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議,指草擬;多指事先的考慮。語出《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擬議
- 外文名:proposal
- 拼音:nǐ yì
- 注音:ㄋㄧˇ ㄧˋ
- 解釋:揣度議論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1. 行動之前的計畫、籌劃。
2. [draft]∶草擬。
擬議規劃。
引證解釋
1. 揣度議論。多指事前的考慮。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夫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朱子語類》卷五九:“只今眼下便是用功處,何待擬議思量與辨論是非,講究道理不同。” 清 黃宗羲《四明山九題考》:“ 陸皮未嘗親至,止憑遺塵之言,鑿空擬議。”
2. 比擬。
《晉書·文苑傳·左思》:“觀中古以來為賦者多矣……至若此賦,擬議數家,傅辭會義,抑多精緻。”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以今準古,擬議非倫。” 元 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 杜少陵詩,自與造化同流,孰可擬議。”
3. 猶建議。
郭沫若《孔雀膽》附錄《昆明景物》:“ 雲南多茶花……聞前有人曾有以茶花為雲南 ‘省花’之擬議。”
4. 打算,計議。
葉聖陶《倪煥之》十五:“他原想住在校里過夏,但是母親要他回家……便把先前的擬議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