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篳達

改革篳達

1963年,我國作曲家首次為改革篳達創作了獨奏曲,並參加了全國獨唱獨奏音樂會,使這種原來只能在黎家山寨吹奏的自娛性樂器,登上首都文藝舞台,受到各族音樂工作者的歡迎和好評。在黎族民間流行的篳達,也已由四孔發展為六孔。篳達是深受黎寨青年喜愛的樂器,多在休息或放牧時吹奏,也經常用於節日或喜慶等熱烈歡快的場合。它更是黎家青年男女戀愛生活的伴侶,常在寮房或山野間相會時吹奏篳達傳情達意。如今,篳達已登上了我國音樂的大雅之堂,成為民族樂隊中的特色樂器。創作的獨奏曲有《尖刀舞曲》、《椰林舞曲》和《膠園晨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革篳達
  • 類別:民族樂器
  • 流行地域:黎族聚居地
  • 代表作品:《尖刀舞曲》、《椰林舞曲》
資料,改革篳達,

資料

改革篳達20世紀50年代,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陳文仲,在民間傳統的基礎上,製成改革篳達(圖)。管身竹製,兩管並列。管長22厘米,管細如筷,外徑0.5厘米、內徑0.3厘米,頂端留有竹節,節下的正、
改革篳達

改革篳達

背兩面管壁削薄,正面刻出一個長2厘米、寬0.3厘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上,簧根與管體相連,或者在管的背面開一長方形通孔,上置一枚蘆葦制簧片。管身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其中背孔距管的首端4.2厘米,第七孔距管首約5.7厘米,第一孔距管的尾端2.5厘米。演奏時,管身豎置,口含兩管簧片,右手拇指同時按兩管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兩管上三孔,左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按兩管下四孔。吹氣鼓簧發音,音列為:a、b、#c1、d1、e1、#f1、g1、a1、b1或d1、e1、#f1、g1、a1、b1、c2、d2、#f2,音域擴展到十度。音色清脆明亮,和諧動聽。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是民族樂隊中頗富地方特色的吹奏樂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