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放射性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放射性物質產生的電離輻射對人群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性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 外文名:Health effects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 分類:天然輻射源、人工輻射源
電離輻射源可分為天然輻射源和人工輻射源。天然輻射源 人類環境中存在著天然放射性物質,如地殼中的鈾、釷系和鉀的放射性同位素40鉀等,它們不斷照射人體。這些物質也可通過食物或呼吸進入人體,使人受到內照射。此外,還有宇宙射線產生的外照射。這些天然輻射源所產生的總輻射水平稱為天然放射性本底。人類一直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已能適應。人工輻射源 人工輻射源可分為兩種:①污染環境的人工輻射源,主要是生產和使用放射性物質的企業排出的放射性廢物以及核武器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其污染程度與排出放射性廢物的數量、組成、排放方式和淨化處理程度等有關。隨著原子能工業的發展,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的可能性也不斷增大。②不污染環境的人工輻射源,包括醫用、工業用、科學部門用的X射線源以及封閉性放射性物質(鐳、鈷),也包括發光塗料、電視機顯像管等。危害和影響 自從發現X射線和鐳以後,相繼出現放射性損傷、皮炎、皮癌、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症;以後又發現接觸發光塗料(鐳)的女工有下頜骨癌,鈾礦開採工人肺癌高發。特別是1945年核子彈在日本廣島、長崎爆炸後,當地居民長期受到輻射遠期效應的影響,腫瘤、白血病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引起人們對射線危害的重視。1954年以後,核爆炸試驗急劇增加,放射性沉降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使全球受到影響。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通過食物鏈經消化道進入人體,其次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通過皮膚吸收的可能性很小。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的途徑如圖所示。各种放射性物質在環境中經過食物鏈轉移進入人體,其進入和作用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放射性核素的理化性質、環境因素(氣象、土壤條件)、動植物體內的代謝情況、人們的飲食習慣等。核子彈爆炸後,90鍶和137銫是對人體危害較大的長壽命放射性核素。放射性鍶的化學性質同穩定性元素鈣類似,它和鈣一起參與骨組織的生長代謝。放射性鍶和銫雖然在化學性質上分別同穩定性元素鈣和鉀類似,在體內也蓄積在同一部位,但它們在食物鏈各個環節上的轉移,卻有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用“觀察比”表示,簡寫為OR。其意義是在食物鏈的轉移過程中,90鍶與鈣或137銫與鉀在前後兩個相鄰環節中的比值。觀察比表示這兩個元素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轉移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程度。如比值減小,則說明放射性鍶或銫到另一環節的量減少,即防護倍數(OR值的倒數)增大。在生物樣品中,90鍶的含量除了用單位重量樣品中90鍶的放射性強度(即皮居里/公斤鮮重)表示外,通常是以樣品中含有同1克鈣相當的90鍶的放射性強度來表示,稱為鍶單位。當樣品中所含的90鍶相當1皮居里/克鈣時,稱為1個鍶單位,簡寫為1SU。OR值就是前後兩個食物鏈環節中鍶單位的比值。例如,從食物到人體(人骨)的90鍶,其。90鍶從土壤到植物,常採用OR=1;即植物中90鍶與鈣的比值和土壤中的一樣。從植物(飼料)到牛奶,其OR=0.13;即植物中鍶單位與牛奶中鍶單位之比為0.13,經過這一環節對90鍶的轉移,其防護倍數為7.7。從牛奶到人(人骨),OR值為0.25,其防護倍數為4。如以植物食物為主的國家,從土壤經食物鏈進入人體總OR值可採用0.20,其防護倍數為5。137銫和90鍶一樣,在整個食物鏈轉移過程中,當樣品中所含的137銫相當1皮居里/克鉀時,稱為1個銫單位,用CU表示。從土壤經食物鏈進入人體,總OR值常採用0.03,其防護倍數為33。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後,其放射線對機體產生持續照射,直到放射性核素蛻變成穩定性核素或全部被排出體外為止。就多數放射性核素而言,它們在人體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放射性核素沉積較多的器官,受到內照射量較其他組織器官為大,因此,在一定的劑量下,常觀察到某些器官的局部效應。就目前所知,人體內受某些微量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並不影響健康。只有當照射達到一定的劑量時,才能出現有害作用。為了正確評價體內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應熟悉內照射劑量與效應的關係。當內照射劑量大時,可能出現近期效應:如出現頭痛、頭暈、食慾下降、睡眠障礙等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症狀,繼而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超劑量放射性物質在體內長期作用,可產生遠期效應:如出現腫瘤、白血病和遺傳障礙等。防治措施 為了保障居民健康,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物應不超過規定的數值。為了確保全全,一般又引入一個係數,這個係數稱為防護因子,一般規定為原數值的1/10。環境放射性核素量如大於這個已修正的數值,應重複採樣,找出污染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