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洞,。白石洞因洞壁全系白色石灰岩而得名。至於別名“白蛇洞”則無從考究。但在壠下村大屋組有岩洞稱“青蛇洞”。該洞窄長、險峻,長約500米,寬1-5米不等,高30多米,洞頂有多處“天窗”,入口高大,中央倒懸兩根鐘乳石,酷似巨蛇的兩顆毒牙,大有吞噬來人之勢,故稱“青蛇洞”。或許,“白蛇洞”正是對應“青蛇洞”之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攸縣白石洞
- 又名:“白蛇洞”
- 位於:柏市鎮壠下村岩下組
- 高:30多米
結構,景觀,
結構
白石洞分洞門、外洞、內洞三部分。洞門寬敞為古人所建,十餘人可同時步入。洞門上有一副對聯,是古人所撰,文曰:“白石頻滴曇花雨,石洞遠傳貝葉聲”,充滿著禪意。從洞門步入是高大的外洞,岩壁上方高懸一塊匾額,其文曰:“白石洞”。字型蒼勁有力,是攸籍蜚聲國際的佛學家陳健民先生所書。
景觀
白石洞的外洞縱深近100米,寬約50米,高約7米,右側前後各有一個小口通往山外,陽光比較充足,恰似兩個天窖,也象白蛇的兩隻大眼睛。外洞可容納千餘人。過去這裡有個“千秋會”,每逢農曆八月十五開醮祭神,香客雲集,車馬絡繹,熱鬧非凡。利用這個外洞作餐廳,一筵可以開80多桌。
外洞的後面和右側與許多不規則的小洞相通,這就是內洞了。到內洞有時須匍匐爬行才能進去,裡面四通八達,深邃莫測。據說很多年前,遠在20里外的泉塘山,有人在山邊放鴨,走失兩隻,遍尋不見;過了兩天,這兩隻鴨子竟從白石洞走了出來。
從外洞的後面鑽過去,不遠,便有一灘清泉,從左邊岩底徐徐流入右邊岩下,微波瀲灩,晶瑩明淨,分外幽雅,若非親臨其境,實難知道暗泉這般美好。洞內的石走廊伴著岩石曲折迂迴,長達50米。遊人至此,莫不嘆為奇觀。更有岩漿流成的“觀音坐蓮”形象,文靜端莊,慈眉善目,即便能工巧匠,也難得有此生動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