府干預 660
第一節 保護本國工業的學說 660
第二節 高利貸法 666
第三節 控制商品價格 669
第四節 壟斷 670
第五節 禁止工人聯合的法律 671
第六節 對思想和出版的限制 675
第十一章 論自由放任或不干預原則的依據和限度 676
第一節 政府干預可分為命令式干預和非命令式干預兩種 676
第二節 反對政府干預的理由:干預本身是強制性的,或者課徵干預所需的稅款也是強制性的 677
第三節 反對政府干預的理由:干預會擴大政府的權力和影響 678
第四節 反對政府干預的理由:干預會增加政府的職位和責任 679
第五節 反對政府干預的理由:私人經營由於利害關係大因而效率更高 680
第六節 反對政府干預的理由:培養人民集體行動習慣的重要性 681
第七節 自由放任是一般原則 682
第八節 自由放任有許多例外:消費者不能鑑別商品的情形和教育 684
第九節 人們對他人行使權力的情形:保護兒童和青少年、保護 低等動物;婦女的情形則與此不同 687
第十節 永久性契約 689
第十一節 委託經營 689
第十二節 政府干預對於實現當事人的願望是必不可少的,如規定勞動時間的長短和出售殖民地的土地 691
第十三節 利他行為的理由―――濟貧法 693
第十四節 利他行為的理由―――開拓殖民地 696
第十五節 利他行為的理由―――其他事例 699
第十六節 政府有必要干預適宜由私人去做但沒有人做的事情 701

作者簡介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9世紀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社會活動家和社會改良主義者,是自由主義史上**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為社會政治理論和政治經濟學做出了廣泛的貢獻,被譽為“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英國哲學家”。
穆勒曾任東印度公司職員、聖安德魯斯大學名譽校長和英國國會議員,代表作除本書外,還有《論自由》《代議制政府》《邏輯體系》《婦女的屈從地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