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幽并重騎射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鮑照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幽并重騎射①,少年好馳逐。
氈帶佩雙鞬,象弧插雕服②。
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③。
朝游雁門上,暮還樓煩宿④。
石樑有餘勁⑤,驚雀無全目⑥。
漢虜方未和,邊城屢翻覆⑦。
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⑧。
注釋
①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陝西省北部。幽并之地自古以出勇俠人物聞名。
②鞬(jiàn建):弓袋。雕服:雕繪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裝飾的弓。這二句是寫少年的裝備:氈帶上繫著雙鞬,象弧插在鞬中,雕服里插著箭。
③飛鞚(kòng控):飛馬賓士。鞚,馬勒,這裡代馬。平陸:平原。
④雁門:雁門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樓煩:縣名,漢屬雁門郡,在今山西省原平縣東北。二地在當時是邊疆要塞。
⑤石樑:石堰或石橋。《文選》李善注中引的《闞子》記載:宋景公讓工人製成一個弓,他登上虎圈之台,引弓向東面射去,箭越過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東,餘力很大,一下子竟射進石樑裡面。這句即用此典故,說箭射入石樑猶有餘勁,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
⑥全目:完整的眼睛。《文選》李善注中引《帝王世紀》記載:帝羿有窮氏善射,一次與吳賀出遊,賀使羿射雀的左目,羿拉弓一射誤中右目,感到很羞愧。這句即用此典故,說少年要射飛鳥的眼睛就必然射中,這是形容其射術之精。
⑦翻覆:即反覆。說漢虜時戰時和,反覆無常。
⑧白羽:箭名。虎竹:銅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漢代國家發兵遣使的憑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將攜左符。這二句是說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以便將來分符守郡為國立功。
作品賞析
此詩是作者戎行詩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幽并少年高強武藝、英雄豪邁氣概的誇飾和對其報國立功壯志的歌頌,寄託作者收復北方失地及以身許國、立功邊陲的愛國情懷,是一曲時代的慷慨之歌。
“幽并重騎射,少年好馳逐”,首二句開門見山,總寫幽并少年的豪俠尚武精神。傑出詩人曹植著名的《白馬篇》樂府,歌頌一位武藝高強的民族英雄,其首四句說:“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幽并”,指我國古代的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和山西一帶,二州民俗強悍,自古多豪俠慷慨之士,所以鮑照借托出自幽并的少年英雄,以表現其來歷不凡,並擬曹植詩首四句意。筆墨簡潔精練而引人注目。
中間八句,緊承發端二句,轉入對“好馳逐”的少年的正面而具體的描繪,重在“騎射”二字上進行生髮。先寫他的裝束:“氈帶佩雙鞬,象弧插雕服。”“氈帶”,氈制的腰帶;“鞬”,盛弓的弓袋;“象弧”,用象牙裝飾的弓;“雕服”,雕著花紋的箭袋。二句說此少年的氈制腰袋上繫著兩隻弓袋,雕花的弓袋上插著用象牙裝飾的弓。後句不說弓袋而說箭袋,乃是修辭中的互文。(參見劉履《選詩補註》)《三國志·董卓傳》說:“卓有才武,旅力無比,雙帶雙鞬,左右馳射。”這裡借用之。這是任武少年裝束的主要特徵,表現此少年英雄的颯爽英姿,也暗示了他的勇武強建,人物形象從而得以突出。其後寫他的“騎”:“獸飛春草短,飛鞚越平陸。朝游雁門上,暮還樓煩宿。”“獸肥”句交待時間,是飛馬賓士的大好時光,英雄用武的最佳時機。“飛鞚越平陸”,“鞚”,馬勒,這裡指代馬。此句正面描繪英雄在獸肥草短的暢好春色背景下跑馬如飛,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壯形象。“朝游”二句則更具體誇飾英雄的騎術神速精妙。“雁門”,指雁門山,今山西右玉縣南;“樓煩”,漢縣名,今山西原平縣東北。二地皆為西漢時的邊防要塞,因此詩以“擬古”為題,借漢事以喻時事,故而用此,且下文又有“漢虜方未和”之句。同時,此二地與所寫“幽并”少年又正相合,顯得合情合理。雁門與樓煩相距甚遠,而此少年英雄卻能朝游雁門,暮還樓煩,突出地表現了他騎術的高超和氣勢的不凡。再後又寫他的“射”:“石樑有餘勁,驚雀無全目”“石樑”,石堰或石橋,句用春秋宋景公事,據《闞子》載:“宋景公使工人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遲也。’工人對曰:‘臣不復見君矣,臣之精盡於此弓矣。’獻弓而歸,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東面而射之,矢逾於西霜之山,集於彭城之東,其餘力益勁,猶飲羽於石樑。”說宋景公所射箭的餘力尚能射入石堰,這裡藉以形容少年英雄有景公般的強勁膂力和勁硬銳利的弓箭。“驚雀”句用后羿事,據《帝王世紀》載:“帝羿有窮氏與吳賀北游,賀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殺之乎?’賀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誤中右目,羿抑而愧,終身不忘。”說后羿射雀能使雀沒有完全的雙眼,這裡藉以表明此少年有后羿般的精妙射技。以上雖僅僅寫了騎射兩方面,卻概括了他的全部勇武,表現了一不平凡的英雄形象。正如此,他在下文表示立功邊陲的願望才顯得那樣自然。曹植《白馬篇》:“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即著重從騎射兩個方面去表現幽并遊俠的武藝高強,對此詩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