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擁徐村
- 地理位置:胡集鎮的北邊
- 面積:10平方公里
- 人口:5600人
基本信息,經濟建設,村風村貌,文體衛生,和諧發展,
基本信息
擁徐村總面積10平方公里,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5600人。
幾年來,擁徐村的黨員幹部在村黨總支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大力發展三產民營經濟。全村共有民營企業20 多家,年產值8000萬元,利稅500萬元。擁徐村的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泥路、自來水、廣播有線電視基本普及達標,加強了環境整治,清理河道,綠化美化環境,農村呈現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
擁徐村黨總支、村委會一班人,團結一心,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努力工作,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政治建設,三大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幾年來,多次受上級黨委政府的表彰,評為先進單位。
經濟建設
擁徐村地跨新通揚運河兩岸的地域優勢,為擁徐村的經濟發展給予了極大的發展機遇,新204國道貫穿村中心的南北,給擁徐村新的發展商機。黨支部抓住區位優勢,及時把握商機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先,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擁徐的經濟發展,村級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態。
幾年來,擁徐村在沿新通揚運河兩岸創建了,建築材料、糧食加工、農機器修理等各種便民私營個體經營,像雨後春筍般崛起,又在河南岸創建了紡織加工小園區。通過總支部一班人的宣傳發動和黨的各項優惠政策的驅動,幹部的考核促動,充分挖掘村幹部和支部黨員的致富潛力,鼓勵廣大黨員走創業路做創業人。全村黨員幹部參加“雙帶”工程率達30%,普通黨員雙帶創業率達20%,無職黨員定職上崗極大地促進了全村的經濟發展。全村共有私營企業20家,個體工商戶 300個,全村實現工業總產值8000萬元,村組淨收益達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多元。
村風村貌
幾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擁徐村的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共投入100萬元,用工1.2萬個,全村共建成水泥路道13公里,瀝清路面6.5 公里,整治了河道60條,清理河邊、水面的垃圾雜草等1萬噸,清淤土5萬方。為營造優美的人居環境,保持居民集中居住區的清潔,村里共投資10萬元,建造垃圾池200個,在水泥路兩側種植花草樹木,既做到了綠化,又美化了環境。為保持民眾居住區垃圾及時清運出去,村里組織了5個垃圾清理的保潔員,添置了6 輛人力車,對民眾居住區,生活垃圾得到及時轉運。
擁徐村村委會制訂了村規民約分發到每個農戶進行宣傳,並張貼在住宅內形成了人人講衛生,個個愛清潔的良好風氣。如今擁徐村的民眾左鄰右舍相處和諧,家庭和睦,尊老敬老蔚然成風。民眾相互支持,互相幫助。
擁徐村的面貌也大為改換,河道水清,岸邊樓房整潔寬敞,室內裝飾富麗堂皇,水泥路也綠樹成行,花草飄香。民眾和諧相處,人人喜氣洋洋。到處聽到廣播響,白天歡聲笑語,晚上家家電視響,整個擁徐村呈現一片村美人歡的和諧景象。
文體衛生
擁徐村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抓緊了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文衛事業上緊抓不放。黨總支部、村委會明確專人具體負責抓文衛工作,並納入年初的工作計畫,注意實施,村支部隨時督促檢查實施成效。幾年來,注重了抓文衛事業的硬軟,環境並取得明顯的成效:村投資120萬元,實施了調頻廣播和有線電視“雙入戶” 工程。建有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方便了民眾看病,全村已有95%的村民參加了新型的合作醫療保險。共有籃球架10付,籃球場10個。全村共設有黨員幹部家庭電教點3戶,評選出計生文化標兵家庭100個。村辦公室內建胡村支部多功能的黨員活動室,充分利用座落村內的王莊國小的教室操場,在節假日積極組織村開展各種學習,積極引導民眾開展各種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既活躍了民眾的身心,又展示了擁徐村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和諧發展
為了保證村級各項工作保持良好的運行和發展勢態,幾年來,村委會嚴格執行上級的方針政策,按照規範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村民議事制度,先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村內各項工作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落實了民主管理的科學機制:一是堅持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凡是村級工作中的關係到經濟事業發展的重大事項,及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把重大事項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計論決策,凡是經村民代表大會決策的事項保證實施到位;二是堅持重大事項實施過程中實行民主管理,將此項工作的實施目的,實施方案、步驟向村民公布,進行陽光操作並組織民主管理小組,根據方案加強嚴格管理;三是加強民主監督。凡是村務工作中重大事項均做到實施向村民公布實施過程中由村民代表實施跟蹤,事後由村監委會和理財小組進行審計,將實施過程和審計結果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廣泛接受民眾監督。
擁徐村34個村民小組每個村民小組都推選取了3-4名村民代表,這些村民代表是村委會與廣大民眾聯繫的紐帶,他們上傳下達,負責向民眾傳達村委會的決定,民眾要求、建議、反映集中村委會。通過村民代表讓民眾共議思路,共謀發展架起了一座村黨總支部了解民意的化解矛盾的橋樑,促進了民主管理建設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