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假大羽鐵角蕨

假大羽鐵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 Ching),鐵角蕨科、鐵角蕨屬蕨類植物,分布於中國台灣、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以及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擬假大羽鐵角蕨
  • 外文名: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 Ching
  • :植物界
  • :真蕨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薄囊蕨綱
  • :真蕨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假大羽鐵角蕨,植株高可達1米。根狀莖斜升,粗壯,木質,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大,長8-14毫米,寬1毫米,線狀披針形,褐棕色,有虹色光澤,膜質,全緣。葉簇生;葉柄長15-40厘米,粗3-4毫米,青灰色或深青灰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疏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漸變光滑;葉片大,橢圓形,長15-55 (-70) 厘米,寬9-25厘米,漸尖頭,三回羽狀;羽片12-15對,相距8-5厘米,基部的對生,向上互生,斜展,有長柄(基部的長過1厘米),基部一對不縮短,長10-20厘米,寬6-10厘米,長三角形,多少呈鐮刀狀,尾頭,基部近圓形,上側緊靠或略覆蓋葉軸,二回羽狀;小羽片10-12對,互生,上先出,斜展,各對相距1.5-2厘米,略疏離,有短柄(柄長達5毫米),基部一對較長,上側一片緊靠葉軸,直立,下側一片向外斜出,遠離葉軸,長4-8厘米,寬1.7-2.6厘米,卵狀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頭,基部略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羽軸平行,下側楔形,羽狀;末回小羽片4-6對,互生,斜展,彼此疏離,基部上側一片較大,長1-2厘米,寬5-11毫米,舌形、鈍頭並有參差不齊的鋸齒,或為倒三角狀卵形並為掌狀深裂,基部楔形,下延,有短柄;裂片狹舌形,長8-10毫米,寬3-5毫米,圓頭,基部狹楔形,頂端有鈍齒;其餘的末回小羽片較小,不分裂或僅為淺裂。葉脈兩面均明顯,隆起呈溝脊狀,小脈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為扇狀二叉分枝,極斜向上,彼此密接,達於葉邊。葉近革質,乾後草綠色;葉軸及羽軸青灰色,上面有淺縱溝,小羽軸與葉片同色。孢子囊群狹線形,長3-6毫米,棕色,極斜向上,每末回小羽片或裂片有1-2 (-4) 枚,排列不整齊;囊群蓋狹線形,淡棕色,膜質,全緣,開向主脈或小羽軸,宿存。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1100米林下溪邊岩石上。

分布範圍

假大羽鐵角蕨產自台灣(烏來、台東)、福建省(南靖、龍巖、永安、長樂、寧德)、廣東省(羅浮山、鼎湖山、英德、翁源、始興、信宜、樂昌)、海南省(陵水、萬寧、崖縣、瓊中、昌江、保亭、東方、白沙)、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明山、羅城、南寧、上思、防城)、雲南東南部(河口、屏邊)。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廣東(樂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