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陽升觀

攸縣陽升觀

陽升觀在今攸縣涼江陽升觀村,相傳它為紀念南北朝齊明帝重臣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升觀
  • 地理位置攸縣涼江陽升觀村
結構景觀,歷史民俗,

結構景觀

陽升觀在今攸縣涼江陽升觀村,整個宮觀座北朝南偏東一十五度。進入陽升觀境內,山門迎立,東額“道通天地”,西匾“法貫古今”,帶著你進入道法世界。由山門登階而上,三十一級半石階的設計,獨具匠心,據說與攸縣當時建制為三十一都半(其中屯都為半都)地理暗合。中門楣額書“陽升觀”三字,字型剛勁有力。過山門登七級石階,進入前殿,護法神像威武雄壯。從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級石階,中殿供張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聯為:“率全家八十餘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獨有乾坤存萬古;納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學,默添造化足千秋。”

歷史民俗

陽升觀相傳為紀念南北朝齊明帝重臣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
據梁時任彥升《述異記》載,司空姓張,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蘇淮陰)人,亦說嶺南封州封川縣人。齊明帝時,官至司空(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營建工程)。東昏侯蕭寶卷嗣位後,政治腐敗,虐害生民,張巴玉不滿暴政,掛冠退隱,繼而攜全家訪天下名山勝跡。初到南嶽衡山,後聞攸縣有麒麟山,為漢時蘇隱匿居得道白日駕麟車升天之地,頓生仰慕之意,於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傾家南來。至麒麟山,見重巒疊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勝景仰,稱“此足以樂吾生矣!”遂命工構屋三十餘間,以安頓全家八十餘口。又築壇朝斗,結廬修道,早晚誦《太洞真經》三十九章,得其妙旨,養神育氣。得葛洪子傳授金液之訣火鼎之功,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梁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全家除留下侍女盧瓊守壇外,八十餘口白日升仙而去。麒麟山後來改稱為司空山。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是我國開創較早的名觀之一。唐王乾佑撰《司空山實錄》載,當年五月十三日夜半,唐玄宗夜夢一神人,身著紅霞之衣,帶領一侍者浮空而下,對皇帝說:“臣在楚南攸縣司空山,其山曾是臣修行之地,今臣以證仙品,其中仙壇,荒廢年深,幸與臣整修祠宇,選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靈山。”第二天,唐玄宗感夢中之言,遂命官吏檢索郡國圖籍,得知攸縣於梁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時,有南齊張巴玉司空舉家升天的記述,大為驚嘆。遂下敕勘查,在所屬司空山內古蹟仙壇建立祠宇。不出數月,宮宇建成,錄史張祐奏請玄宗皇帝賜名。因此山在南嶽朱陵洞之南,於是皇帝賜批“朱陽觀”之名。
晚唐兵燹,朱陽觀被毀,光啟元年(885),唐僖宗皇帝敕旨修復。唐昭宗乾寧三年(896),馬殷據長沙為楚藩王,聞知觀內土地多被侵奪,立命觀主尹契真恢復前跡。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曾為攸縣縣令的樞密大尉吳居實與都使同游朱陵觀,以縣內外每遇旱澇災疫,前往朱陽觀祈禱立時顯應,大為驚嘆,留詩一首,稱讚這裡是“靜中日月長,玉宇清風賒”的“靈山”。
宋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徽宗皇帝“覽圖籍,異其事,惜其跡廢”,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轉使副使程元佐來攸縣主持修復朱陽觀。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總其役,由攸縣縣令古康國管後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費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給。修復後的宮觀,規模輝宏。據程元佐《陽升觀記》載,光屋柱就達一百一十根,其宮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輝煌,盛極三湘四水。宋徽宗附會張司空白日飛升的傳說,御筆改朱陽觀號“陽升觀”。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太素真人”、“太素沖升真人”。九月下旬,宮觀落成時,皇帝又賜《太洞真經》一部,以為鎮觀之寶。據說新觀落成之日,“境內冠褐,大小官吏,與夫都邑之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填噎山谷,歡呼踴躍,瞻歡欣賀”,盛況空前。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抗金名臣愛國詞人張孝祥,見陽升觀山環水美,景色清秀,宮殿堂皇,香火旺盛,於是書興大起,揮筆寫下“陽升之觀,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幾個大字。“陽升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從此遠揚,至今不衰。
“名山福地世應稀,樓觀巍峨倚翠微。古洞雲深龍化去,老松煙溟鶴歸飛。”這是明時兵部侍郎王偉游陽升觀後寫下的著名詩句。
清鹹豐年間,由於張司空“於冥冥中”保障地方安全和除蝗消災有功,鹹豐皇帝加封為“保惠真人”。清光緒年間加封為“宣威真人”。
唐宋以後,歷代對陽升觀各有修復。《楚攸司空山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天啟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5)、鹹豐十一年(1861),都有不同程度的復建或擴建。我們現在見到的道觀,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觀之一。
每年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陽升觀舉行盛大廟會,遠近三省七縣數以萬計的香客,接踵而來朝拜。人們唱司空、贊司空、頌司空、瞻仰司空遺蹟,司空精神傳延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