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擁核論
- 詞性:名詞
- 中國:表現得較為沉默
- 報導:《泰晤士報》
簡介,發展歷史,評論,
簡介
而比中國的沉默更為可怕的是,新一輪的“擁核論”者大有人在。除了地“老牌”的朝鮮、伊朗外,因為朝鮮半島危機的升級,日本和韓國也都紛紛加入這一陣營。這與歐巴馬總統、梅德韋傑夫總統所積極行動的“零核協定”,背道而馳。而就在昨天,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8月3日報導,西方情報部門訊息人士透露,伊朗官方已經完善了製造和引爆核彈頭的技術,只要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一聲令下,伊朗便可在一年內製造出首枚核彈。看來,世界成為核世界的日子,似乎越來越近,美俄雙方的倡議,並不見得有效。
發展歷史
核武器總是作為一種威懾力量的存在。在冷戰時期,美俄雙方以俄羅斯實現了戰略上威懾的基本平衡。而世界主要的有核國家也僅限於蘇、美、中、英、法五國。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本可以寧靜的世界,反而成為核武器製造的年代。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先後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接著,朝鮮、伊朗也相繼開始。現在,日本,韓國也試圖加入這一陣營。世界的核地圖變得越來越複雜。可以說,在冷戰時期,核武器是大國的象徵。而現在,核武器成了小國取得政治資本的有力保證。當然,最為可怕的是,核武器的製造技術和核武器,都有可能為恐怖分子所掌握。這才是真正的威脅所在。
儘管美俄雙方元首達成了協定,但這也僅僅是這兩個核大國所達成的協定。對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影響力並不見得有多么大的影響。尤其是作為事實的擁核者主張棄核,與其它無核者主張擁核,其兩者的力量並不對稱,並不均衡。這好比獵狗追兔子的故事一樣。兔子是為了生命而跑,而獵狗只是為了有食物吃,而不至於餓肚子。因此,從這一角度上看,美俄所達成的協定,未必能夠得到兩國很好的實施,也並不見得其它國家會積極參與。而作為安全時刻為外國勢力所威脅的國家,擁核始終都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途徑。因此,“棄核論”者與“擁核論”者的本質區別,在於誰的生存更需要保障。但處於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結構,誰來保障處於弱勢的一方呢?
歷史上,為了維持世界和平而出現的國際組織和機構如國聯等,無不以失敗告終。其問題並不在於各國是否願意參與,而在於各國的生存如何得到保障。作為弱國的一方,始終難以在世界上極為安全地存在。更多的時候,通常都是作為大國的政治利益的犧牲品。波蘭在近現代史上被瓜分了三次,就是很好的例子。
評論
因此,在筆者看來,對於棄核與擁核,從這個層面上看,是悲觀的。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還有誰能依靠?更何況,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哪個國家或是國際組織能夠為一個國家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儘管作為人氣王的歐巴馬總統在上任積極主張棄核,但從實際的層面上看,這更像一場政治秀,而不是一個真正能實現的計畫。棄核論者與擁核論者的較量,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並不均衡的政治較量,是一種並不對稱的利益較量。從這一點上看,是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