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擬態革魨
- 拉丁學名:Aluterus scriptus
- 別稱:掃把魚、長尾革單棘魨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真骨下綱
- 目:魨形目
- 科:革魨科
- 屬:革魨屬
- 種:擬態革魨
- 英文名:Scribbled leatherjacket filefish
簡介,種群分布,體態特徵,習性,價值,品種簡介,飼養方法,注意事項,
簡介
編號: | 8784 |
拉丁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拉丁科名: | Aluteridae |
拉丁屬名: | Aluterus |
拉丁種名: | scriptus |
定名人: | (Osbeck) |
年代: | 1765 |
中文名: | 擬態革魨 |
ogenus: | Balistes |
原始文獻: | Iter Chinensis, 1:144. |
生境: | 暖水性魚類, 在熱帶海區的海藻間覓食 |
國內分布: | 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等海域 |
國外分布: | 印度洋非洲東岸到太平洋夏威夷群島, 南至澳大利亞, 北至日本 |
資料來源: |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553-554. |
本魚分布於全球溫帶及熱帶海域。
水深2-80公尺。
種群分布
體態特徵
本魚體型較其他單棘魨瘦長,呈橢圓形,頭高約略等魚體高,成魚體色以暗 灰色 為底,身上散布著許多 黑色 小斑點集許多不規則的藍紋;尾鰭長且末端呈圓弧形,背鰭兩個,第二背鰭棘退化埋於皮下,背鰭鰭條45-47枚、臀鰭鰭條46-49枚。 幼魚體色則以 金 黃色 為底,身上有許多 橘色 塊斑,其上並有許多小黑斑,尾鰭上亦有些小黑斑。 身體粗糙,被小鱗片,體長可達100公分。
習性
本魚棲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上,幼魚長可見在開放海域有漂浮物的地方發現,偶而也看到成魚;多單獨行動。 幼魚有時候會靜止的倒立在海底,屬雜食性。
價值
作為 觀賞魚 ,可食用,剝皮去內臟,用清水清洗後,鹽醃燒烤。 有雪卡魚毒的紀錄。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拉丁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中文目名 | 魨形目 |
拉丁亞目名 | |
中文亞目名 | |
拉丁科名 | Aluteridae |
中文科名 | 革魨科 |
拉丁亞科名 | |
中文亞科名 | |
拉丁屬名 | Aluterus |
中文屬名 | 革魨屬 |
拉丁種名 | scriptus |
中文名 | 擬態革魨 |
拉丁亞種名 | |
命名人 | (Osbeck) |
原始屬名 | |
原始文獻 | Osbeck,1765. . Iter Chinensis, 1:144..; |
同物異名 | Alutera scripta Fraser-Brunner; Aluterus scriptus (Osbeck); Balistes scriptus Osbeck; Monacanthus scriptus Gunther; |
俗名 | 擬態革魨, |
英文名 | Scrawled filefish, |
海拔上限 | |
海拔下限 | |
特有種 | |
國內分布 | 台灣,海南, |
資料來源 | CoL China 2009 |
品種簡介
掃把魚又被稱為擬態革魨,是一種可以生長到1m的大型的觀賞魚。從分布上看,東澳洲海域生活著大量的這種魚,它們偽裝成一片巨海藻的葉子,成群在水中漂流生活。但目前貿易個體卻大多來自我國海南和廣西沿海,雖然數量不多,但十分受到公眾海洋館的追捧,故,身價不低。
飼養方法
一般在觀賞魚貿易中的個體多為15-500px的幼魚,超過1000px的個體,捕撈商會直接賣給海洋館,從沒有在民間市場上出現過。它們是非常好飼養的觀賞魚,只要能提供凍鮮餌料就可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生長。幼年的時候它們身上具有許多黑點和藍色條紋,當成長到750px以上後,這些條紋和很點逐漸變淺,在人工環境中更大的個體身上的花色可能完全消失。當掃把魚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們會將體色調節得很深,而且展開巨大的尾巴,形態很像有高粱節捆綁成的笤帚,因此得名掃把魚。
注意事項
它們游泳速度很慢,在水族箱中經常頭向下靜止不動,但實際上,這種魚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它們非常喜歡啄食其它魚的眼睛。特別是750px以上的個體,它們常悄悄地靠近某條魚,然後突然發起攻擊,將對方的眼球啄出來吃掉。所以在飼養中,不可以和一些游泳速度慢的觀賞魚飼養在一起。如果它們體形夠大,也喜歡自己捕捉小魚,小蝦吃,因此也不能和小型魚混養在一起。多數情況下,人們把它們成群飼養在一個水族箱中,欣賞它們擬態的奇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