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丹陵橋

攸縣丹陵橋,架設於皇圖嶺鎮筆增村地段沙江之上。古稱渡,貫穿攸邑南北官道上一要津。“上接兩粵,下通長鄂,往來賓士者絡繹於道。”

歷史記載,相關人物,

歷史記載

渡東,一片平疇沃野。沿官道南走四十丈許,道旁一塘,三畝余,遍生荷蓮。此距醴、攸縣治均一百里,故名百里塘,為官道上一地標性景觀,至今猶在,名亦相沿。渡西,皇圖嶺橫臥。關帝廟傍山而立。廟為丹陵劉氏族人所建,雄偉寬敞,占地畝余。從廟後拾級而上,半里許,即山嶺。山嶺呈台狀,平坦寬廣,似西北黃土高原上之塬。傳說堯皇之子丹朱,歿於斯葬於斯,故此地名曰丹陵。明浩武初年,江西安福月溪一支劉氏落籍此地,即謂丹陵劉氏。清初康熙年間,於塬上古樟巨松中建造丹陵劉氏宗祠。
同治版縣誌《津梁》卷載:“丹陵橋,坐北江鄉天都,距縣九十里。石造,計三拱。明知縣徐希明建,原有橋亭十七間。康熙甲午(1714),劉寶翁子孫重修。乾隆癸卯(1783)水圯,甲辰(1784)寶翁子孫復修。”

相關人物

徐希明,浙江上虞舉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曾任攸縣知縣,頗有政績。所建丹陵橋計三拱,橋亭十七間,蔚為壯觀。橋橫亘原野,夜月之景仿佛蘆溝,清乾隆間知縣陳溥作《南雲八景》詩,其第五首《丹陵夜月》詩云:“日落江村逗晚風,斷煙殘靄散晴空。千峰有意來明月,一水無情抱彩虹。波影縈迴金瀲艷,灘聲搖曳玉玲瓏。天衢夜色明如晝,人在冰壺朗鑒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