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坑惜字亭,亦稱化字爐,遺址位於銀坑的銀坑村璜鋪組。面朝奔流不息的金水河,背倚莽莽蒼蒼的虎形山。周邊農舍櫛比鱗次,聚居著大姚陳氏族人。左十丈許,立《旌表義士陳兆昺》牌坊。《大姚陳氏族譜》載:陳光昺生於乾隆甲辰(1787)年,卒於道光丁未(1846)年,屢捐銀兩、田租於建橋、修路、賑災等。尤當縣育嬰堂因經濟拮据瀕臨關閉之際,捐田六十畝,銀一千多兩,幾乎傾其所有。時任攸邑知縣孔憲典感於陳氏之功德,具文秉報於上,經層層轉呈,奏於皇上,提請旌表。
簡介,史料記載,現狀,
簡介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聖旨批覆:賞銀三十兩,建好施樂善牌坊,彰其功德。牌坊所建之虎形山,屬璜坑潁川堂陳氏產權,曾引發一場訟案。鑒於《聖旨》之至高無上,璜坑陳氏敗訴。璜坑陳氏素以詩書傳家,在邑內頗具名望,敗訴後族中耆老合議,於牌坊之右建惜字亭,以示與璜鋪陳氏抗衡。
史料記載
惜字亭建於何年已經失考,據當地多家族譜所記史料推算,大約在清道光甲辰至庚戌年間(1844~1850)。世代居於亭畔的陳雪葵、陳開元、陳三省等老人描述,亭設五層,呈六角形,高六米許。基座花崗岩砌造。基座以上,桐油拌石灰膠合雕有奇禽怪獸的青石板立豎。每層均造有荷花瓣狀亭檐。瓣之尖,突雉尾狀翹角,角上掛銅質風鈴。風雨之中,叮噹作響,似向世人警示。亭頂豎三劍。劍長丈余,直指蒼穹。
惜字亭竣工罷,擬在爐門旁刻聯,於族內徵集聯語。陳氏家族人材濟濟,然巾幗不讓鬚眉。時有一陳氏女子,年僅十五,大家閨秀,撰一聯:“銀鉤鐵畫傳柳體,坑儒焚書嘆秦專。”聯首藏名‘銀坑’,別出心裁,韻味無窮,為眾人折服,即刊於爐門。陳氏女後嫁皇圖嶺鎮上彭家,民國五年(1916)去世。
舊時尊字為神。民諺:“今生不敬字紙,來世即成瞎子。”凡有字之紙片,若剪、撕、丟、扔,或沾污,或寫字殘缺,均視為罪孽。璜坑陳氏公祠,長年僱人走村串戶,收集字紙。亦有行善積德者充當義工,四下撿飄零之字紙,投爐焚化。
惜字亭精美堅固,歷一百多年完好如初,與《旌表義士陳兆昺》牌坊相映成趣,在攸邑傳聞甚廣。1966年秋,一場破“四舊”之風暴席捲全國,造反派勒令璜鋪生產隊立即拆毀惜字亭。“司令”曾某率一群人,攜帶鐵錘、鋼釺、十字鎬,來砸牌坊,受阻未果,便搬來數十桶黑漆,遍澆牌坊,以出其心頭之氣。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率眾來到惜字亭,立即將其砸倒。精美之石塊,七零八落,被人先後搬走,或用作架水圳之橋,或用作洗衣、做磚之台板。現已蕩然無存,不知去向。
現狀
今人僅能見到的銀坑化字爐的痕跡,便是堆放在一處的當年化字爐的部分花崗岩基腳石,這事源之於民間一則因果報應的傳聞。當地一陳姓農民於1969年擇址化字爐廢墟上建房,殊料其所生長男先天性智障,次男先天性癱瘓,相繼夭折,社會輿論皆疑字神顯靈使然。出於傳統迷信觀念的壓力,陳氏於1992年自動拆除占用化字爐地基所建的民房,把化字爐的基石從屋基下挖出來整整齊齊碼放於一堆,焚香叩首“謝罪”。這便成了化字爐唯一留下的遺蹟。
縣內原有化字塔即惜字亭不下數十處,現保存完好的除銀坑化字爐,還有數座。一是黃豐橋嚴塘村土樂沖化字塔。塔高7米,呈六角形,步步高尖頂,磚石結構。在一米高臨大路一面,有石拱門,內有爐膛,供焚燒字紙用,煙囪直通塔頂。拱門兩旁有聯云:“火候到乘時變化,文光沖趁勢飛騰。”一是皇圖嶺鎮龍和村蘭塘惜字爐。民國二十三年(1934)建,六方五層葫蘆頂,東側二層開窗為爐口,左右陰刻楷書對聯一副:“字跡重千斤,火候十分文光耀;石屏聳百仞,水江雙口瑞氣來。”一是市上坪巷口惜字爐。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民國十一年(1922)重修。高4米,二層四面飛檐翹角,葫蘆頂,紅石砌成。爐兩邊亭聯為“功宏鍛鍊文章府,勢聳崇高富貴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的賀雲倫公祠就在惜字亭旁,即為惜字亭聯的“富貴基”。據老人稱,惜字爐前原有一棵3人合抱的古楠木樹,形態挺拔,樹蔭常綠,民國元年(1912)被雷擊,次年發新枝,更加蔥綠。2003年被洪水衝倒,今又發3米高的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