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業

擇業是當前很多人面臨的一項難題,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找工作又要專業對口,又要薪水高,又要待遇好。可是從業單位也要挑學歷好,成績優秀的畢業生,所以擇業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大家能夠找到自己心儀的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擇業
  • 外文名:Job hunting
定義,擇業原則,大學生擇業觀,特點,作用,指導作用,導向作用,過濾作用,動力作用,規範作用,促進作用,樹立擇業觀,

定義

所謂擇業,就是擇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能力,從社會上各種職業中選擇其中的一種作為自己從事的職業過程。任何已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要進入社會職業領域選擇特定的職業。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擇業者不僅要考慮到個人的需要、興趣、能力等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

擇業原則

發揮個體優勢的原則
應該承認,每個人在素質上是有差別的,正可謂“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因此,大學畢業生選擇職業時,要真正做到揚長避短,充分認識和發揮自己的素質優勢,以自己的特長或某一優勢來考慮職業選擇,為今後順利、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奠定基礎。這也充分體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體現了自己對人生、對事業負責的態度以及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
有利於成才的原則
成才是每個大學生內在的渴望。但面對各種擇業因素,如何把握成才的原則呢?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從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角度進行合理擇業,不能因急功近利而捨棄有利於成才的原則。其次,考慮擇業因素時要分清主次。如從用人單位的情況來看:有的單位可能性質較,又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也容易出成果,但也許其所在地域偏僻,生活條件不好;有的單位可能生活使得,待遇也高,但工作勞動強度大,有風險;有的單位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區,文體條件較好但專業不對口,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有的單位雖然生活條件艱苦,基礎條件差,但其發展前景廣闊,而且有利於畢業生的成長和成才。凡此種種,該怎樣取捨、如何選擇呢?事實上,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很少有單位是十全十美的,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畢業生,應從是否有利於自己才智的發揮、是否有符合社會的需要出發,分清主次,作出抉擇,切不可因一味求全、急功近利、好高騖遠而錯失良機。
爭取及時就業的原則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處於求職期的大學畢業生,必須把握力爭及時就業的原則。一是要調整好擇業心態,合理確立就業期望值,注意克服脫離現實、攀比、盲目選擇等心理情緒的干擾,避免由於自身擇業觀念而導致“有崗上不了、有職任不了、有業就不了”的人為行業情況。二是要正確認識就業的動態性,改變“一步到位”、“從一而終”的擇業觀,避免盲目地東挑西選,或過於精挑細選而錯失及時就業的機會。三是要採取勇於競爭、不怕挫折的態度,積極主動地探尋就業機會,避免在消極等待中延誤擇業時間。
面向未來的原則
大學生在初次選擇職業時,要立足現實、瞄準長遠,用發展的眼光找準自己的用武之地,牢牢把握職業選擇的主動權。無論你選擇乾什麼,只要你選擇的是正確的人生方向,都有機會走向成功。應該看到,同樣是做基礎性的工作,但由於大學生自身素質高,能夠迅速掌握行業規律,發現商機,提高技術、管理、服務水平,在工作的效果上與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樣的。例如,大學生擦皮鞋擦出了連鎖店,養豬養出了幾百萬的效益,養雞養出了億元戶,志願者當上了村委會主任……現實中,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從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腳踏實地奮鬥,正在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奠基。

大學生擇業觀

在校大學生的擇業觀正處於形成和完善階段,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到理性擇業觀的內涵和培養途徑,把握自身擇業觀的形成規律,從而形成理性的擇業目標,科學地認識社會各種職業;在建立合理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社會競爭,在任何職業領域裡愛崗敬業,勤奮刻苦,踏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大學生擇業觀的含義及特徵
擇業與擇業觀
所謂擇業,就是擇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能力,從社會上各種職業中選擇其中的一種作為自己從事的職業過程。任何已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要進入社會職業領域選擇特定的職業。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擇業者不僅要考慮到個人的需要、興趣、能力等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
擇業觀是擇業主體對選擇某種社會職業的認識、評價、態度、方法和心理傾向等,它既是擇業者職業理想的直接體現,也是擇業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直接表達。擇業觀屬於擇業過程的心理層面,社會的需要程度,職位的地位、經濟收入、地理環境、單位性質、工作條件等都是擇業者選擇職業時要考慮的因素。恩格斯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考或憑激情進行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①這就是說,人們的社會行為都是受思想觀念直接支配、引導的。擇業者的擇業行為主要是受擇業觀支配的。面臨職業選擇的人都有其特定的擇業觀。正如世界上沒有葉片形狀、色彩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社會中也不存在擇業觀完全相同的人。總之,擇業觀是人們在擇業過程中最根本的觀點;擇業觀受世界觀的制約,是人們的內心世界在擇業過程中的折射與反映;擇業觀受人生價值觀的支配;擇業觀具有時代性、主體性、選擇性、區域性與層次性等特徵。
大學生擇業觀的含義
大學生在完成學業以後,必須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進入社會,選擇今後所從事的職業,以獲取穩定的收入,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大學生的擇業。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選擇某種社會職業的認識、評價、態度、方法和心理傾向等就是大學生的擇業觀
關於大學生的擇業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大學生擇業觀是畢業生對於擇業目的和意義比較穩定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的體現,它與畢業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為密切,是畢業生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①以及“大學生擇業觀是大學生關於擇業理想、擇業動機、擇業標準、擇業意義的比較穩定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的體現,是大學生在思想上對社會職業崗位的初步定位。”②大學生擇業觀是在校大學生,在讀書學習和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如何選擇職業這一實踐活動的較穩定的認識、態度和基本的指導思想。
對大學生擇業觀這一概念的表述,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大學生擇業觀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其對象是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不包括成人、自考等社會大學生,也不包括碩士學位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學生,不僅指畢業班的學生,還包括所有非畢業班的大學生。第二,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是大學生在讀書學習、社會實踐、接受教育等活動中逐漸形成並逐漸成熟起來的。第三,大學生擇業觀的內涵包括擇業理想、擇業動機、擇業標準、擇業意義等穩定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第四,大學生擇業觀要對大學生擇業起到“指導思想”的作用。

特點

大學生的擇業觀實際上是大學生群體的地位、特點在其擇業過程中表現出的思想意識上的折射。大學生擇業觀的特點,就是作為擇業主體的大學生群體與其他擇業群體之間的顯著差別。
時代性。
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和發展,與時代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社會有著不同的階段目標,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就有不同的擇業目標,可以說大學生擇業觀的變化是時代變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學生開始有了自己選擇職業的意識,但畢業時必須服從國家分配。他們在就業時最看重的是“社會地位”,追求的理想職業是“科學家”和“工程師”。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擇業標準,第一位是社會地位,第二位是社會意義,第三位是發揮個人才能和報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個人特長”成為他們擇業的首要標準。20世紀90年代前期,大學生就業時追求“第一職業求穩定,第二職業求發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曾流行的“待遇決定職位選擇”的模式已基本過時,“能否發揮專長”又成為大學生擇業首要標準,許多大學生認為要在個人和社會兩個價值之間找尋最佳結合點。由此可見,大學生擇業觀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主體性。
從橫向比較來看,大學生擇業群體有自己鮮明的特徵。有學者研究認為:大學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兩缺乏、一中心”的特點,即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求高峰、特殊行為高峰、成就高峰;最積極、最富有生氣、最肯學習、最少保留思想;敢說、敢想、敢幹;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常常以崇尚自我為中心。大學生擇業群體的這些主導特徵,構成了大學生擇業群體像,並制約著他們的擇業觀。主要體現在職業選擇過程中,他們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中心、注重個人奮鬥、強調自我價值的體現;在職業活動中只願當主角,不願當配角,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等等。①
差異性。
大學生擇業觀因大學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學歷層次不同、所學專業不同、男女性別不同、需求重點不同而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從地域分布來看,大學生就業去向有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地、本地與外地等差異;從學科專業來看,大學生學習有文、理、工、農、醫、經、管、藝等眾多領域的差異。這些差異性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升學與職業的選擇上,二是選擇職業的出發點上。比如,大學生在設計自己的成才之路時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專攻學業,或考“托福”以向外謀求發展空間,或從政以爭取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或經商以充實經濟基礎,或積極回響國家號召,為國為民奉獻熱血青春等。

作用

隨著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過程,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逐步確立和深入,擇業觀也日漸穩定、豐滿。此時,他們不單純希望從事某一職業,更重要的在於明確了選擇某一職業的價值和社會意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擇業動機,並從這種動機出發選擇職業。同時在自我與職業目標之間架起了橋樑,找到了職業選擇的基本途徑,這標誌著大學生擇業觀的全面性與深刻性。擇業觀的日漸成熟,對大學生的擇業活動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指導作用

大學生的擇業行為總要指向一定的職業目標。考察大學生的擇業過程可以看到,不同的大學生個體,其職業選擇目標是不相同的。擇業目標的確定,受制於眾多的主客觀原因,而擇業觀的指導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從其功能看,它除了具有喚起行為,維持這種行為達到目標的作用外,還有引導主體向著某一方向行動的作用。擇業觀中的擇業動機和職業定向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職業目標選擇。只有在正確的擇業觀指導下,大學生才能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理想、特長,確立既有利於社會、又有利於個人的擇業目標。

導向作用

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臨時代的嚴峻挑戰和壓力,大學生建立合理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不論是對求職擇業,還是對在校學習乃至將來的成才、發展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合理,才能更好地發揮個人的作用。因此,大學生應該在入學時就逐步確定今後的擇業和就業方向,自覺地把大學學習同今後的擇業就業緊密聯繫起來,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和提高創業與實踐能力,以適應將來所從事職業崗位的需要。

過濾作用

擇業觀使大學生個體的擇業行為帶有一定的選擇性和指向性,這種選擇性和指向性體現在人們對不同職業的認知與對不同職業種類的篩選活動中。它既是判斷職業的性質、確定個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責任、態度及行為方向的“定向器”,又是選擇職業行為方式並進行制動的“調節器”,當人們知覺到某一職業信息的發生,然後才能在有關職業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判斷和選擇。而這個注意和知覺的過程,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擇業觀的影響。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知覺有賴於兩種不同形式的信息來源,即來自環境的信息和來自知覺者自身的信息,即為了確定一刺激所包含的意義,人們需要把環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起來。而擇業觀是大學生知識經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擇業觀的存在,使大學生只選擇那些看起來對自己有價值的職業信息。

動力作用

擇業並不是悠然自得的休閒活動,要達到理想的選擇目標,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甚至要經歷種種曲折。在當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情況下,大學生要以自己的努力大膽地去“推銷自己”:要寫求職信,到處發函聯繫;參加人才招聘會,向招聘人員推銷自己,懇求用人單位能夠錄用自己;進入眾多的企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部門聯繫工作。這其中的艱辛是自不待言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克服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為謀得一份自己舒心的工作而努力奔走,就在於他們有明確的擇業觀,是擇業觀提供給他們源源不斷的行為動力。心理學認為,動機就是推動人去從事某種活動的力量,是個體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刺激,它能喚起、激勵、維持和推動個體活動達到特定的目的。擇業觀中的擇業動機越強,就越能使擇業者以飽滿的熱情去追求理想的職業目標,相反,擇業觀中的擇業動機微弱,它對擇業行為產生的內驅力的能量就小,並且一遇到障礙後,擇業動機強度會更低,若行為連續受挫,就可能取消特定的擇業行為嘗試。

規範作用

大學生誰都希望找到一個理想的職業和工作單位,面對著倏然而逝的求職機遇,面對著紛至沓來的競爭對手,面對著複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大學生正確的擇業觀將對其擇業行為、求職道德起著規範和約束作用。當代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的道德規範問題,一是來自大學生自身,二是來自用人單位的虛假信息和誤導。大學生擇業觀對擇業道德的規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約束著大學生的擇業行為,保障擇業工作的有序進行。二是調節擇業活動中的各種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的穩定。擇業觀在潛移默化中規範著擇業道德。

促進作用

對於每個大學生而言,職業一經選定,就等於向社會邁進了關鍵性的第一步,而作為一個剛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往往很難一下子適應社會,還有一個對環境、工作性質從不適應到基本適應的漸進過程,即“職業適應”過程。擇業觀會直接影響到將來職業適應、職業成就以及職業的穩定和變遷。工作單位的現實和大學生思想有差距,只要擇業觀正確,就可以堅定大學生調整不適應的心態。正確的擇業觀能促使大學生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儘快轉換角色,並激勵他們在任何職業領域愛崗敬業、勤奮刻苦、踏實工作。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大學生正確擇業觀在實際工作中直接的反映,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它要求大學畢業生上崗後,與單位同甘共苦、榮辱與共。

樹立擇業觀

人生面臨許多重要選擇,擇業便是其中之一。職業生涯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時間最長,職業對人意義重大。職業與事業緊密相連,職業是生存的保證,而事業則意味著生存的意義。離開職業談事業,只能是想入非非。人的價值是靠勞動體現的,因而工作與職業便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途徑。
職業期望伴隨著人生的職業生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職業理想人人都有,期望高低因人而異。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距離,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期望是明智之舉,最好不要去做讓現實適應自己的徒勞之事。
選擇職業不是一相情願的事情,制約它的因素很多。你想去的地方人家不要,要你的地方你又不一定願意去。“雙向選擇”像一把雙刃劍,在給你自由選擇的同時,也把這個權利賦予了對方。
了解形勢、了解政策、了解用人單位、了解自己,這是每一個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都應做的準備。任何職業都有利有弊,“熱門職業”不見得適合你,盲從和趨眾除了增加競爭的激烈程度外,還有可能使你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長和興趣並喪失了其他好機會。何況,自主擇業並不意味著自由擇業,就業政策和戶籍制度等將對你的擇業行為進行必要的限制和規範。樂觀者常認為別人的“葡萄”沒有自己的甜,這種心態在擇業時會使你認定自己選擇的職業是最好的。相反,“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擇業者卻始終懷有一種無法擺脫的遺憾和痛苦。初次就業不等於終身廝守,職業生涯充滿著變化,今後變換工作的機會還很多。
因此,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不要拒絕做小事。注意每一個細節,這對一個人的一生都很重要。影響我們的生命和成功的往往不是大事,彗星靠近地球是大事,但它不會影響你的事業;豺狼虎豹是猛獸,但我們中有誰曾經被咬過;蚊子與人類相比,絕對是弱勢群體,可是哪一位沒有被蚊子叮過?在人生旅途中把我們搞得狼狽不堪、精疲力竭的往往不是高山大河,而是我們鞋裡的一粒沙子或者是鬆開的鞋帶。從細微之處著手,這是成功的保證。這些細節包括你的修養是否到位,處事是否得體。
同時,社會需要是每個人擇業時首先務必要考慮的大前提。有需要才會有發展。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你今後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好兒女志在四方,創偉業豈止京城。青春年少,血氣方剛,指點江山,何計小我,切不可有在安樂窩裡混吃混喝的俗念。
世上本來有許多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荒蕪了。你們的父輩年輕時曾有過很多豪邁的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論何時,這種選擇都值得稱讚和提倡,這種精神將感動和激勵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大學畢業生是人力資源中最寶貴的優質部分,理應合理配置。政府、社會、學校都在努力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幸運之神總是偏愛有準備者。職業生涯之路很漫長,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別人無法替代。但在你迷路了或者是處在十字路口的時候,不妨多問問別人。學校、老師和你的親戚朋友都會給你提供相應的幫助,並會為你祝福。
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2日第3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