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行路難·其十五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出處:《擬行路難》十八首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鮑照
作品原文,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
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
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
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
譯文
你不知道柏梁宮如今廢墟一片,野草橫生;你不知道阿房宮如今已經變成淒冷的荒地,野雞棲息在裡面。那些美艷動人的歌姬舞女還有誰在那裡,只留下一座座墳塋在山坡的角落。就算再怎么長袖善舞、精心謀算又如何,不過是枉費工夫,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錦衣玉食、高貴雍容的人了。所以我要學會及時享樂,順我心意去生活,不要讓自己在黃泉路上還留著遺憾。
作品賞析
“君不見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柏梁台”,漢武帝所建,非常豪華,武帝嘗於其中宴請群臣,賦詩作樂。“阿房宮”,秦始皇宮殿,十分雄偉,其中妃嬪宮女,不知其數。這兩座建築是秦皇、漢武富貴尊榮生活的突出表現,而此時呢,都成了廢墟。“草萊”,雜草。“寒雲澤雉”,冷雲野雞。這景象顯得十分清冷、荒涼,與昔日的繁華適成鮮明的對照。“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歌妓舞女”是指蓄養於秦皇、漢武宮中的女樂,她們的不在,表示秦皇、漢武享樂生活的不能持久。“高墳壘壘”與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個鮮明的對照。“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長袖紛紛”承上,是說歌妓舞女窮妍極態、爭寵取憐,這裡用了個“徒”,表示枉費心機,“非我昔時千金軀”,到頭來形銷魄散,終歸於盡。這又是一個對照。這裡用了一個“我”字,借宮女的口吻說法,很是冷竣。這兩句似還有深一層的諷世意味。長袖競世,是一種情態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當不僅指那些宮人,還用來象徵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競之徒。在作者看來,這種追逐也是全然沒有意義的。“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還不如隨酒逐樂,得快樂時且快樂,不要等到死時空自嘆息。“黃壚”即地下。“含嘆下黃壚”亦不是泛泛而言,當含有沉痛的歷史教訓的意味,自古以來有無數“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的悲劇,遠的如李斯上蔡黃犬之嘆,近的如陸機華亭鶴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就是:人生虛幻,及時行樂。這種思想似乎太消極悲觀了。《擬行路難》中不少作品都表露了這樣的思想情緒。這裡有個問題:鮑照為什麼特別喜好寫這種類似《輓歌》的作品?寫得這般痛切、這般感傷,應當說這是他心中的苦悶、悲愁的發泄,是被壓抑的人生欲望的一種曲折的伸張,如果他真的認為人生無意義,就不必如此慷慨悲歌了。《擬行路難》中其它幾首悲歌,多是以花草、霜雪、日月比況人生無常,這首詩寫的是社會現象,而且是典型的社會現象,看來他並不是簡單地否定人生,而是在這種否定的言詞里深含著憤慨的情緒,對權勢的壟斷者、名利的占有者的極為厭惡和憤恨。這種情緒與他的孤賤出身、坎坷遭遇密切相關。這就是“人生無常”的底蘊,可以說是在消極的形式中含有積極的內容。
作者簡介
鮑照(412——470),字明遠,生活在南北朝時期,東海(今屬江蘇)人,家世貧賤,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臨海王劉子頊鎮守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鮑照為亂兵所殺。
鮑照的作品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藝術形式上,鮑照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內容豐富,感情飽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並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他的樂府詩突破了傳統樂府格律而極富創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奏變化多,辭藻華美流暢,抒情淋漓盡致,並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內容上,多表現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
詩作今存204首,有《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