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臉綜合症,見於生活中那些不愛照相的人,與自拍成癮相反,他們幾乎不發自拍,即使與他人合影,也要半遮臉面。據心理學家分析,這與對自我的認識有關,患有擋臉綜合症的人,往往自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漂亮,或者對自己的心理預期過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擋臉綜合症
- 所屬領域:心理學
簡介,原因,曝光效應,凍臉效應,自我意識,心理預期過高,
簡介
擋臉綜合症小時候,爸媽用一台老式的膠捲相機給我們拍下照片,等到沖洗出來才可以看見自己的影像。後來我們用數位相機,拍得不滿意立即刪除重拍。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我們隨手拿起手機就能拍下當時的情景,並且立即分享到社交網站。相對於一些小夥伴鋪天蓋地各種不同角度的自拍,還是有一部分小夥伴不那么愛照相,他們被認為患了“擋臉綜合症”。
原因
曝光效應
不喜歡照相的同學,會覺得自己不上相,拍出來的照片比真人要醜,根本就不像自己呢。這時,人們通常是用照片和鏡子裡的自己作比較。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鏡子裡的自己比照片上的自己要好看,而這很可能是由大腦的錯覺造成。
有個好玩的實驗。在大學新學期開始時,研究者讓一些女生在課堂上分別出現15次,10次或5次。這些女生從來不和教室里的其他人交談,只是坐在那裡上課。然後,在學期末讓課堂里真正的學生看這些女生的照片,並詢問他們的喜好。結果,出現次數越多的女生,對學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從未看到過的女生更讓他們喜歡。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家扎榮茨(RobertZajonc)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後提出的曝光效應:人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前提是這事物不讓人們厭惡)。那么,既然一般人照鏡子的次數比照相要多,自然會覺得鏡中人比照片更好看。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熱衷於自拍或照相,也許就是因為她們照相的時間比照鏡子的時間還長吧。
凍臉效應
擋臉綜合症其實不只我們覺得自己本人比照片好看,別人也會覺得真人比照片要漂亮。美國加州大學的羅伯特·博斯特(RobertPost)讓人們對比評價視頻和照片中的20個人的好看程度。結果發現同一張臉在視頻中的得分要比照片中要高。這種靜態臉相對動態臉沒那么有吸引力的現象稱為凍臉效應。
因為人們會把視頻里同一張臉的不同位置、不同側面進行動態平均化,而“平均臉更有吸引力”。另外,動態臉更好地激活了我們的“面部識別神經機制”。畢竟,相機是不久之前才發明出來的,我們大腦的臉部識別系統本來就是長期演化來加工動態臉,而不是靜態臉。這樣可以輔證鏡中人更好看,因為照鏡子時很少一動不動,都會扭頭擺Pose吧。就算只是一個角度,我們也會覺得動態圖也比靜態圖更美
自我意識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來自長期以來慢慢形成的“自我意識”,這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看著鏡中人,無意中會不斷修飾、完善鏡中的形象,儘量使之符合“自我意識”。而照相的時候則不然,相片單調粗暴地記錄了人們某個瞬間的表情,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少去了一個腦補的過程。
不喜歡照相,是還未完全接受全部的自己,對自己缺少接納和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的人明明長得挺好看,卻也不喜歡照相,而有人長得一般卻很喜歡自拍。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卑。
心理預期過高
另一方面,很多人不願意照相,是對自己的心理預期過高。實際上,他們內心是很渴望照相的,但又特別在意結果,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身影完美無瑕,一方面又怕照片的形象不完美。這也折射出了他們的心理,即在人際交往中,把自己出席的場合以及交往的人都看得太重,於是變得特別敏感,就怕一不小心毀了形象。
此外,與西方人開放的態度,勇於表達自我的文化相比較,中國人更含蓄,更不願意成為焦點,覺得保持低調最好。這和傳統的中庸文化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