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遞減率是一種關於收益變化趨勢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即新投入的資本和勞動與新增加的收益之間的比例會逐漸下降。收益遞減最早由法國杜爾閣和英國安特生同時提出,英國馬爾薩斯圍繞土地收益的變化予以更進一步說明。馬爾薩斯斷言,人們耕種土地獲得的產量,並不隨資本和勞動的增加而相應地增加,在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超過一定限度後,追加的收益會依次遞減,並認為這是一條規律。
這一理論提出後被認為反映了收益變化的趨勢,得到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者的贊同。這一理論是以生產技術和生產力不變為前提的,它抽去了生產技術和生產力都會不斷進步和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抽象地談論土地肥力變化及對收益的決定。如果農業技術長期不改進,農業生產力不發展,在同一土地上追加投資,可能會出現收益遞減現象。事實上,農業經營者在追加投資,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投資時,總是採用新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改良土壤和改進經營方式。因此,與追加投資相聯繫的新增農業收入的比例可能增加或不變,也可能下降,但不呈必然的遞減趨勢。資產階級宣揚收益遞減率是想說明,工人階級收益在整個社會收入總額中所占比重逐漸減少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