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表

按樹種、齡級、地位質量和密度表達作業法相同的同齡林所能提供的木材產量和與材積有關的因子(株數、胸徑、樹高、胸高斷面積等)數值的測樹數表。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稱之為生長過程表。是森林經理工作各項技術計算和開展森林經營活動的重要依據。通過收穫表可查定林分的地位級、疏密度、蓄積量、生長量、出材量、自然死亡株數及間伐木株數,確定林分成熟年齡、撫育時間及合理間伐量和輪伐期,預測森林未來的生長量和收穫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收穫表
  • 外文名:Harvest table
  • 內容:樹種、齡級、地位質量和密度
  • 基於木材產量和與材積有關的因子
  • 發展:20世紀50年代曾稱之為生長過程表
  • 功能:預測森林未來的生長量和收穫量
簡介,內容,簡史,內容,技術,發展,

簡介

按樹種、齡級、地位質量和密度表達作業法相同的同齡林所能提供的木材產量和與材積有關的因子(株數、胸徑、樹高、胸高斷面積等)數值的測樹數表。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稱之為生長過程表。是森林經理工作各項技術計算和開展森林經營活動的重要依據。通過收穫表可查定林分的地位級、疏密度、蓄積量、生長量、出材量、自然死亡株數及間伐木株數,確定林分成熟年齡、撫育時間及合理間伐量和輪伐期,預測森林未來的生長量和收穫量等。

內容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稱之為生長過程表。是森林經理工作各項技術計算和開展森林經營活動的重要依據。通過收穫表可查定林分的地位級、疏密度、蓄積量、生長量、出材量、自然死亡株數及間伐木株數,確定林分成熟年齡、撫育時間及合理間伐量和輪伐期,預測森林未來的生長量和收穫量等。

簡史

收穫表最早由法國林學家R.A.F.德列奧米爾提出,到19世紀由G.L.哈爾蒂希、H.科塔和洪德斯哈根等加以完善。1847年俄國林學家A.P.瓦爾加斯·德·貝德馬爾編制出這一時期最完善的林分生長過程表,他以土壤水分條件作為劃分質量等級的特徵,採用圖解方法編表。20世紀初,俄國M.M.奧爾洛夫提出用樹高與年齡劃分地位級,並在此基礎上編制林分生長過程表。1919~1935年,A.B.秋林先後編出了松樹雲杉、白樺、山楊等樹種的通用林分生長過程表。
中國於1940年開始編制黔東清水江流域的一般杉木收穫表。1954年,隨著森林經理工作的大規模開展,各大林區都按統一方法編出了本林區主要樹種的林分生長過程表。

內容

收穫表有 4種,以完滿立木度、生長過程未受過任何為害的林分為對象編制的稱標準收穫表;以常見林分為對象、取大多數林分實際平均值編制的稱經驗收穫表;用林分密度作為一個獨立的變數編制的稱可變密度收穫表;為滿足森林採伐利用需要,列有材種結構,並根據材種價格計算出的木材價值編制的稱貨幣收穫表。生產單位最常用的是標準收穫表。表列項目繁簡根據森林經營要求和編表目的而不同。一般包括 3部分:①活立木的各項測樹因子平均值;②自然枯損量或間伐利用量;③總產量。

技術

編表的原始資料要在屬於同一自然生長發育體系的林分中蒐集,通常是在相同地位級(地位指數級)和相同林型的林分中設定標準地,以此作為收集編表數據的對象。分永久性固定標準地和臨時性標準地兩類,實際編表工作中選用後者為多。固定性標準地設定從林分發生開始,到林木結束生長止,要花費數十年甚至百餘年時間才能完成。在此定期重複實測各項測樹因子,得到胸徑、樹高和材積的準確生長量。臨時性標準地,只進行一次調查使用,能在短時間內較快地收集到全部編表資料。編表用的臨時性標準地均勻設定在從幼齡林到老齡林各個齡級的林分中。每個齡級( 5年或10年為一個齡級)設定2~3塊標準地。在此選取標準木實測各項測樹因子,計算出標準地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平均年齡、疏密度、蓄積量等因子。
編表方法通常有 3種:①圖解法。以橫坐標為自變數(年齡),縱坐標為因變數(胸徑、樹高、斷面積等),把實測數據點繪在坐標圖紙上,把各個數據點連成折線,在靠近折線各點間繪製一條平滑曲線,從曲線上即可查得相應年齡的測樹因子平均值。此法簡便,可消除偶然因素的影響,但帶有主觀因素。②數式法。用一個或一組經驗方程或理論方程表示因變數(各測樹因子平均值)與自變數(年齡、地位級等)的關係,經驗方程或理論方程的參數可以根據實測數據,運用數學方法演算推出。③圖解和數式並用法,即圖解法與數式法兩者相結合的方法。

發展

隨著對森林經營強度的提高,用上述方法編制的收穫表已不能完全滿足林業經營的需要。現開始研究建立反映林分密度、年齡、立地等級和經營措施與胸徑、樹高、材積生長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使用計算機進行模擬的方法編表,並已進一步發展為依據單株木生長建立的收穫模型,以真實地反映各種因素與蓄積量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可以將各不同類型的資料綜合起來,分析對各種森林經營措施,列出林分蓄積量和總生產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