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

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

《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是一部系統破解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融合課題的專著,也是揭示中國經濟文明歷史邏輯、探討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國經濟可持續快速增長制度基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專著。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公有制企業低效率、低效益的根本原因是非經濟性壟斷,非經濟性壟斷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對公有制企業所有權、經營權代理的壟斷。《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從歷史的角度、世界的視野,全面論述了公有制企業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的一系列重要問題;論述了中國現代化發展中政府與公有制企業角色的重新定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開本:32
  •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 作者:王懋林 竇秀升
  •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584446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經濟文明,實質上就是人類追求資源配置效率的發展過程。近現代中國的經濟文明,正是沿著追求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歷史邏輯展開的。改革後的革命性選擇,將繼續演繹中國50多年來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
政府占有不等於公有。政府占有、控制、經營、管理公有制企業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法理基礎。公有制企業不是市場的替代,更不是市場經濟的反對者。公有制企業是市場經濟失靈的彌補力量,是市場經濟制度的維繫力量。公有制企業的根本出路是與市場經濟相融合

作者簡介

王懋林,身份證姓名王飈,1962年生,江蘇徐州人,研究生學歷。做過記者、編輯。後在一家中國特大型公有制企業總部服務19年。一直關心公有制企業與中國國家強盛、民族興衰的關係。
竇秀升,1966年生,山東臨朐人,經濟學碩士。在一家中國特大型公有制企業總部服務12年。一直關心公有制企業與中國國家強盛、民族興衰的關係。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半個多世紀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
一、又一帷幕悄悄拉開
二、關鍵性問題

第二章 公有制中誰與市場經濟相融合
一、市場、市場經濟與市場經濟制度
二、公有制中誰與市場經濟相融合
三、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的主要障礙

第三章 異形之手與公有制企業
一、誘惑公有制企業的無形之手
二、支配公有制企業的有形之手
三、左右公有制企業的異形之手

第四章 全球範圍內公有制企業的改革軌跡和取向
一、兩種經濟制度下公有制企業的發展
二、公有制企業失靈的根本原因
三、公有制企業市場化的改革取向和軌跡

第五章 經濟制度變遷與中國的公有制企業
一、中國何以選擇計畫經濟與公有制企業一體化的經濟制度
二、計畫經濟與單一公有制企業體制為什麼不能長久
三、漸進式改革的實質是市場化的經濟制度變遷
四、中國公有制企業的再生選擇是與市場經濟的融合

第六章 否定代理人對所有權代理權的壟斷和占有
一、公有制企業的所有權因何被代理人長期壟斷和占有
二、公有制企業所有權代理權的再分配
三、還企業完全獨立的法人資格

第七章 改變政府獨享治理權利的企業治理結構
一、社會經濟發展與企業治理權利結構的演變
二、傳統公有制企業治理權利結構及其基本矛盾
三、中國公有制企業治理權利的轉移

第八章 人力資本加盟企業產權體系
一、現代經濟發展新的動力之源
二、傳統公有制企業的另一種產權殘缺
三、人力資本加盟企業產權體系的技術路線

第九章 經營權代理人職業化、市場化
一、公有制企業經營權代理人職業化、市場化的歷史淵源
二、公有制企業經營權代理人職業化、市場化的經濟動因
三、公有制企業經營權代理人職業化、市場化的體制基礎

第十章 再造企業運行機理
一、中國公有制企業傳統的激勵與約束模式
二、中國公有制企業傳統激勵與約束模式的局限及替代
三、再造企業運行機理與政府的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有一種假說:在社會穩定的大前提下,往往是在政治與經濟大的變革時期,也就是在有序、無序的轉型中,經濟發展的速度最快。變革一秩序轉換容易產生機遇,創新受到特別的鼓勵,經濟因素相對活躍。正如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其巨著《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版)中所指出的:“只要日常生活能夠在原有基礎上比較順利地取得進步,只要社會能夠滿足現狀和隨遇而安,人們在經濟方面就沒有任何理由去尋求變革,發明家的計畫(發明總會有的)也就被束之高閣。”
這種假說至少已經被中國半個多世紀經濟文明發展史所印證。由此,我們把計畫經濟時期的快速增長稱之為由無序到有序形成的增長,概括為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無序經濟向計畫經濟的有序經濟轉變,核心點是計畫經濟和公有制企業一體化有序經濟的建立;把改革開放時期稱之為由有序到無序的增長,概括為拋棄冷寂的計畫經濟僵化有序狀態,向各種創新探索的包括雙軌制經濟秩序的轉變,核心點是計畫經濟和公有制企業一體化經濟秩序的打破;把改革後經濟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稱之為由新的無序到有序的增長,概括為從市場經濟探索的無序經濟狀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經濟狀態的轉變,核心點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融合。

後記

《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一書,凝聚了有關傑出人士的智慧和關愛,凝結了我們的心血和追求,期盼對中國公有制如何與市場經濟相融合、構建可持續快速增長制度基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課題研究和實踐有所貢獻。
眾所周知,公有制如何與市場經濟相融合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公有制的重要載體——公有制企業的根本出路是必須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市場、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制度需要公有制企業的加盟,這樣才能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快速增長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礎。
選擇這樣的課題,對我們來講的確是一種挑戰,因為這一課題要求在理論上必須有所創新,需要親歷公有制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為此,該書進行了十年準備,三年乃成。
為了儘可能形成關於公有制企業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的一整套有價值的理論體系設計,本書從公有制企業的歷史集束到現實,又從現實放射到公有制企業的未來;從公有制企業的巨觀環境深入到公有制企業的微觀機理,又從微觀機理再引申到巨觀環境;從企業的共性到公有制企業的特殊性,又從公有制企業的特殊性到企業的共性,多角度、多層次、多模型審視公有制企業與市場經濟的融合問題,力求提出的設計既有理論性又有可操作性,並能體現出全新的思維和理念。

序言

《改革後的選擇——中國經濟文明的歷史邏輯》一書,並不討論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問題,也不討論公有制企業的非公有制問題,而重點討論的問題是改革後仍然保留公有制產權性質的公有制企業,如何與市場經濟(制度)相融合,構建中國經濟可持續快速增長的制度基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本書涉及的中國公有制企業主要是指由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公有制企業,我國的台灣、香港、澳門等地,不管其有無公有制企業,都不列入本書的討論範圍;本書涉及的中國政府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地方政府不在本書的討論之列。
本書參閱、引述了許多傑出思想者的有關論述(參考、引用文獻篇目附後),如果說本書對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研究有所貢獻的話,應該說是這些傑出思想者的主要功績,錯誤之處應由本書作者負責。為此,本書作者對本書所引述的文章、書目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這裡要特別感謝李克成、廖永遠、李萬餘、蘇士峰、孫龍德、王喜田、郭大偉、徐會舉、張宏先生,他們對此課題的研究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和支持,同時對本書的一些錯誤觀點給予了嚴厲批評。
這裡要特別感謝臧旭恆教授(博導)和朱春燕博士從經濟學角度,韓克慶博士從社會學角度對本書提出的許多寶貴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