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顆粒

放射性顆粒

放射性顆粒是指在一尺寸範圍內具有特定形狀的幾何體,且這幾何體的原子核能發生衰變,放出我們肉眼看不見也感覺不到的射線。這裡所說的一尺寸一般在毫米納米之間,顆粒不僅指固體顆粒,還有霧滴、油珠等液體顆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性顆粒
  • 外文名:Radioactive particles
  • 本質:具有輻射性的顆粒物
  • 又名:放射性顆粒物
  • 分類:天然、人工
  • 狀態:固態、液態
定義,分類,來源,分布,危害,套用,

定義

尺寸一般在毫米納米之間範圍內,具有特定形狀的幾何體,它的某些元素的原子通過核衰變自發地放出α射線β射線(有時還放出γ射線),這種幾何體稱為放射性顆粒。

分類

天然放射性顆粒和人工放射性顆粒之分。天然放射性顆粒是指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所在的顆粒物。它們大多屬於由重元素組成的三個放射系(即釷系、鈾系和錒系)。人工放射性顆粒是指用核反應的辦法所獲得的放射性顆粒物。人工放射性最早是在1934年由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的(見人工放射性核素)。

來源

放射性顆粒來源可歸納為兩類:
1、工業、醫療、軍隊、核艦艇,核武器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運輸事故、遺失、偷竊、誤用、爆炸,以及廢物處理等失去控制而對居民造成大劑量照射或污染環境;
2、是一般居民消費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產品,如放射性發光錶盤、夜光表以及彩色電視機產生的照射,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分布

通過核試驗等活動被注入到高層大氣中的放射性顆粒的濃度要比所預料的更大。這一發現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報告的。該研究還提供了這樣的證據:火山噴發能將這些顆粒從較高的大氣層向較低的大氣層重新分布,從而使它們與地球更近。
核武器試驗、衛星的燒毀和核電站的事故在過去50年曾將放射性物質注入到高層大氣(平流層)中。雖然顆粒在水滴或固體表面上的沉降會很快將大多數放射性碎片從低層大氣中除去,但放射性顆粒留在平流層中的時間卻要長得多,因為在平流層不可能發生這種沉降。然而,過去研究人員認為,平流層中放射性的濃度是可以忽略的。Jose Corcho Alvarado及同事發布了從自1970年以來定期進行的高空氣溶膠收集工作獲得的數據,這些數據所反映的情況是不同的。他們確定平流層中放射性鈽和銫的濃度要比以前所假設的高得多,同時也發現這些顆粒的平均駐留時間為2.5-5年。
以2010年冰島Eyjafjallajokull火山噴發為例,火山噴發有可能潛在引起從大氣的高層向低層的重新分布。然而,低層大氣中較高的顆粒濃度在現階段還不大可能讓人們對自己的健康感到擔憂,因為它們非常小。

危害

在大劑量的放射性顆粒照射下,其放射性對人體和動物存在著某種損害作用。如在400rad【拉德(輻射吸收)】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則人100%死亡。照射劑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為零,但並非無損害作用,往往需經20年以後,一些症狀才會表現出來。放射性也能損傷劑量單位遺傳物質,主要在於引起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受害。
放射性顆粒對人體影響放射性顆粒對人體影響

套用

髒彈又稱放射性炸彈,是一種大範圍傳播放射性物質的武器。它引爆傳統的爆炸物如黃色炸藥等,通過巨大的爆炸力,將內含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放射性顆粒,拋射散布到空氣中,造成相當於核放射性的塵埃污染,形成災難性生態破壞。與傳統核武器不同,髒彈不產生核爆炸。但其引起的放射性顆粒傳播,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