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寧人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為支援大西北匯聚寧夏、改造寧夏的一個組織。
隨著汽笛鳴響、卡車轟隆,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數十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支寧人員匯聚寧夏。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奮鬥在各行各業,紮根寧夏,奉獻寧夏,用寶貴的年華譜寫了最美的青春之歌,在悄然改變著塞上大地一草一木的同時,也留下了一筆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1954年,18歲的戈敢回響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放棄留在江蘇南通農業學校當輔導員的機會,從江南水鄉千里迢迢來到乾旱少雨的西北。
解放初的寧夏十分落後,眾多領域尚屬空白,各方面亟待建設,人才極度緊缺。而從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來到寧夏的一批批幹部、科教文衛人員、大學生、工人等則猶如“甘霖”,解了寧夏初建時期的“人才之渴”。
火車一路向西,故土漸漸遠去,青山綠水漸變戈壁荒漠,幾日幾夜顛簸後,終於抵達寧夏。
來自浙江嘉興的梅曙光,年僅6歲時父親因抗日犧牲,懵懂的他只知自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才逐漸明白了父輩的家國情懷,那是一種‘義無反顧’的情感。”十幾年後,梅曙光也做出了自己的抉擇。1959年從北京林業學院畢業後,他來到了“進了林區卻不見林子”的六盤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