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中國農業

改造中國農業

《改造中國農業》——中國城鎮化的根本出路!(本書由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親筆作序,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張五常,中國著名戰略專家、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長期嘉賓姜汝祥極力推薦)。

中國第一本從產權角度改造傳統農業,用產權理論解構縣域經濟,在產權制度上推進城鎮化!

本書由西南財大出版社於2015年10月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造中國農業
  • 又名:《改造中國農業》-中國城鎮化的根本出路
  • 作者:周雙文
  • 原版名稱:改造中國農業
  • ISBN:978-7-5504-2067-0
  • 類別:經濟 農業
  • 頁數:184頁
  • 定價:38元
  • 出版社:西南財政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787X1092 1/16
內容介紹
本書第一次從產權角視角改造傳統農業,用產權理論解構縣域經濟,在產權制度上推進中國城鎮化!
中國的城鎮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中國農業的改造不是技術之問題,從宏旨上看乃為農業商業化之改造,核心是產權,即有了對產權的保護才有對農業商業化改造的入口,才會有產權的轉移與市場的交換,才能將農業生產要素實現市場化與產業化,才能發展成所謂的現代農業,這才是城鎮化的根本出路,本書的宏旨正在於此。
改造中國傳統農業,推進中國城鎮化建設,不僅是改變農村落後的面貌,不僅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同時也是對中國農民落後思想的“改造” 讓中國的農民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的社會公民,這才是中國夢!
中國三農周雙文:沒有農業的市場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更不會有真正的城鎮化。解決農村發展的本質問題不僅是靠投入補貼,還要靠發展農業產業,產業興農!
改造中國農業
作者簡介
周雙文,先後服務於國內著名諮詢公司北京錫恩諮詢戰略研究院,浙江某農業控股集團產業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制度經濟學(產權、交易費用),研究領域為城鎮化與中國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等三農問題。研究著作《改造中國農業》《中國的產權制度》《中國農村能否重持“佃農理論”》等。
目錄
自序——為中國的農民說幾句話
第一章:總論——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中國城鎮化
一、一個古老而悠久的農業大國,為何從雄視天下到一落千丈
二、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一個必需前奏,產權不獨立,資產就無法實現交換,那所謂的無形之手就無法發力
三、否定之否定是真理,改革之改革是發展,要對過去落後生產方式、僵化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
四、為什麼要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中國的城鎮化
第二章:中國農業離現代化還有多遠
一、舒爾茨低估了中國的小農經濟
二、高舉中國農業現代化背後的集體迷惘
三、為什麼中國傳統農業難以實現現代化
四、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城鄉統籌的提出
第三章:城鄉統籌是方向,成都、重慶是榜樣嗎
一、中國三農的問題是城市化的問題
二、為什麼要走城鄉統籌之路
三、七年磨一劍:成都、重慶的城鄉統籌之路
四、城鄉統籌是方向,成都、重慶不是榜樣
第四章:沒有農業市場化,就沒有中國城鎮化
一、農業的市場化:從“有形之手”到“無形之手”
二、中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產業升級
三、農業產業升級的路徑:建立起產業交換的市場機制
四、產權與變革,中國農業需要再來一次土地改革
五、中國的城鎮化需要建立在產業的基礎上
第五章: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出路在哪裡
一、新三農的提出:新農業、新農企、新農民
二、新農業:建立在比較優勢下,城鄉產業交換的新型農業
三、新農企:改造中國傳統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四、新農民:從傳統農民轉變為專業化的職業農民
第六章:中國以縣域經濟為中心的城鎮化之路
一、中國縣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二、城鎮化背後是產業化,以縣域經濟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
三、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源:行政管制與非市場化
四、中國城鎮化的本質問題:解決農民自力更生的問題
第七章: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一、中國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生態危機
二、生態農業肩負時代重任,從工業反哺農業到農業修復生態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四、從生態農業上升到生態產業
第八章:電子商務與農產品的春天
一、從交易費用看電子商務的興起
二、“淘寶縣”的故事:電子商務推動農產品產業化
三、電子商務、價格理論與農產品交易費用
四、城鎮化的背後是產業化,產業化的入口是電商化
第九章:結語——中國農業須重持“佃農理論”
一、何為佃農理論——在私產、自由競爭的局限條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二、從佃農理論看中國產權制度的變遷
三、重持佃農理論,回歸市場經濟
後記:改造中國農業,提高國民的現代化
一、來自農村小兄妹的故事
二、經濟興邦興百年,文化教育興邦興萬年
三、“乾中學”的知識增長模式,企業就是農民最好的大學
四、改造中國農業,更要改造小農落後的思想
專家評論
看完你關於產權制度的文章,感到是抓住了要害,指明了今後30年改革的道路。
——當代著名經濟學家 茅于軾
改造中國農業
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是要把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的制度去,這是解釋中國三十年來的發展的重心所在!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 張五常
作者寫得很有功力與見地,要將農業的現代化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那就是中國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即國民的現代化!
——中國著名企業戰略專家 姜汝祥
改造中國農業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改造中國農業》序言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于軾
中國35年的經濟改革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人均收入從全世界的最末位躍進到中高水平。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堪稱空前。這裡的經驗是什麼,非常值得總結。因為世界上還有許多窮國,他們可以借鑑中國的經驗以翻身致富。
為此中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經濟學家都做過專門的研究。有的認為是因為中國具有後發優勢,有的認為是因為中國走了向外開放道路,有的認為中國採用了雙軌價格制。這些研究都有其道理,都能自圓其說。他們的這些研究都能開拓我的眼界,啟發我的思想。但是眾說紛紜,如何歸納出一個更全面的、更能包絡各種學說的結論?直到最近我才發現,中國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確立了私有制產權的市場經濟體制。如果沒有私有產權的確立,後發優勢發揮不出來,外向型經濟沒有人會去利用,雙軌制價格起不了作用。更進一步看,中國改革的未了之處也在於產權制度還沒有最終解決,大量國企妨礙了市場的運作。
周雙文的這本書之所以特別吸引我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在眾多學說中徘徊,而是一開始就抓住了產權這個最根本的分析工具,並且把產權問題一直貫徹在全部論述中。他討論了農村的城鎮化,農民的覺醒和自主意識的培養,對產權的捍衛,什麼是農業的現代化。這在該書第一章總論中,就明確提出:要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城鎮化。
“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一個必需前奏產權不獨立,資產就無法實現交換,那所謂的無形之手就無法發力”。這是作者在第一章用黑字標出的一段話。我曾經多次指出,不是勞動創造財富,而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創造了財富。勞動用錯了地方不但不能創造財富反而會消滅財富。改革前這一類的例子從大煉鋼鐵到上山下鄉舉不勝舉。如何能做到人和物都能發揮各自最大的效能?這個最複雜的問題在經濟學中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到了。這個方法就是在產權明晰條件下讓人和物自由流動。他們會各自尋找最優的用法。這也是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所起的作用。我的這個意見就是上面作者用黑體字表述的意思。作者掌握了財富生產的最基本規律,並將其貫穿全書,這與一般的經濟學著作非常不同。
作者不但關心農業的發展,更對國家的總體改革有深入的思考。他說:“個體的獨立是走向法制化的基礎,當一個社會缺乏個體的獨立,缺乏自主選擇和決策時,就難以出現公平、自由、民主、法治等思想觀念,取而代之的則是依賴權威和家長主義下的權力滋生。”本書討論農業的改造問題,但是深刻的分析必然涉及到農民的個體獨立性。這正是中國農民所缺少的精神。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講,少不了有農民精神的改造。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有其獨特的價值,值得從事農業的同仁們細讀。
第一章:總論——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中國城鎮化
為什麼要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中國的城鎮化
中國30多年的經改,本質上乃是產權制度之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種田的權利還給了農民,改革開放把經營企業的權利還給了個體。按照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的觀點,即以等級界定權利的制度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的制度。歷史上私有產權早就存在,但這種舉國系統性改革產權所有制歷史上不曾有過,它使得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有了走向商業化道路的基礎,從而也徹底地改造了這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下的社會結構。這一改造的核心則是圍繞產權制度而開展,用一句簡明扼要的話概括,即從權力等級劃分到私有產權的改革,解放了人的生產力,帶來了市場經濟,創造了社會財富。
私有產權是商業化的前提,沒有產權的獨立就無法實現資源的轉移與交換,合作與生產;另一方面看,產權之獨立也是法治化社會之基礎,沒有對個體產權的尊重,民主社會便無法開展,這也正是黃仁宇先生提出的數目字管理之體現。只不過黃先生之不同在於,他提出數目字管理的出現則需要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和相關法規系統的支持,而中國的法制系統與經濟制度則是在變革之後逐步實現的。到底是先有法制後有產權,還是先有產權後滋生法制?孰先孰後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產權的維護和鞏固必須要有法制系統支撐,要有相應的法律來保護個人產權。如果個人產權得不到保護,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與法規無法跟進,市場經濟的效果會走向其反面。按照張五常觀點,私有產權受到損害就會出現“租值消散”的效果,那所謂的“無形之手”會因為財產歸屬無法清晰量度而失去效力,創造社會財富機制便會戛然而止。
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前30年實為私有產權的形成與發展的30年,產權的變革讓中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然而這些財富的持久存在和穩定,甚至再創造,就需要對產權制度進一步鞏固和維護,也就是要強化支撐市場經濟發展行之有效的法治系統,否則一切的繁榮會因為產權得不到保護而出現財富消散。
目前,中國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如部分央企行政壟斷產業導致的“擠出效應”,從而逼退民企使其走向破產倒閉的邊緣。行政壟斷下房地產的一股獨大,權力尋租泛濫,權貴資本主義橫行,實業根基被摧毀,企業家精神喪失,將整箇中國30多年高速發展的經濟拉入到低谷,其本質乃為保護產權的法治系統出現問題。當個人或企業的產權得不到保護,沒有站一條公平競爭的起跑線上時,社會財富將會消散,經濟衰退便是結果。
為此,我們要確立一個基點,那就是“要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中國的城鎮化”。中國近30年的繁榮主要為工商業之繁榮,其根本在於法治系統鼓勵和保護個人財富的創造與追求,這才有無數不斷拼搏與奮鬥的企業家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但中國乃為一農業大國,地區差距尤為不平衡,中國的農業落後直接制約了城鎮化。中國城鎮化本質上是產業化,是中國農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如果中國農業的問題不解決,走不出傳統農業的坎,中國的城鎮化只不過是一場夢,一世空。
一個擁有八億多農民,且資源貧乏的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創造力將其進行商業化改造,改變其低效落後的現狀,僧多粥少必然即成現實,城鎮化搞到最後就成了貧民窟,如農業專家溫鐵軍所言:“中國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人口膨脹而資源短缺的農民國家追求工業化的發展國家。”
西方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要改造傳統農業,然其改造的方向依然是技術層面的產出投入之說。中國農業的改造不是技術之問題,從宏旨上看乃為農業商業化的改造,是將中國傳統農業的資源要素流動起來,通過市場化方式改造為現代化農業,這是中國城鎮化之核心問題,這核心之核心是產權。
中國農業產權制度的改造,要從過去30年的產權改革轉變為產權的保護上去,這種保護不僅僅是狹義上法律或道德層面上對農民財產侵犯的譴責,而在於從產權與商業系統之間的邏輯層面,即有了對產權的保護才有對農業商業化改造的入口,才會有產權的轉移和市場化交換,才能將農業資源要素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才能發展成所謂的現代農業,這才是城鎮化的入口,本書的宏旨正在於此,即:在產權的基點上推進中國的城鎮化!
改造中國農業
改造中國農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