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鞠

擊鞠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唐代較為盛行。遊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擊鞠
  • 外文名:Strike bow
起源之爭,擊鞠簡介,擊鞠皇帝,《馬球圖》,文人擊鞠,

起源之爭

關於擊鞠的起源,有學者認為擊鞠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傳至吐蕃(今西藏地區),爾後才於中原地區流行的,故有波羅球(Polo)之稱;另有學者認為擊鞠是古代中國人自創的:在中國古文獻曹植所著《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由此可以推斷擊鞠於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

擊鞠簡介

這種戶外運動歷史上稱作“擊鞠”,就是打馬球。球有拳頭那么大,球體中空。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並且非常柔韌的特殊木材,球做好以後,外面還要塗上鮮亮的顏色並且要請專門的工匠在球的表面進行精緻的雕刻,因此製成的馬球不僅是競技運動的工具,還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另一件必不可少的比賽工具是球杖,因為打馬球競技的比賽者是騎在馬背上擊球,所以球杖要特別長,球杖的頂端如偃月一般彎曲回來,可以將急速滾動的馬球擋住。當然,進行擊鞠運動,最昂貴的花費還是馬匹。這樣的高成本也就注定了它的貴族屬性,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玩不起的。
當時的球場設定是非常講究的。長安宮城、諸王及達官顯宦的私宅以及各州的官衙,都設定了專用於打馬球的球場。上引閻寬的《溫湯御球賦》中就描寫道:“廣場惟新,掃除克淨,平望若砥,下看猶鏡。微露滴而必聞,纖塵飛而不映。”楊巨源《觀打球有作》中也有“親掃球場如砥平”“杖底纖塵不敢生”(《全唐詩》卷三三三)的類似描寫,說明球場貴在平滑堅實,以利馳騁和擊球。值得提及的是,9世紀初,駙馬武崇訓、楊慎交竟然“灑油以築球場”(《資治通鑑》卷二茵九,中宗景龍二年)。在韓愈描寫打馬球的詩中,對球場也有比較具體的介紹:“汴泗交流郡城角,築場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繚逶迤,擊鼓騰騰樹赤旗。”(《汴泗交流贈張僕射》,《韓昌黎全集》卷三“古詩”)說明打馬球球場的三面置有短垣,四周樹以紅旗。
唐五代盛行打馬球,但打馬球的規則缺乏具體記載。元人胡三省在解釋《資治通鑑》記載唐末神策軍打馬球時,曾敘述了當時軍中打馬球的規則,可以作為了解這一時期打馬球活動的參考:“凡擊球,立毬門於毬場,設賞格。天子按轡進球場,諸將迎拜。天子入講武榭,升御座,諸將羅拜於下,各立馬於球場之兩偏以俟命。神策軍吏讀賞格訖,都教練使放球於場中,以先得球而擊過球門者為勝。先勝者得第一籌,其餘諸將再入場擊球,其勝者得第二籌焉。”唐代詩人蔡孚在《打球篇》中說:“奔星亂下花場裡,初月飛來畫杖頭。”(《全唐詩》卷七五)時人閻寬作《溫湯御球賦》,也有“珠球忽擲,月杖爭擊”的描寫(《文苑英華》卷五九)。他們的描述與上面的記載可以互相補充,使我們能大體明了當時打馬球的球、杖形制以及規則。

擊鞠皇帝

盛世大唐,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經濟上的穩定與安逸,帶動國家在體育文化方面蓬勃發展。唐代中葉,更是出現了數位熱愛戶外運動的最高統治者。唐僖宗曾跟人誇口,說如果朝廷設定馬球進士科,他能拿狀元。
不過要真在唐朝皇帝里選馬球狀元,恐怕還是李隆基最夠資格。這位“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玄宗皇帝,年輕時可是舉世矚目的擊鞠高手。睿宗景雲年間(710—712),吐蕃遣使迎娶金城公主,玄宗當時為臨淄王,他與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4 人,與使團中的10 位吐蕃善擊球者相對,臨淄王“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戰勝了吐蕃人。當了皇帝以後,玄宗也經常觀看打馬球遣興(《封氏聞見記》卷六“打球”)。唐宣宗更是打馬球的高手,他能策馬持杖,在空中運球,“連擊至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甚至神策軍中打馬球的老手,也嘆服他過人的技術。
事實上,打馬球是相當危險的。唐穆宗李恆也是馬球迷,在他繼位的第三年,曾經因為打馬球而“暴得疾”,以至於連請了三天病假沒有上朝,不知道是突發心腦血管疾病還是在比賽中被人悶了一球杖。而穆宗的兒子唐敬宗李湛繼位時是個十五六的孩子。他打起馬球來排場更大,場上他騎馬打球,場下還要有樂隊伴奏,烘托氣氛。這位暴虐的皇帝經常半夜打球,時有“碎首折臂”的事情發生。有一次他從郊外打獵回來,半夜心血來潮,要打球作樂。這時人困馬乏極易發生危險,李湛不聽勸告執意一意孤行,非要人傷馬殘不可,幾個打球供奉一合計,打也死不打也是死,於是乾脆把唐敬宗給殺了。老子打球不過請幾天病假,兒子連命都丟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唐代,天子喜愛的運動自然是天下第一運動。

《馬球圖》

1971 年7 月至1972 年9 月,陝西省博物館和乾縣文教局對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進行發掘時,在墓道西壁發現了一幅反映唐代打馬球的《馬球圖》。
壁畫長約4 米,高約2 米,除部分殘缺外,尚保存著結紮尾巴的駿馬20 多匹,體態豐滿,均備坐鞍。馬上打球者,著各色窄袖袍,腳穿黑色長靴,頭戴幞巾,左手執馬韁,右手執偃月形球杖。畫面左下端,有一擊球手,在乘騎飛奔中作返身反擊球狀。緊跟其後的是3 名騎手。畫面右邊還有10 多匹坐騎,均以各種姿勢向前飛奔爭球。畫面中還有1匹坐騎,棗紅色,四蹄騰空,直向爭球處賓士,該騎手著淡綠色袍,紅色翻領,未持球杖,當為裁判員無疑。《馬球圖》形象地反映了唐中宗統治時期馬球運動發展的盛況。

文人擊鞠

最能體現唐代打馬球盛行的事例,是文人打馬球的風俗。9 世紀後半葉,士子及第後,時興在月燈閣為打球之會。在乾符四年(877)的打球會上,進士已經排列就緒,但是有幾名神策軍的打球軍將,旁若無人地占住球場相互較量。新科進士劉覃對同年說,自己能夠挫軍將的驕氣,使他們離開球場。眾人一致贊同。劉覃“因跨馬執杖,躍而揖之曰:‘新進士劉覃擬陪奉,可乎?’諸輩皆喜。覃馳驟擊拂,風驅電逝,彼皆諤際。俄策得球子,向空磔之,莫知所在。數輩慚沮,僶俛而去。時閣下數千人因之大呼笑,久而方止”(《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文弱書生的球技迥出於打球軍將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