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礦源層(岩)的某些呈分散狀態存在的成礦元素,在後期地質作用中受到活化遷移,然後在礦源層(岩)中或附近構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礦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造成礦作用
- 外文名:reforming mineralization
- 學科:礦床地質學
- 釋文:後期地質作用
釋文:關鍵是成礦發生於後期地質作用,因而礦床與賦存主岩有一定時差。例如,中國南方花崗岩型鈾礦,雖產於岩體和內外接觸帶,但並不是花崗岩漿期後熱液所形成。含鈾岩體可以是燕山早期、加里東期、晉寧期形成的,但鈾礦床則形成於燕山晚期一:喜馬拉雅早期。這說明,成礦作用發生在岩體早已固結之後,是經後來地質作用的改造,使分散存在的鈾被活化運移富集而成礦。有關的研究工作說明,太古宙綠岩帶型和卡林型金礦等均以改造成礦方式形成。還指岩石改造成礦床的作用,如白雲岩受熱後改造為菱鎂礦、石棉等,將火山岩改造為高嶺石、葉蠟石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