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石口長城

擦石口長城

擦石口長城在北京懷柔境內,長城全長65公里,慕田峪長城等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擦石口長城
  • 地點:北京懷柔
在北京懷柔境內,長城全長65公里,慕田峪長城等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向西有一座海拔958米的高大山峰,因箭扣、擦石口、西大牆三路長城在峰頂交匯被稱為“北京結”。這裡,存在著錯長城等諸多未解之謎
長城簡史
公元前七到三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築起長城以自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調動軍民上百萬人,命大將蒙恬督築長城,西起洮河沿黃河向東,再按原秦、趙、燕長城走向一直到遼東,綿亘萬餘里,成為我國最早的萬里長城。
西漢除修繕秦長城外,西面更增築河西、玉門關、居延澤等長城。北出雁門,五原陰山,東循燕秦長城,從遼東到最西的玉門關,長達兩萬餘里。
東漢初北防鮮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漢長城以內,大興障塞堠塢,總長也達萬里以上。兩漢時期一北一南所築長城,是歷代規模最大的。
明朝建立後,為防範元朝復辟及達旦、瓦剌、女真、吐蕃等族騷擾,在北方不斷修築長城。明長城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到甘肅的嘉峪關,全長一萬五千餘里,其中山海關到北京周圍的長城最為壯觀。
“北京結”向西,長城順山勢急轉直下,進入擦石口長城段。
擦石口長城,自明代萬曆年間建成以來,就是著名的險關要塞。在明代,這段長城隸屬昌平鎮管轄,除抵禦外侵,還同時起到拱衛帝陵的作用,因此修得特別高大堅固。
400餘年來,這條自東向西綿延的長城線路上,留下了諸多爭議:“錯長城”是錯的嗎?最大的敵樓竟為放置記功碑?這裡是秦長城遺址嗎?
耷拉邊長城僅千米長——
地形勘察有誤還是有意為之?
走在擦石口長城上,遠遠的就可以望見一段“半截子長城”,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因為走向自高而低,就像耷拉在山脊之上,因此當地人俗稱“耷拉邊”。
讓人感到費解的是,這段長城向東南方向僅延伸了1000米的距離,就戛然而止了。從地勢上看,耷拉邊兀自向長城防線之內延伸,也就是關內,似乎與抵禦外侵的功能並不存在任何的關聯。人們不禁疑問:長城已經沿外圍構築了一條完整的防線,還有必要甩出這么一段多餘的部分嗎?因此,這段長城又被冠以“錯長城”、“修錯邊”的稱謂。
耷拉邊長城還有“玉石樓”、“文字磚”兩個鮮明的特點。
1000米長的耷拉邊長城上的敵樓,從建築結構和設施上看,均是功能完善、地位重要的敵樓。其中有兩座規模大小基本相同,但用材與絕大部分長城敵樓不同:樓基、拱門、箭窗、台階都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因此當地人把第一座地勢更高的敵樓形象地稱之為“玉石樓”。
在建築形式上,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石樓和二號樓非常精巧:拱門最上方的3塊石條雕刻著雲紋,其餘的二橫二豎4塊石條雕刻著水紋。敵樓的上下層之間,均各自設定了二扇圓形通風窗,與眾不同的是,通風窗造型為鏤空雕飾,這在其他長城的敵樓上絕無僅有。不僅如此,玉石樓的城牆還分設上下兩部分。下面與券門相通的為供騾馬運輸的甬道;上面與敵樓相通的為供兵將行走的步道。
耷拉邊長城上的另一奇觀,就是分布在箭孔、城牆上的文字磚。進入耷拉邊的前三百米範圍內,兩邊城牆上隨處遍布著文字磚。經過四百餘年的風雨洗禮,大部分戳印著“左部”、“中部驗訖”等名號,清晰可辨。
這些,都說明耷拉邊長城是施工嚴謹的一段長城。
那么,耷拉邊長城真是修錯了的長城嗎?
爭論歷來有之。當地人傳說,萬曆年間修建這段長城的時候,因為地形勘察有誤,沒修多遠發現方向不對就停止了。山下沙峪村的村民相傳,這段長城當年本來打算修往“北京結”所在的小火焰山上,但是修到這裡,因為山高地險,發現無法再往上修,因此不得不改變線路。
也有學者分析,耷拉邊看上去十分完整,明顯不像修錯的長城,一旦外長城失守,這裡作為內長城關鍵部分,將起到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作用。
但是,這些觀點都因為無從考證,誰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因此,耷拉邊也就成為一個長城不解之謎。
最大建築竟用來陳列記功碑——
功勞簿上為何沒有戚繼光?
從耷拉邊往西不遠,過“三岔邊”,當地人又稱“鑽過”,即進入旺泉峪長城段。
此段長城的一座敵樓里,有一塊御史碑,保存完好,碑刻為楷書陰文。碑文記載了修建此樓和附近長城設施的主要官員和經辦人員名錄。從碑文落款“萬曆八年孟冬吉旦立”可知,萬曆八年即公元1580年,孟冬指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十月,吉旦即農曆每月初一。由此推算,此碑立於1580年11月7日,迄今已有431年歷史。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認定,此碑系整飭薊州邊備,巡撫順天府所立的記功碑。
御史碑原來安放在旺泉峪長城段海拔最高、建築規模最大的“御史樓”里,現被挪到200米外的一座敵樓中。附近村民介紹,前幾年興建景區,旅遊區老闆曾想把石碑弄走,後經村民舉報,在文物部門的干預下,石碑運到此座敵樓中就此作罷,一直擺放至今。
御史碑原來所在的位置“御史樓”海拔752米,為本段長城最高,建築規模也最大。原樓二層,上層有一棟坐北朝南的瓦房和一個小院,現已垮塌,遺留的院牆和房牆基本完整。
一座最高大的建築竟用來陳列記功碑,人們不禁要問:這本功勞簿該有多長?
實際上,記功碑上僅有286字,涉及人員共23人,其中官員15人。官職最大的叫梁夢龍,身兼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職務。薊遼總督下轄3個巡撫:順天巡撫、保定巡撫、遼東巡撫。
應當說,梁夢龍之前的三位薊遼總督譚綸、劉應節、楊兆,面對北部軍事威脅均主張守的戰略,“而守之所最先者,一為修台,一為修牆”。在多年的持續努力下,到萬曆九年梁夢龍回到朝廷任職兵部尚書時,共修成薊鎮邊牆5363丈(約合18千米左右),敵台101座,鏟削偏坡587丈(約合2千米左右)。梁夢龍評價說,“二千裡間處處設險,工力之鉅,殆漢、唐以來未有者”。梁夢龍因修築長城有功被加封太子少保,蔭子至錦衣衛百戶世襲。崇禎末年,梁夢龍又被追謚“貞敏”。
在當地村民的歷史記憶中,不斷出現名將戚繼光的各種長城故事。實際上,在此前一兩年竣工的密雲司馬台長城的碑文上,都出現了戚繼光的名字。那么,這塊碑文為何沒有戚繼光?羅哲文先生的認定結論是,通過御史碑碑文可以看出,當時的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的官員名叫張夢鯉,是戚繼光的兒女親家。
有專家認為,在遼寧、河北發現的多處記功碑上,出現了譚綸、劉應節、王象乾等多位官員的名字,戚繼光也多次出現在其中。但戚繼光是否參與“北京結”建設,目前沒有定論。
武進士題字摩崖石刻——
擦石口長城是“秦皇舊址”嗎?
“擦石口堡”、“擦石口關”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
關口現已塌廢,此地名現在叫“沙峪北溝”,是一片開闊的溝谷地帶。
沙峪北溝存在大量明代摩崖石刻,這在長城殊為少見。這些摩崖石刻多為官員、文人墨客有感於雄關險峻,古道幽深而作,記錄了他們當時尋游長城古道的真情實感,浪漫情懷。
據《懷柔縣誌》記載,此處原有“秦皇舊址”、“天限華夷”等9處明代摩崖石刻。2007年,沙峪北溝又發現了“一瀉千里”和“仰視見天”兩處明代摩崖石刻,從而改寫了縣誌有關石刻數量的記載。
懷柔史學專家王寶峻先生,在《懷柔文史鉤沉》一書中曾對其中絕大部分摩崖石刻作了釋義,這些摩崖石刻的文字包括“警心慎轡”(橫刻,右首有豎刻的“辛丑”二小字)、“觀瀾”(豎刻,二大字,左側刻有“懷野”落款)、“名關”(豎刻,左側刻有“少山”落款)、“極關遜險”(豎刻,左側刻有落款痕跡,但因模糊不清已無法辨認)等。
總的看來,11處摩崖石刻多為形容地勢險要和風光。當地村黨支部書記孫自武介紹,“一瀉千里”(豎刻,左下方刻有“明宇”落款)與“觀瀾”遙相呼應。從周圍環境上看,石刻下方的溝谷高低落差有30多米,曾是水流湍急之處,雨季時,洪水自上而下,似脫韁的野馬,“一瀉千里”即是對這種景象的寫照。
有意思的是,11處摩崖石刻中,有三處為同一人所寫,“蒼岩翠柏”(橫刻,其右首豎刻“萬曆壬寅春”等小字,其左下刻有“李逢時書”落款),這顯然是作者尋訪長城古道時,看到對面陡峭石崖上的翠柏而發出的一句感嘆之言;“秦皇舊址”共二處(橫刻、豎刻各一,橫刻落款有“李逢時書”四小字)。
李逢時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認定這裡是秦長城遺址呢?
史料記載,李逢時和譚綸、戚繼光是同一時期的人,是隆慶四年武舉人,嘉靖中後期曾任嘉定參將,奉命開赴浙江抗倭前線。嘉靖三十三年在嘉定縣新涇橋一戰便斬倭寇80餘人。抗倭明將戚繼光北上時,李逢時出任昌平鎮左車營參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