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人日攘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而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攮雞者言
- 性質:名詞
- 來源:古代
- 朝代:明
譯文,注釋,小故事,
譯文
現在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說:“那我就逐漸改吧,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如果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注釋
①日:每天。攘:偷;盜。
②是:這(種行為)
③道:行為。
④損:減少
⑤來年:明年。
⑥已:停止。
⑦斯:這;這樣。
⑧或:有人
9君子之道:正派人的行為。
小故事
孟子名軻,是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是戰國時期的儒學大師。戰國時期的宋國有個當大官的人叫戴盈之。有一天,他對孟子說:“百姓們對我們現在的稅收政策很不滿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廢去目前的關卡和市場的徵稅方式,恢復過去的稅法。你看怎么樣?”孟子知道戴盈之的做法是願意取消部分捐稅,但又推說今年只能減輕,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取消。孟子並沒有直接回答戴盈之的話,而是舉了一個“偷雞賊”的例子,用這則故事來勸說戴盈之。
明明知道做錯了,卻不願意徹底改正,只是以數量減少來遮掩已有的錯誤。這則寓言生動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實際上是人心寫照。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戒菸、戒賭、戒毒,還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來的一些案子,其當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點這個偷雞賊的心態和邏輯嗎?它啟示我們:知道錯了的東西,要及時改正,決不能藉故拖延,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