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獸舞

擬獸舞

在納西族地區流傳的“擬獸舞”相傳系由內地傳來。明末清初之時,孔子第六十六代孫孔熙詢到麗江建孔廟、興孔學之時,將此舞蹈整套帶至麗江,並“順攜專門藝人操之”,今已成為納西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每逢春節期間,在鑼、鑔、鼓的伴奏下,都要跳這類舞蹈。它以動物的形狀製成大型道具,人們拿著或披掛起來舞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擬獸舞
  • 民族:納西族
  • 地點:雲南麗江一帶
耍龍(龍蹉),獅子舞(獅子蹉),麒麟舞(麒麟蹉),

耍龍(龍蹉)

流傳在麗江壩區,除在春節表演外,過去天干地旱時,也作求雨之舞。
龍的全身共十二節,用白布畫上龍紋箍在插有木捧的圓木桶上。
跳時由“夜明珠”引路,舞的花樣由“夜明珠”靈活掌握。在舞時,用蝦、蟹、雲等為前導,加上打擊樂及大管吹奏,並放出煙火,好似巨龍遊動在雲波霧海之中,十分壯觀。
據說,過去舞龍時眾人用水潑之,一是游龍戲水之意,二是檢驗舞者是否有真功夫。

獅子舞(獅子蹉)

這種獅舞分一雌、一雄,在全部獅舞中,以“雙獅爭繡球”、“白鶴戲雙獅”等較為精彩。 其他還有:“獅身直立”、“雙獅嘻戲”、“雙獅滾體”、“獅上高台”、“鶴戲眠獅”、“雙獅動怒”等。

麒麟舞(麒麟蹉)

它分別以幾段舞蹈組成。即“彩雲南觀”它是由女童們雙手拿著用竹編扎,用紙糊染色而成的一對彩雲片,在滇鑼、鑔、鼓等打擊樂的節奏中跳出。以“一堵雲”、“散雲”、“帶雲”……等,形狀舞蹈,最後以“雲開”為結束。“壽星祝福”:彩雲開處,壽星著面具,手柱拐杖出場。用“掃地”、“漱洗”、“拜天地”、“牧小花馬”等舞蹈表演,十分詼諧、可愛。“花馬報曉”:在壽星的吆喝聲中,在打擊樂伴奏聲中,小花馬上場。小花馬由童男扮演,他們身著用竹編、紙糊、畫成馬狀的道具,分前後兩截系在胸部、背部。動作有“花馬歡躍”、“花馬嘻戲”、“花馬戲壽星”……等。充分體現出了兒童天真、活潑的性格。“鹿鶴同春”:它由“壽星馴鹿”、“鹿戲壽星”、“壽星飼鶴”、“鶴戲壽星”、“鹿鶴歡舞”等舞蹈動作組成。畫面調度較大,情節變化多樣。“麒鳳呈樣”:由“麒眠”、“麒童喚麒”、“麒麟望月”、“鳳凰戲麒麟”、“麒鳳呈要”……組成。整個舞蹈顯得五彩繽紛,場面宏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