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現象

放射現象

原子衰變理論的表現,是一種物質內部的物理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現象
  • 外文名:radioactivity
  • 別稱:原子衰變理論
  • 提出者: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1852-1908)
  • 提出時間:1896年
  • 套用學科:物理學
  • 適用領域範圍:量子
定義,發現過程,發現意義,本質,

定義

放射現象(radioactivity)不穩定原子核自發放出射線的物理現象。有天然放射現象和人工放射現象之分。

發現過程

  1.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1852-1908)在實驗中發現鈾的化合物能自發地放射某種看不見的、穿透力很強的射線,使附近包在黑紙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的現象,即天然放射現象。
  2. 1898年,施米特(Gerhardt Carl Schmidt.1865-一1949)和M.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各自獨立地發現釷的放射性。在研究了鈾礦的放射性之後,M.居里和她的丈夫P.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又相繼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針和
  3. 1899年,英籍紐西蘭科學家盧瑟福發現鈾能放出兩種射線:a射線和β射線。接著,維拉德(Paul Willard)發現了第三種射線,即y射線,並確知這種射線類似X射線。
  4. 1900年,人們認識到還可以變成某些其他物質。與此同時,盧瑟福發現釷含有一种放射性元素氧。
  5. 1902年,他和英國化學家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提出元素蛻變的理論:放射性是由於原子本身分裂或蛻變為另一種元素的原子而引起的。
  6. 後來,人們用實驗證明了a、β、y射線分別是氨離子流、電子流、光子流。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通過核反應由人工製成放射性同位素也能產生放射性現象。

發現意義

這種利用外部的影響引起原子核的放射現象,稱為人工放射現象。後人們發現所有元素都能用人工方法得到它們的放射性同位素。現已知的放射性同位素有兩千多種。放射性現象的發現,打破了從波義耳以來的化學元素原子不變性的傳統觀念,使人類的認識進入原子內部,揭開了物質結構的新層次。

本質

放射性現象本質: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不是單一的,而可以分出帶正電荷的α射線和帶負電荷的β射線,前者穿透性較弱,後者穿透性較強。後來又分出一種穿透性很強的不帶電荷的γ射線。如果讓射線通過磁場或電場,那么這三種射線就分得一清二楚了:偏轉角度很大的是β射線;偏向另一方、偏轉角度較小的是α射線;不發生偏轉的是γ射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