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占效應

擠占效應亦稱擠出效應。在實行巨觀財政政策時,增加一定數量的政府開支,會減少相應數量的私人投資,從而使總需求水平保持不變。擠占效應是貨幣主義者提出的,他們以此來否定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擠占效應
  • 別名:擠出效應
貨幣主義者指出,財政政策的擠占效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直接替代效應。如果財政的新增支出以發行公債來彌補,由於公債與私債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公債的增加等於減少了同等數量的私債。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可能不變,這是一種完全擠占。(2)間接替代效應。公債的增加,提高了市場利率,從而或多或少抑制了私人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擠占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完全的。(3)心理預期效應。政府支出的增加造成市場上捉摸不定和混亂的狀態的出現,影響私人投資的增加。同時,不安的心理狀態又會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增加對貨幣的需求,從而提高利率,進一步打擊投資活動。因此,貨幣主義者認為,純粹的財政政策(即貨幣供給量不變),只會改變社會總支出在私人和政府之間的分配比例,而不會擴大社會總需求。既然如此,擴大政府支出以提高社會總需求的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就是無效的,而應該更加重視貨幣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