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重慶市渝北區委員會

渝北區政協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江北縣委員會。1995年因撤縣建區更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渝北區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協重慶市渝北區委員會
  • 原名:政協四川省重慶市江北縣委員會
  • 更名時間:1995年
  • 更名原因:撤縣建區
結構介紹,主要經歷,

結構介紹

江北縣政協成立於1956年12月21日,辦事機構設在原江北縣水土鎮,至1966年12月,江北縣政協在“文革”中因“四人幫”肆意踐踏黨的統戰政策、破壞人民政協工作而被迫停止活動,至1980年12月,在黨的政策指引和鄧小平同志的關懷下,江北縣政協恢復活動,發展至今,共歷十三屆。 從第七屆起,政協主席為專職,並增添了黨內外專職副主席和專職秘書長。為了發揮歷屆老委員的作用,在八屆一次全委會上,成立了老委員聯誼會。1982年,江北縣政協機關遷到兩路鎮義學路127號新址辦公,2002年8月20日搬入義學路32號人大、政府、政協新辦公樓辦公。

主要經歷


1982年1月根據中共江北縣委第3號檔案成立了江北縣政協黨組,至今已七屆。歷屆黨組書記為:李君(1981.1-1984.4);王植旺(1984.4-1986.1);王俊(1986.4-1990.2);包肇榮(1990.2-1993.3);羅教喜(1993.2-2001.2);王懷定(2001.2-2003.2);邱福林(2003.2-2006.12);黎剛(2006.12――2012.2);李聯鐵(2012.2-至今)。
第一屆設14個界別,有委員81名,常委19名;第二屆設14個界別,有委員95名,常委21人;第三屆設14個界別,有委員105名,常委23名;第四屆設14個界別,有委員105名,常委23名;第五屆設14個界別,有委員105名,常委26名;第六屆設14個界別,有委員141名,常委29名;第七屆設17個界別,有委員230名,常委39名;第八屆設17個界別,有委員235名,常委38名;第九設17個界別,有委員235名,常委39名;第十屆設17個界別,有委員235名,常委41名;第十一屆設18個界別,有委員256名,常委41名;第十二屆設22個界別,有委員250名,常委39名;第十三屆設22個界別,有委員281名,常委43名。
從1956年至文革期間停止活動,江北縣政協(渝北區政協)認真組織學習,對各界人士進行思想教育,加強自我思想改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和鞏固統一戰線,緊密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通過視察、協商、參觀,協助黨和政府推動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從1980年恢復活動以來,渝北區政協(原江北縣政協)不斷發展壯大,日趨成熟,在黨的領導下,高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兩面旗幟,突出民主、團結兩大主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履行職能,不斷探索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推進自身建設和提高履行職能的水平與實效,為渝北區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和保持穩定,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新時期、新形勢面前,在黨的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指引下,渝北區政協堅持在區委的領導下,高舉“團結、民主”旗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努力探索履行職能的新方式、新途徑和新領域,積極為渝北區實現“建成長江上游空港強區”目標多作貢獻。 渝北區政協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與新世紀一同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