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總結全球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現狀,總結政府參與創新發展中的角色定位與行為模式;其次,研究政府參與區域創新活動效果;再次,考慮官員激勵機制對創新活動的影響以及政府科技支出的中介效應;複次,以創新型城市試點和國家級高新區設立兩項政策為例,分析創新型城市試點與國家級高新區對城市創新水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最後,研究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作用,並且依據理論與實證分析結果,給出主要結論與政策啟示。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評述 第三章 創新驅動發展中的政府角色與職能定位 第四章 政府科技支出對區域創新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 第五章 城市創新政策對創新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 第六章 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第七章 主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
創作背景
創新不僅僅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區域創新活動的開展對政府力量具有內在依賴性。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一些領域中政府創新政策卻沒能達到理想效果,由此引發了理論界對創新活動中政府職能與行為的爭論。基於此,《政府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職能與行為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從省域、城市與企業三個層面實證檢驗了政府參與和支持創新活動的效果。研究發現,省級層面的政府科技支出能夠有效提升區域創新效率,並且政府對企業創新的支持更加有效,而對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支持缺乏效率。從官員行為角度來看,晉升激勵和經濟權力激勵能夠顯著提升創新效率,而尋租激勵導致的腐敗行為對創新效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晉升激勵和經濟權力激勵也會抑制政府科技支出,導致創新效率損失;而尋租激勵則會提升政府創新偏好,促進創新效率提升。從淨效應來看,晉升激勵和經濟權力激勵對創新效率的淨效應為正,尋租激勵的淨效應為負。在城市層面,該書以國家高新區政策和創新型城市試點政策為例考察中國城市創新政策的有效性問題。研究發現,高新區設立和創新型城市試點政策均顯著提升了城市創新水平,並且創新政策的要素集聚效應是其推動城市創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為了探究政府創新政策的微觀機制,該書將研究視角進一步下沉,基於製造業上市公司數據考察了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決策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表明,政府補貼有效促進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並且企業研發投入會弱化政府補貼的作用效果,即企業研發投入越高,政府補貼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越弱。政府補貼也會擠入企業研發,進而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楊思瑩,山東滕州人,201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獲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經濟學院副教授。圍繞創新政策、智慧型經濟、環境經濟等主題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經濟科學》《經濟學家》《經濟管理》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和面上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研究成果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吉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