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下午茶叢書·放飛的情感:超現實主義》由王剛編著。午後,溫暖的陽光透過婆娑的樹影和帷幔,浸潤過芬芳的薰衣草花香,投灑在身上、衣裙和點點斑駁的角落,品著淡淡幽香的下午茶,翻閱起沁著淡淡幽香的書簡,開始那迷人的藝苑之旅吧……《藝苑下午茶叢書·放飛的情感:超現實主義》全力打造權威的藝術賞析名篇,截止目前共推出西方繪畫賞析類25種,《藝苑下午茶叢書·放飛的情感:超現實主義》就是其中的一種,介紹了超現實主義畫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追求和逸聞趣事。
基本介紹
- 書名:放飛的情感:超現實主義
- 出版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02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王剛 佟明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864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藝苑下午茶叢書·放飛的情感:超現實主義》編者王剛儘可能全面地將超現實主義畫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追求及逸聞趣事呈現給廣大的讀者。通過閱讀《藝苑下午茶叢書·放飛的情感:超現實主義》,讀者可以品味出那多姿多彩的真諦,讀出思想,品出文化。
圖書目錄
放飛的情感
第一章走近超現實
第二章超現實主義
第三章弗拉明戈舞般夢幻張力的薩爾瓦多·達利
第四章來自加泰羅尼亞的頑童胡安·米羅
第五章來自比利時的幻想大師雷尼·馬格利特
第六章德意志的夢想馬克斯·恩斯特
第七章亞平寧的超現實主義先驅德·基里科
第八章佛蘭德斯的夢幻仙師保爾·德爾沃
第九章青春期的迷茫與誘惑的巴爾蒂斯
第十章怪誕抽象的守望者伊夫·唐吉
第十一章無意識的狂放表現高手安德列·馬松
第十二章其餘幾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大師
超現實主義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走近超現實
第二章超現實主義
第三章弗拉明戈舞般夢幻張力的薩爾瓦多·達利
第四章來自加泰羅尼亞的頑童胡安·米羅
第五章來自比利時的幻想大師雷尼·馬格利特
第六章德意志的夢想馬克斯·恩斯特
第七章亞平寧的超現實主義先驅德·基里科
第八章佛蘭德斯的夢幻仙師保爾·德爾沃
第九章青春期的迷茫與誘惑的巴爾蒂斯
第十章怪誕抽象的守望者伊夫·唐吉
第十一章無意識的狂放表現高手安德列·馬松
第十二章其餘幾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大師
超現實主義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在我們的超現實主義藝術之旅將要走入尾聲之時,我們是否還沉浸在那離奇的夢幻之中還未醒來呢,這些藝術大師們帶領我們走過了這么多光怪陸離的夢境,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他們曾經帶給我們的夢境:
作為城市人,廣場是一個隱喻和暗示,它似乎意味著某種饒舌的城市生活。此時此刻,假若我們走入基里科畫筆下的“廣場”,恍如夢境,亦真亦幻。如同尼採在方字中那秋天廣場的落日拖著長長影子的神秘。
基里科。我們似曾相識。
也許我們和基里科一樣,都擁有某張通往秘密之境的車票,或者,基里科已經在那處秘境向每一個為他所打動的人發出了邀請。
如同當時,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認為基里科是他們的帶路人,但基里科如是戲謔布勒東等人“一群敗家子,精神錯亂者。”
藝術是一種建設,而非徹底的破壞,也許布勒東後來也醒悟到了這一點,他的《傅立葉頌》之類的詩作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當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
在20世紀末的視窗把時間往回追溯,當視野固定於20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時。那無疑是一個大時代:無論從工業還是從藝術等各個角度。但就在那種時代背景下,基里科寫作了一部和他的一張繪畫同名的長篇小說:《逃亡大海》。
《逃亡大海》是一曲哀傷的輓歌,也是對基里科繪畫的注釋:假如要逃離世俗社會,卻不知逃向何方,最終索性返回到母親,但這條路在哪裡呢?這種不可能造就了基里科神秘之舞。
在基里科1978年辭世後的20年裡,如同生前被無數熱愛著的追隨者所闡述;作為一個神秘的舞者。一個時間裡的穿越者,他的聲音成為一種標誌。讓我們漫無邊際步在基里科的廣場上,時間(鐘)、影子(光)、流逝(火車)……詫異、憂傷、隔絕、恐懼,諸般情緒,謎一樣令人費解。在一個外行人看來,基里科的個人才能在某種偏執中被他的藝術集中表現出來。就像花被季節所綻放,而一個好的藝術家必定是一種綜合。
廣場在基里科畫筆下延伸為無限的鄉愁。它是一個靈魂漂泊者的吶喊,而最後它見證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
當我們稱呼一個藝術家為天才之時,大抵上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相近似的生命氣質。偏執、狂熱、自大。但是又不乏對自我的理智認識。天才藝術家的姓名可以羅列出一大串,比如說作為詩人的蘭波,作為音樂家的莫扎特……在這繁如星辰的燦爛中。一種聖火般的精神始終在他們的血液中延續:他們追逐光的熱和閃亮,前些年以死亡約會詩神的海子有許多詩句即是對此時一種詮釋:“我的潮濕的火焰湧出了我的眼眶/詩歌的金弦踩瞎了我的眼睛。”
盲目和熱情在很多時候是疊映的,可惜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天才藝術家生命特徵中潛在的焦灼和陰鬱在許多人身上成為一種毀滅,但也可能產生例外,並且把它的主人造就為傑出的藝術家,比如說我們稱之為天才的畫家達利,所謂的天才特徵奇異地拯救了他的瘋狂。
對於一個傾心於達利繪畫的人而言,達利意味著想像的榮耀和對生命之尖銳存在的探索——
多年之前,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活躍著一群超現實主義者。他們包括詩人艾呂雅、阿拉貢……畫家達利、恩斯特……達利的好出風頭和譁眾取寵般的表演天賦往往令公眾側目,有一天,他的又一件風流韻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主題。達利從艾呂雅的懷中把加拉搶了過來。加拉比達利年長9歲。但在此後的生活中加拉成為達利藝術的清醒劑和靈感,這一點在藝術家圈子裡層出不窮的緋聞逸事映襯下反而顯得強大和古怪了。
達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是天使還是惡魔?這樣的問題,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達利是有趣的。正如他對畢卡索和自己的認識。“一千個畢卡索也比不過一個達利。一千個達利也比不過一個(古典畫家)”達利是謙虛還是驕傲?
在我們閱讀達利之時,總會感到在他身上同時活動著兩個彼此迥異的人。但和可憐的盧梭那種性格分離的狀態不同,達利身上所沉浸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像天空里的陽光和月光。在它們的邊緣一個野心勃勃的幻想家創造出了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由畏懼、紊亂、寧靜、勇敢和日益磨損的愛所組成。
創造這個世界觀的代價是藝術家對自身的一種反覆和加強中的誇張的認識,但別的人很難模仿這條途徑。單純的學習是單薄的,並不可靠。對於藝術家,唯一的可靠是執著的勇氣和恰如其分的自信。在創造出這個世界的同時。達利也創造了一個以怪癖招搖於世的形象。
一個陳腐的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但是激情始終洋溢在他的身體深處。馬格利特的繪畫從日常事物中挖掘出了神秘的詩意之源。
在馬格利特的畫作中,除去自然與人工、開敞與幽閉、人與動物等映象的參照對應外,我們似乎無一例外地會注意到他的“禮帽”——那些彬彬有禮的紳士頭頂的禮帽。在馬格利特的畫筆下占據著相當比例。它們像一件意外的禮物,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象徵物。但同時又是一種戲謔:它使馬格利特的世界顯得沉鬱而疏離,而這一切也許造就了詩意,即我們對神秘事物的好奇和某種淡漠的憂傷。…個個人/就如走動的房間。拆毀的/難道僅僅是我們內心的屋舍?/落下的,難道也只是無動於衷的滂沱?(《去年在西藏高原》)。在這首虛構的旅行詩中。我們幾乎要代替馬格利特說話了。
馬格利特把潛意識中的暴力和溫柔、阻礙和溝通變成了清醒世界的一部分,這凝結成文學中類似手法的奇異效果:整體的虛構,但局部的真實。馬格利特的風景在他精於寫實的手法中不斷地創造出來。
馬格利特像一個提問者,一個調侃者,一個讓他人難堪而又頗感蘊藉的小丑,我們被迫接受日常生命中所一直蘊含的悲劇:如《閨房的哲學》中對性的疑惑,《大家庭》的幻滅,《狂熱者》畫頁對激情的有力的鞭撻……
而這一切都早已為我們所熟悉,甚至視若無睹漠不關心的。但馬格利特說出了它們:帶著他那頂魔術師的禮帽。這禮帽在我看來意味著距離、愛和神秘的自我陶醉的孤寂。一如他那幅著名的《海妖的歌聲》中所呈現出的自尊、希望和失落。
許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當初在這個城市大大小小的書市里搜尋馬格利特繪畫時的場景。我們當時為他的紳士帽所眩暈。帶著少年人對曖昧事物所具有的現成的衝動,而現在,這頂紳士帽已經在無形中穩固地安置於我的頭頂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這禮帽的代言人。
時間、虛空、孤獨、彷徨、光、影、愛、死……在德爾沃畫面構造的基本元素中,令人詫異的便是某種矛盾濃郁的詩人特徵,在繪畫領域,或者能躋身於優秀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之列,但在諸多從事文學創作的人群里,德爾沃廣泛的讀者為他的畫面爭取了某種秘密的榮譽:心靈的溝通和靈魂的契入,德爾沃具有一種溫情的暴力傾向,這使他的畫作傳遞出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永恆的失落和悲哀。
在德爾沃那引起洋溢著春天般情愛氣氛的畫面中,身姿上略顯情慾內躁的裸女其面部表情卻是矜持的冷漠,而這使女性的肉體猶如但丁詩句中讚頌的成為一種“上升的永恆”。但衣冠楚楚的戴眼鏡的紳士常常不合時宜地踱步於畫面,荒謬地穿插於孤獨和幻想的峰頂。
德爾沃是一種神秘的誘惑,他的作品所能通知我們的是謎般的玄奧和啟示。和馬格利特一樣,德爾沃延續了人類精神中我們所能品嘗的夢幻的甜蜜,就其本質而言,德爾沃是一個極其古典的現代派藝術大師。(他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末的新建築設計,這或許有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味。) 讀德爾沃是一種孤寂的戰慄和感動。現實和非現實均處於夢的邊緣。他自然地從他的記憶里呼喚出適合他的事物。他又內省般地領悟到了夢的虛幻和時間映象的停滯:值得記憶的風景將被現實所迷惑。身體深處的時光最終由躁動還原為寧靜。
就個人品味和欣賞角度而言。德爾沃無疑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他無端地在暗中親近著我:肉體深處的夢被靜靜地宣洩著。德爾沃是藝術海洋中值得記憶的波浪。這波浪將一直向人類的內心延展。
1976年辭世的恩斯特,是20世紀初超現實主義繪畫中一個變化多端、耐人琢磨的綜合體,從西方至東方。從彼時到此時,達利、科內爾、加山又造等一個個大名鼎鼎的畫家在其作品裡都曾流露恩斯特的痕跡,可以說,恩斯特是對現代美術有著真正的重要的革命性貢獻的大師,比如他的拼貼畫、他的摹拓法。
內在的幻覺和人類的欲望催生了恩斯特,從我們所能看到的畫面中,死亡和恐懼,是源於恩斯特本能中的不安,這或許和他親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在血雨腥風的戰場、愁悶壓抑的集中營里的體驗有關。但透過恩斯特荒誕神怪的世界,我們依然能看到他自身作為一個藝術家所保持的嚴肅,在《聖母在三個證人——安德烈·布勒東、保羅·艾呂雅和本畫作者——面前痛打聖嬰耶穌》這幅令人詫異的畫作前,現代藝術和人類固有的禁忌成了一場有趣的遊戲,神的意義被消解了;眾所周知,布勒東、艾呂雅是法國聲名顯赫的詩人。而藝術的追求使他們和恩斯特殊途同歸,在種種美好的傳說和願望之餘,日常生活的平庸無可否認。
那么禁忌呢?恩斯特仿佛在說,打破禁忌,禁忌這隻紙老虎,它制約了靈魂向上飛翔的可能。而現代藝術在其夢幻的面具之後,無疑觸摸到了一種事物真相的可能:瞧。這才是人類歷史的淵源,這和尼采所宣稱的“上帝死了”又是如此驚人的一致。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定是一個充滿勇氣和良心的人。
在大半個世紀的藝術追求之後。恩斯特老了,從20世紀20年代的非理性的複合空間漸漸走向20世紀50年代後濃郁的抒情,詩意的平靜消除了詩意的痙攣,恩斯特為自己的畫作《和平、戰爭、玫瑰》配過這樣幾行詩:“和平是年輕的苦泉/戰爭是法王取笑戴禮帽的將軍/而玫瑰/玫瑰卻最珍惜純潔。”這或許體現了一個藝術家靈魂的秘密,當他逐漸在漫長的歲月中體會到純潔的和諧,那么,對禁忌的反抗僅僅是一種手段。
回顧恩斯特的生活和藝術生涯,或許,《悲哀的紳士》是他的自畫像,這位紳士的產生是時代的必然結果;他對世界懷著好奇而悲哀的情懷,他熱愛這個世界,這便是一位藝術家一生努力的寫照。恩斯特人有所值。對於一位孜孜不倦於人類精神生活的藝術家。這是最好的獎賞。
可愛的米羅,矮個子的童話天使。他為我們值得輓歌的童年塗抹了絢爛的一筆。
有時候米羅的繪畫讓我們想起顧城的詩作。想起殘存於記憶里的風暴、光輝、和歲月最初給予人的陶醉,像埃利蒂斯在某首詩的開始時所宣稱的。這個世界是新鮮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本質也許更接近於心理現實主義,一種源於內心深處的真實。
“除米羅外,其他任何畫家都不能同時刻畫存在兩種截然相所的潛意識型的藝術作品。”海明威如是評價矮個子米羅的作品,這一點在我們閱讀米羅繪畫時感觸尤深,在與米羅同時代或該時代以來的畫家中,其畫作所呈現的歡樂氛圍和濃郁的詩性憂悒的糅合極其罕見。
米羅所選擇的藝術符號大抵是日常事物的變形。春天土地的甦醒,黑夜永久的戰慄……以及畫家所想表達的他對自己所觸摸世界的情緒,米羅固守於一種孩子氣的稚拙的熱情。由這種熱情所傳遞出的便是他對生命詩意的守望。在畫家的視覺里。萬物才是有靈性的,而人和事物的靈魂的融合誕生了創作的空間,這空間裡的遊戲者便是米羅本人。
米羅的畫面充滿隱喻。但很能很難談得上象徵,更多的時候,米羅置身於其中,或者隱約起伏於色彩之間。也許對於畫家而言,創作的意義在於他對色彩調配之間的遊戲過程。藝術家從中汲取到自身存在的形象,也確定了他在這個世間的位置。
這種位置對於藝術家個人的意義,無疑是一種繼續下去的勇氣,他深知自己於有限的時空領域將最終去向何方。藝術家的這一種自知在我看來重要無比,它是生命因素中自信和自尊結合後對自身的拓展。使個人有了一個遠眺的視窗。最終,藝術家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設計的歸宿之旅。藝術藉助於藝術家在這喧鬧的人世熠熠生輝,而藝術家只是一個遊戲中沉浸於自己的想像而狂歡的頑童。
米羅深諳於這種藝術規律,他是獨特的。同時又開始成為大眾人物,在本世紀中葉以後,他的藝術開始服務於公眾事務,這一切也許如德國總理科爾所說的:“夢幻者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現實主義。”
還有那位緘默性格、優雅氣質的巴爾蒂斯。他對貴族身份的認同應該理解成感傷,他不承認他的世紀,寧願生活在古代,對機械文明深惡痛絕;趣味的唯美或許是他選擇隱居的原因,而這些足以使他成為世上少數最睿智的人。
巴爾蒂斯對少女身體的中魔般的偏愛中,我們感受到另一種東西,它使人不安,卻並不引起興奮。那些被安排在視線中心的女孩們的性感部位,之所以像打開的禁園並使春光泄露,似乎是事故使然。他通過繪畫建立起來的童年烏托邦,在教堂的意義已經疏遠的當代,是對俗世生活之意義的肯定。在遊戲的心靈中。藝術自身取代了信仰,成為最高真實。對日常性的著迷是導致他選擇具象方法的主要原因,正如普魯斯特深深陶醉於記憶中的生活場景,使寫作變成一次往昔的盛大的重臨,他找到湯匙的叮噹同錘子敲打在火車輪上的轟鳴聲之間的聯繫,巴爾蒂斯則發現了封閉在房間裡,在桌上或地板上反覆進行的,無窮盡的玩牌或閱讀的下午。
巴爾蒂斯在人物畫和風景畫兩個領域的成就,使他成為大師級人物。1984年,他的《出浴》在索斯比拍賣行賣到了977.5萬法郎,《群山》則賣到了1000萬法郎。這價錢都是巴爾蒂斯成名後被炒高的,當初他賣出這些畫時。價錢都低得多。巴爾蒂斯得知售價後感嘆道:“這價錢對我來說實在是太貴了。”他的第二個妻子節子說:“我認識巴爾蒂斯時,他手頭連一幅自己的作品也沒有,我只好設法購回一些。”可見,人們對於這位帶給人們夢境般享受的“生活在中世紀的騎士貴族”的喜愛和偏好。
還有怪誕空靈空間的製造與守望者伊夫·唐吉和無意識的狂放表現高手安德列。馬松……
他們帶給我們異樣的夢境,夢幻詮釋靈魂,從前如此,以後也如此。
作為城市人,廣場是一個隱喻和暗示,它似乎意味著某種饒舌的城市生活。此時此刻,假若我們走入基里科畫筆下的“廣場”,恍如夢境,亦真亦幻。如同尼採在方字中那秋天廣場的落日拖著長長影子的神秘。
基里科。我們似曾相識。
也許我們和基里科一樣,都擁有某張通往秘密之境的車票,或者,基里科已經在那處秘境向每一個為他所打動的人發出了邀請。
如同當時,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認為基里科是他們的帶路人,但基里科如是戲謔布勒東等人“一群敗家子,精神錯亂者。”
藝術是一種建設,而非徹底的破壞,也許布勒東後來也醒悟到了這一點,他的《傅立葉頌》之類的詩作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當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
在20世紀末的視窗把時間往回追溯,當視野固定於20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時。那無疑是一個大時代:無論從工業還是從藝術等各個角度。但就在那種時代背景下,基里科寫作了一部和他的一張繪畫同名的長篇小說:《逃亡大海》。
《逃亡大海》是一曲哀傷的輓歌,也是對基里科繪畫的注釋:假如要逃離世俗社會,卻不知逃向何方,最終索性返回到母親,但這條路在哪裡呢?這種不可能造就了基里科神秘之舞。
在基里科1978年辭世後的20年裡,如同生前被無數熱愛著的追隨者所闡述;作為一個神秘的舞者。一個時間裡的穿越者,他的聲音成為一種標誌。讓我們漫無邊際步在基里科的廣場上,時間(鐘)、影子(光)、流逝(火車)……詫異、憂傷、隔絕、恐懼,諸般情緒,謎一樣令人費解。在一個外行人看來,基里科的個人才能在某種偏執中被他的藝術集中表現出來。就像花被季節所綻放,而一個好的藝術家必定是一種綜合。
廣場在基里科畫筆下延伸為無限的鄉愁。它是一個靈魂漂泊者的吶喊,而最後它見證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
當我們稱呼一個藝術家為天才之時,大抵上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相近似的生命氣質。偏執、狂熱、自大。但是又不乏對自我的理智認識。天才藝術家的姓名可以羅列出一大串,比如說作為詩人的蘭波,作為音樂家的莫扎特……在這繁如星辰的燦爛中。一種聖火般的精神始終在他們的血液中延續:他們追逐光的熱和閃亮,前些年以死亡約會詩神的海子有許多詩句即是對此時一種詮釋:“我的潮濕的火焰湧出了我的眼眶/詩歌的金弦踩瞎了我的眼睛。”
盲目和熱情在很多時候是疊映的,可惜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天才藝術家生命特徵中潛在的焦灼和陰鬱在許多人身上成為一種毀滅,但也可能產生例外,並且把它的主人造就為傑出的藝術家,比如說我們稱之為天才的畫家達利,所謂的天才特徵奇異地拯救了他的瘋狂。
對於一個傾心於達利繪畫的人而言,達利意味著想像的榮耀和對生命之尖銳存在的探索——
多年之前,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活躍著一群超現實主義者。他們包括詩人艾呂雅、阿拉貢……畫家達利、恩斯特……達利的好出風頭和譁眾取寵般的表演天賦往往令公眾側目,有一天,他的又一件風流韻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主題。達利從艾呂雅的懷中把加拉搶了過來。加拉比達利年長9歲。但在此後的生活中加拉成為達利藝術的清醒劑和靈感,這一點在藝術家圈子裡層出不窮的緋聞逸事映襯下反而顯得強大和古怪了。
達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是天使還是惡魔?這樣的問題,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達利是有趣的。正如他對畢卡索和自己的認識。“一千個畢卡索也比不過一個達利。一千個達利也比不過一個(古典畫家)”達利是謙虛還是驕傲?
在我們閱讀達利之時,總會感到在他身上同時活動著兩個彼此迥異的人。但和可憐的盧梭那種性格分離的狀態不同,達利身上所沉浸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像天空里的陽光和月光。在它們的邊緣一個野心勃勃的幻想家創造出了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由畏懼、紊亂、寧靜、勇敢和日益磨損的愛所組成。
創造這個世界觀的代價是藝術家對自身的一種反覆和加強中的誇張的認識,但別的人很難模仿這條途徑。單純的學習是單薄的,並不可靠。對於藝術家,唯一的可靠是執著的勇氣和恰如其分的自信。在創造出這個世界的同時。達利也創造了一個以怪癖招搖於世的形象。
一個陳腐的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但是激情始終洋溢在他的身體深處。馬格利特的繪畫從日常事物中挖掘出了神秘的詩意之源。
在馬格利特的畫作中,除去自然與人工、開敞與幽閉、人與動物等映象的參照對應外,我們似乎無一例外地會注意到他的“禮帽”——那些彬彬有禮的紳士頭頂的禮帽。在馬格利特的畫筆下占據著相當比例。它們像一件意外的禮物,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象徵物。但同時又是一種戲謔:它使馬格利特的世界顯得沉鬱而疏離,而這一切也許造就了詩意,即我們對神秘事物的好奇和某種淡漠的憂傷。…個個人/就如走動的房間。拆毀的/難道僅僅是我們內心的屋舍?/落下的,難道也只是無動於衷的滂沱?(《去年在西藏高原》)。在這首虛構的旅行詩中。我們幾乎要代替馬格利特說話了。
馬格利特把潛意識中的暴力和溫柔、阻礙和溝通變成了清醒世界的一部分,這凝結成文學中類似手法的奇異效果:整體的虛構,但局部的真實。馬格利特的風景在他精於寫實的手法中不斷地創造出來。
馬格利特像一個提問者,一個調侃者,一個讓他人難堪而又頗感蘊藉的小丑,我們被迫接受日常生命中所一直蘊含的悲劇:如《閨房的哲學》中對性的疑惑,《大家庭》的幻滅,《狂熱者》畫頁對激情的有力的鞭撻……
而這一切都早已為我們所熟悉,甚至視若無睹漠不關心的。但馬格利特說出了它們:帶著他那頂魔術師的禮帽。這禮帽在我看來意味著距離、愛和神秘的自我陶醉的孤寂。一如他那幅著名的《海妖的歌聲》中所呈現出的自尊、希望和失落。
許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當初在這個城市大大小小的書市里搜尋馬格利特繪畫時的場景。我們當時為他的紳士帽所眩暈。帶著少年人對曖昧事物所具有的現成的衝動,而現在,這頂紳士帽已經在無形中穩固地安置於我的頭頂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這禮帽的代言人。
時間、虛空、孤獨、彷徨、光、影、愛、死……在德爾沃畫面構造的基本元素中,令人詫異的便是某種矛盾濃郁的詩人特徵,在繪畫領域,或者能躋身於優秀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之列,但在諸多從事文學創作的人群里,德爾沃廣泛的讀者為他的畫面爭取了某種秘密的榮譽:心靈的溝通和靈魂的契入,德爾沃具有一種溫情的暴力傾向,這使他的畫作傳遞出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永恆的失落和悲哀。
在德爾沃那引起洋溢著春天般情愛氣氛的畫面中,身姿上略顯情慾內躁的裸女其面部表情卻是矜持的冷漠,而這使女性的肉體猶如但丁詩句中讚頌的成為一種“上升的永恆”。但衣冠楚楚的戴眼鏡的紳士常常不合時宜地踱步於畫面,荒謬地穿插於孤獨和幻想的峰頂。
德爾沃是一種神秘的誘惑,他的作品所能通知我們的是謎般的玄奧和啟示。和馬格利特一樣,德爾沃延續了人類精神中我們所能品嘗的夢幻的甜蜜,就其本質而言,德爾沃是一個極其古典的現代派藝術大師。(他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末的新建築設計,這或許有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味。) 讀德爾沃是一種孤寂的戰慄和感動。現實和非現實均處於夢的邊緣。他自然地從他的記憶里呼喚出適合他的事物。他又內省般地領悟到了夢的虛幻和時間映象的停滯:值得記憶的風景將被現實所迷惑。身體深處的時光最終由躁動還原為寧靜。
就個人品味和欣賞角度而言。德爾沃無疑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他無端地在暗中親近著我:肉體深處的夢被靜靜地宣洩著。德爾沃是藝術海洋中值得記憶的波浪。這波浪將一直向人類的內心延展。
1976年辭世的恩斯特,是20世紀初超現實主義繪畫中一個變化多端、耐人琢磨的綜合體,從西方至東方。從彼時到此時,達利、科內爾、加山又造等一個個大名鼎鼎的畫家在其作品裡都曾流露恩斯特的痕跡,可以說,恩斯特是對現代美術有著真正的重要的革命性貢獻的大師,比如他的拼貼畫、他的摹拓法。
內在的幻覺和人類的欲望催生了恩斯特,從我們所能看到的畫面中,死亡和恐懼,是源於恩斯特本能中的不安,這或許和他親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在血雨腥風的戰場、愁悶壓抑的集中營里的體驗有關。但透過恩斯特荒誕神怪的世界,我們依然能看到他自身作為一個藝術家所保持的嚴肅,在《聖母在三個證人——安德烈·布勒東、保羅·艾呂雅和本畫作者——面前痛打聖嬰耶穌》這幅令人詫異的畫作前,現代藝術和人類固有的禁忌成了一場有趣的遊戲,神的意義被消解了;眾所周知,布勒東、艾呂雅是法國聲名顯赫的詩人。而藝術的追求使他們和恩斯特殊途同歸,在種種美好的傳說和願望之餘,日常生活的平庸無可否認。
那么禁忌呢?恩斯特仿佛在說,打破禁忌,禁忌這隻紙老虎,它制約了靈魂向上飛翔的可能。而現代藝術在其夢幻的面具之後,無疑觸摸到了一種事物真相的可能:瞧。這才是人類歷史的淵源,這和尼采所宣稱的“上帝死了”又是如此驚人的一致。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定是一個充滿勇氣和良心的人。
在大半個世紀的藝術追求之後。恩斯特老了,從20世紀20年代的非理性的複合空間漸漸走向20世紀50年代後濃郁的抒情,詩意的平靜消除了詩意的痙攣,恩斯特為自己的畫作《和平、戰爭、玫瑰》配過這樣幾行詩:“和平是年輕的苦泉/戰爭是法王取笑戴禮帽的將軍/而玫瑰/玫瑰卻最珍惜純潔。”這或許體現了一個藝術家靈魂的秘密,當他逐漸在漫長的歲月中體會到純潔的和諧,那么,對禁忌的反抗僅僅是一種手段。
回顧恩斯特的生活和藝術生涯,或許,《悲哀的紳士》是他的自畫像,這位紳士的產生是時代的必然結果;他對世界懷著好奇而悲哀的情懷,他熱愛這個世界,這便是一位藝術家一生努力的寫照。恩斯特人有所值。對於一位孜孜不倦於人類精神生活的藝術家。這是最好的獎賞。
可愛的米羅,矮個子的童話天使。他為我們值得輓歌的童年塗抹了絢爛的一筆。
有時候米羅的繪畫讓我們想起顧城的詩作。想起殘存於記憶里的風暴、光輝、和歲月最初給予人的陶醉,像埃利蒂斯在某首詩的開始時所宣稱的。這個世界是新鮮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本質也許更接近於心理現實主義,一種源於內心深處的真實。
“除米羅外,其他任何畫家都不能同時刻畫存在兩種截然相所的潛意識型的藝術作品。”海明威如是評價矮個子米羅的作品,這一點在我們閱讀米羅繪畫時感觸尤深,在與米羅同時代或該時代以來的畫家中,其畫作所呈現的歡樂氛圍和濃郁的詩性憂悒的糅合極其罕見。
米羅所選擇的藝術符號大抵是日常事物的變形。春天土地的甦醒,黑夜永久的戰慄……以及畫家所想表達的他對自己所觸摸世界的情緒,米羅固守於一種孩子氣的稚拙的熱情。由這種熱情所傳遞出的便是他對生命詩意的守望。在畫家的視覺里。萬物才是有靈性的,而人和事物的靈魂的融合誕生了創作的空間,這空間裡的遊戲者便是米羅本人。
米羅的畫面充滿隱喻。但很能很難談得上象徵,更多的時候,米羅置身於其中,或者隱約起伏於色彩之間。也許對於畫家而言,創作的意義在於他對色彩調配之間的遊戲過程。藝術家從中汲取到自身存在的形象,也確定了他在這個世間的位置。
這種位置對於藝術家個人的意義,無疑是一種繼續下去的勇氣,他深知自己於有限的時空領域將最終去向何方。藝術家的這一種自知在我看來重要無比,它是生命因素中自信和自尊結合後對自身的拓展。使個人有了一個遠眺的視窗。最終,藝術家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設計的歸宿之旅。藝術藉助於藝術家在這喧鬧的人世熠熠生輝,而藝術家只是一個遊戲中沉浸於自己的想像而狂歡的頑童。
米羅深諳於這種藝術規律,他是獨特的。同時又開始成為大眾人物,在本世紀中葉以後,他的藝術開始服務於公眾事務,這一切也許如德國總理科爾所說的:“夢幻者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現實主義。”
還有那位緘默性格、優雅氣質的巴爾蒂斯。他對貴族身份的認同應該理解成感傷,他不承認他的世紀,寧願生活在古代,對機械文明深惡痛絕;趣味的唯美或許是他選擇隱居的原因,而這些足以使他成為世上少數最睿智的人。
巴爾蒂斯對少女身體的中魔般的偏愛中,我們感受到另一種東西,它使人不安,卻並不引起興奮。那些被安排在視線中心的女孩們的性感部位,之所以像打開的禁園並使春光泄露,似乎是事故使然。他通過繪畫建立起來的童年烏托邦,在教堂的意義已經疏遠的當代,是對俗世生活之意義的肯定。在遊戲的心靈中。藝術自身取代了信仰,成為最高真實。對日常性的著迷是導致他選擇具象方法的主要原因,正如普魯斯特深深陶醉於記憶中的生活場景,使寫作變成一次往昔的盛大的重臨,他找到湯匙的叮噹同錘子敲打在火車輪上的轟鳴聲之間的聯繫,巴爾蒂斯則發現了封閉在房間裡,在桌上或地板上反覆進行的,無窮盡的玩牌或閱讀的下午。
巴爾蒂斯在人物畫和風景畫兩個領域的成就,使他成為大師級人物。1984年,他的《出浴》在索斯比拍賣行賣到了977.5萬法郎,《群山》則賣到了1000萬法郎。這價錢都是巴爾蒂斯成名後被炒高的,當初他賣出這些畫時。價錢都低得多。巴爾蒂斯得知售價後感嘆道:“這價錢對我來說實在是太貴了。”他的第二個妻子節子說:“我認識巴爾蒂斯時,他手頭連一幅自己的作品也沒有,我只好設法購回一些。”可見,人們對於這位帶給人們夢境般享受的“生活在中世紀的騎士貴族”的喜愛和偏好。
還有怪誕空靈空間的製造與守望者伊夫·唐吉和無意識的狂放表現高手安德列。馬松……
他們帶給我們異樣的夢境,夢幻詮釋靈魂,從前如此,以後也如此。
序言
在陽光明媚的午後,恬淡地泡一杯濃茶,慵懶地靠在休閒椅上,翻開一本具有清新藝術氣息的書籍,細細地品味其中的滋味,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有人說,藝術如同生活一樣,是一本打開的書,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讀法,自然也就有一百種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樣,讀書也要讀出品味。品味藝術,感悟人生,總不免有所感觸,或長嘆,或欣然,感觸愈多,收穫愈多。
從一部書籍,可品味人生,無論這世間事物如何變化,只有藝術,才是最有品賞價值的,而品賞出來的藝術真諦,更是永恆的,它教導人們用藝術的眼光去探究世界;用藝術的眼光去品味人生。
在書里,我們以一個個藝術流派和活生生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追求及逸聞趣事,儘可能全面地呈現給廣大的讀者,通過閱讀品味那多姿多彩的真諦。相信在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畫家和流派中,讀者自會有自己的一番仁智見解。因為我們相信,從書本中可以讀出思想,從敘述中則可以品出文化。
全書力求從文化藝術普及的角度入手,使人們在不經意間瀏覽了從愛琴海的古希臘到亞得里亞海的義大利;從阿爾卑斯山麓的德國、奧地利,到具有濃烈狂放和浪漫氣息的西班牙和法蘭西;從恬靜理智的英格蘭到寬廣豪放的俄羅斯……
通過這一系列的藝術之旅,使我們感受到:藝術來自藝術家的靈魂,它並不羞於面對富於挑戰的文化,也不試圖去匹配社會的標準。藝術是藝術家們要傳遞的思想,儘管有時在外人看來並不是完美的。
藝術家是生命傑作的創造者,他們用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來書寫人類文明的華彩樂章。他們為人類生命世界帶來了光明和歡樂、夢想與希望,為我們的精神創造出了廣闊的自由生存空間。
當下,無論在世界還是中國,人們迫切需要心靈得到某種補給,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藝苑下午茶叢書”具有令人難以忘卻的濃郁茶香的味道,使得我們在匆忙、煩瑣和躁動的生活間隙中,得以品味藝術的美妙和真諦,從而近距離地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和無窮魅力。
鄧國源
有人說,藝術如同生活一樣,是一本打開的書,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讀法,自然也就有一百種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樣,讀書也要讀出品味。品味藝術,感悟人生,總不免有所感觸,或長嘆,或欣然,感觸愈多,收穫愈多。
從一部書籍,可品味人生,無論這世間事物如何變化,只有藝術,才是最有品賞價值的,而品賞出來的藝術真諦,更是永恆的,它教導人們用藝術的眼光去探究世界;用藝術的眼光去品味人生。
在書里,我們以一個個藝術流派和活生生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追求及逸聞趣事,儘可能全面地呈現給廣大的讀者,通過閱讀品味那多姿多彩的真諦。相信在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畫家和流派中,讀者自會有自己的一番仁智見解。因為我們相信,從書本中可以讀出思想,從敘述中則可以品出文化。
全書力求從文化藝術普及的角度入手,使人們在不經意間瀏覽了從愛琴海的古希臘到亞得里亞海的義大利;從阿爾卑斯山麓的德國、奧地利,到具有濃烈狂放和浪漫氣息的西班牙和法蘭西;從恬靜理智的英格蘭到寬廣豪放的俄羅斯……
通過這一系列的藝術之旅,使我們感受到:藝術來自藝術家的靈魂,它並不羞於面對富於挑戰的文化,也不試圖去匹配社會的標準。藝術是藝術家們要傳遞的思想,儘管有時在外人看來並不是完美的。
藝術家是生命傑作的創造者,他們用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來書寫人類文明的華彩樂章。他們為人類生命世界帶來了光明和歡樂、夢想與希望,為我們的精神創造出了廣闊的自由生存空間。
當下,無論在世界還是中國,人們迫切需要心靈得到某種補給,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藝苑下午茶叢書”具有令人難以忘卻的濃郁茶香的味道,使得我們在匆忙、煩瑣和躁動的生活間隙中,得以品味藝術的美妙和真諦,從而近距離地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和無窮魅力。
鄧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