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墩子

擰墩子

墩子,農家用草編的一種坐杌,

農家擰墩子用材廣泛,蓑衣草、高粱葉、玉米皮、麥秸、稻草等均可為材料。不分長幼,不分尊卑,不分冬夏,均可以墩子為座。過去,在院裡乘涼,在堂屋就餐,在街上看皮影、聽大鼓,每人拿的坐杌多數是墩子。墩子從形制上大體分三種,片墩子為圓盤型;疙瘩墩為圓柱型;長方墩端面為雲型。心靈手巧的農家人多會擰墩子,除滿足自家需要外,還要幫助鄰里加工。現在會此手藝者已無用武之地,因為墩子已被多種新材料的坐具所代替,此手藝將要失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擰墩子
歷史,種類,未來,

歷史

墩子,農家用草編的一種坐杌。
墩,原意指土堆。如土墩;沙墩。引申為一種堅實的基礎。李白《登金陵謝安墩》:“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如門墩;橋墩。也指狀如土墩的坐具,如錦墩、繡墩。在室外,土墩、沙墩、石墩等可臨時為座。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人們製作出各種墩狀坐具。《前漢書平話》卷下:“〔田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由此可知,漢代墩已為坐具。《中國歷代家具圖錄》也可佐證。至宋遼時期,墩已成為官位品級的代表。《遼史國語解》:“遼《排班圖》,有高墩、矮墩、方墩之列,自大丞相至阿扎割只,皆墩官也。”阿扎割只,官名。遼遙輦部落聯盟時設定,後為北面樞密院官,位在樞密史下。當然,位列兩班的文武大臣坐的是錦墩、繡墩之類。
農家擰墩子用材廣泛,蓑衣草、高粱葉、玉米皮、麥秸、稻草等均可為材料。不分長幼,不分尊卑,不分冬夏,均可以墩子為座。過去,在院裡乘涼,在堂屋就餐,在街上看皮影、聽大鼓,每人拿的坐杌多數是墩子。
墩子從形制上大體分三種,片墩子為圓盤型;疙瘩墩為圓柱型;長方墩端面為雲型。心靈手巧的農家人多會擰墩子,除滿足自家需要外,還要幫助鄰里加工。現在會此手藝者已無用武之地,因為墩子已被多種新材料的坐具所代替,此手藝將要失傳。

種類

片墩子
擰這種墩子用材多為高粱葉或麥秸。麥子收割後,鍘去根,剪掉穗,用水浸泡。瀝去浮水後用碌碡碾壓,使麥秸變柔軟。高粱葉曬蔫乾即可編。具體方法是:把三綹草一端綑紮,分別正向擰勁,編成辮子,邊編邊續草。一般隔2個~3個花,續草時從順手的一邊(左右均可),上端露出一截,稱“甩頭”。編夠1尺左右(長短視辮子粗細而定)時,開始卷辮子,邊卷邊編,邊編邊續,仍按上述方法甩頭。編辮子時,遇到“甩頭”就拾起,編入辮子中。圓盤盤得接近需要尺寸時,則不再甩頭,只拾原來的甩頭編入辮子中,待所有甩頭拾完即收尾。收尾時,只編不續,使辮子逐漸變細,將辮稍插入上圈辮子花中,或與上圈辮子綑紮一起。
擰墩子編法擰墩子編法
片墩子一般厚1.2寸左右,直徑1.2尺左右,可根據需要確定其厚薄和直徑。草綹粗則片厚,辮子長則直徑長。此坐具似參禪打坐用之蒲團,適宜盤膝而坐。燒火、織席、紡線,坐這種墩子比較方便。
疙瘩墩
擰疙瘩墩與片墩子比,有同有異。相同之處是,二者均編辮子;不同之處是,盤插方法有別。擰這種墩子多用玉米皮。(見圖)將三綹玉米皮一端綑紮一起,正向擰勁編辮子。每編一個花紋,續幾根玉米皮,均由編織人順手的一邊續入,左右均可,但方向要一致。每次續玉米皮均出二寸左右的“留頭”。根據需要確定辮子的長度。整條辮子先編的三分之二留頭,後編的三分之一不留頭。辮子編完後,從留頭部分的中點對摺,留頭朝上。將留頭左右互壓於對摺縫。若從右邊開始,即右邊第一個留頭向左按倒,然後左邊第一個留頭向右按倒,壓在右邊留頭上。如此,右左依次“留頭”相壓。“留頭”壓完,從對摺處向里(有留頭的這面)捲起。盤卷時要用力,使之緊湊不散。盤卷後,把無留頭部分(後三分之一)盤入兩層辮子的縫隙間,用木片或竹片將辮稍插入臨近的辮花。外觀形成三層草辮盤結,辮花外露,美觀實用。
疙瘩墩一般高6寸左右,直徑7寸~8寸左右,或根據需要確定墩高與直徑,方法同上。這種墩子較高,適宜在矮桌旁吃飯,或納涼、看戲,坐時可以伸腿、蜷腿,比較舒適。
疙瘩墩疙瘩墩
以上兩種墩子可以用小綹編成五股辮子,更加美觀結實,編法大同小異。
方墩子
擰方墩子用材更廣泛,麥秸、稻草、高粱葉、水草等較長的草類均可。此類墩子有單花、雙花之分。單花五綹起頭,雙花七綹起頭。現以編雙花為例(見上頁圖)介紹其編法。若從右側開始編,則先擺右邊一綹,根部略向前斜;然後擺左邊一綹,根部也略向前斜,壓右邊草綹根部。根部搭接的長度視草的全長酌定,搭接部分以外開始編花,搭接部分和兩邊花紋相加是墩子的寬度。以上述方法右側擺四綹,左側擺三綹,把搭接部分輕輕捆攏在一起,用腳從當中踩住,開始編花。如圖,右側第一綹,從搭接處右邊正向擰勁,揻彎捋向前方。右側隔兩綹,將第四綹正向擰勁,壓過第一綹,揻彎捋向左方,塞入搭接部分下邊。從左側擺一綹,根部搭接在右側第四綹的下邊。將左側第一綹反向擰勁,揻彎捋向前方。左側隔兩綹,將第四綹(起頭後擺的第一綹)反向擰勁,揻彎壓過第一綹捋向右方,塞入搭接部分下邊。
從右側捋向前方的第一綹的上邊擺第五綹,將右側第二綹正向擰勁捋向前方壓第五綹,置於第一綹的左側,第一綹正向擰勁壓第二綹捋向左邊,塞入搭接部分下邊。左邊擺第五綹,第二綹反向擰勁捋向前方壓第五綹,置於第一綹右側,第一綹反向擰勁壓第二綹捋向右邊,塞入搭接部分下邊。如此,一右一左編至預計的長度。編織結束後也用草把搭接部分捆攬幾根。把編完的墩片翻過來,將兩邊比花紋長出部分,用剪子剪掉,由二人相對從兩端捲起,直至挨到一起。捲起兩部分之間的三角空間,用捆起的一把草填塞,然後用細繩攔腰緊緊綑紮結實。
墩子編完要晾曬,防止發霉。

未來

現在,各類墩子在農家也很少見,似乎與深宅大院、漂亮的“北京平”、冰櫃、彩電、空調不能配伍,坐具多為實木、塑膠、金屬等材料製作,最簡單的也是“馬扎”。皮沙發、春秋椅在農村已屢見不鮮。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墩子即將進入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