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電台階段
攀枝花市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於1984年7月,時名渡口人民廣播電台。
1985年2月,渡口人民廣播電台遷至攀枝花公園內。
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電視台隨之更名為攀枝花市人民廣播電台。
1991年7月,攀枝花市人民廣播電台遷至炳草崗臨江路。
1994年12月,渡“攀枝花證券廣播電台”成立,為攀枝花市人民廣播電台的內設台。攀枝花市廣播電台呼號為“攀枝花人民廣播電台”頻率為88.5兆,每天同時使用4個頻率。
2004年5月,攀枝花市人民廣播電台搬遷至濱江大道。
電視台階段
1981年5月,渡口市廣播事業管理局改組為渡口市廣播事業局。
1982年,渡口電視台創立並正式開播。
1982年,渡口市開始籌建電視轉播台,購置彩色攝像機、錄像機、編輯機,從四川省廣播電視局調撥1套彩色微波傳輸裝置;9月,開始攝製工作,不定期播放《渡口新聞》,後陸續攝製、播放文藝節目和專題節目。
1983年5月,機構改革,渡口市廣播事業局改為渡口市廣播電視局。
1984年上半年,渡口市電視台開始自辦節目,7月1日,正式建成開播。
1986年,渡口市(包括區、縣)建成礦務局陶家渡、攀鋼南山、米易縣官山和鹽邊縣北山等33座電視差轉台。
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電視台隨之更名為攀枝花市電視台。
1989年7月,四川省廣播電視廳與攀枝花市簽約合資共建攀西段微波幹線工程。
1990年,攀西段微波幹線工程成功開工建設。
1992年9月28日,四川西南微波幹線攀西段電路試通成功,四川電視台的兩套電視節目可傳至攀枝花市,同時回傳1套電視節目到成都。
1993年10月,四川省微波總站與攀枝花市電視台正式簽訂《關於微波傳輸攀枝花電視台新聞節目信號的紀要》,同年四川電視台播出攀枝花台新聞120多條,比1992年增加1倍。同年12月,建成大黑山一點對多點電視微波差轉站,將省、市電視台以及市有線電視中心節目信號傳送到西區、礦務局、攀鋼及東區、五十一公里等地,並開始向有線申視中心五十一公里分中心、東區分中心、攀鋼電視台傳送信號。
1995年,攀枝花市已建有市級電視台1座,電視轉播台86座,衛星地面接收站797座,有線電視台、站(含閉路電視系統)149個。
融合發展
2012年10月,原攀枝花市人民廣播電台和原攀枝花市電視台合併,組建攀枝花市廣播電視台,隸屬於攀枝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要承擔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和播出、廣播電視事業建設與改革發展研究等職責。
文化特色
形象標識
攀枝花廣播電視台LOGO採用的是木棉花的花卉圖案變形,塑造台標LOGO。台標設計手法:通過木棉花素描寫生—概括出木棉花的造型特點—藝術創作花卉變形—形成LOGO圖案成品。台標抽象的花卉造型,圖形語言簡潔,視覺直觀,體現了木棉花造型藝術特點。
精神文化
2016年,攀枝花市廣播電視台承辦了攀枝花市第十七個記者節活動。
分支機構
截至2023年9月,攀枝花市廣播電視台內設辦公室、節目部、總編室、全媒體新聞中心、全媒體運營開發中心、電視欄目、大黑山發射台、技術部等17個部門。
人員編制
截至2023年9月,攀枝花市廣播電視台設有編制180人,2022年年末在職人員130人,其中:事業在編129人,其他人員1人(86號聘用人員)。
下屬頻道
廣播頻率
電視頻道
下屬媒體
所獲榮譽
2020年,入選四川省廣播電視系統先進集體名單。
傳播影響
截至2021年,攀枝花廣播電視台形成了覆蓋廣播、電視、網路、移動終端、戶外傳播等全媒體發展的布局,走出了一條跨越發展”的媒體融合轉型升級之路。播出節目覆蓋攀枝花市95%以上的人口和地區以及與攀枝花相鄰的四川省涼山州、雲南省楚雄州、麗江市的部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