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後七子”倡導的文學運動。“前七子”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何為首,活動在弘治、正德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擬古運動
- 朝代:明朝
- 倡導者:“前後七子”
- 性質:文學運
“後七子”指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以李、王為首。活動在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前後七子”不滿於台閣體,也不滿於當時流行的八股文、“理氣詩”,企圖以“復古”振衰救弊,改變當時的文風。他們共同的口號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從模擬入手。“前七子”的“復古”旗幟一樹,很快就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後七子”又繼續沿著“前七子”的路線前進,把這一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但是,他們倡導的“復古”僅僅是從格調、法度等形式方面學古,實質上是以擬古為復古,談不上什麼革新創造,因而“前後七子”這一持續百年的文學運動只能稱之為“擬古運動”。他們的大部分詩文創作就是“擬古”的產物。“後七子”中的李攀龍在擬古方面走得更遠,“其為詩務以聲調性,所擬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明史李攀龍傳》)。“前後七子”的擬古運動,就其反對“台閣體”和八股文、“理氣詩”來說,是有一定的功績的;就其理論的核心和創作的主要傾向來看,對後世的影響是消極的。“前後七子”也有一些反映時事、抒寫性情的作品,能夠擺脫模擬,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