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病

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病是青黴菌中惟一的呈溫度雙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見的致病菌。該病好發於東南亞地區,其他地區發病者亦多有到該地區旅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病
  • 外文名:penicilliummarneffei,PM
  • 特點:呈溫度雙相型的致病菌
  • 發病部位:肺、肝臟、皮膚、淋巴
疾病描述,症狀體徵,預後預防,

疾病描述

馬爾尼菲青黴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青黴菌中惟一的呈溫度雙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見的致病菌。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病呈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臟、皮膚、淋巴結等多組織和器官。男性青年為多,職業以農民為多,反映與戶外活動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高達40℃,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可有膿腫形成及溶骨性損害,極少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及腎上腺等內分泌腺。
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青黴菌中惟一的呈溫度雙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見的致病菌。自1973年首例人自然感染該菌報導以來,共有126例病例報導。該病好發於東南亞地區,其他地區發病者亦多有到該地區旅遊史。本病可發生於健康者,但更多見於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隨著HIV感染者日見增多,馬爾尼菲青黴菌病報導也逐年增加。

症狀體徵

鄧氏等的8例屍檢記載完整可資參考,這8例主要是青少年及嬰幼兒。實際上各年齡組皆可。以男性青年為多,職業以農民為多,反映與戶外活動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高達40℃,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可有膿腫形成及溶骨性損害,極少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及腎上腺等內分泌腺。血白細胞增多,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少。成人與嬰兒的病型還有諸多不同,具如下:
1.嬰幼兒都有胸腺萎縮,缺乏T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雖明顯增生,吞噬大量PM但缺乏殺滅能力,PM在吞噬細胞內仍繼續繁殖,在骨髓內的表現就更為突出,正常的造血組織為增生的單核巨噬細胞充斥,以致貧血明顯;成人的PM繁殖受限制,炎性浸潤比較局限,形成肉芽腫性病變,膿腫形成和溶骨性病變遠較兒童常見。
2.兒童肝脾腫大較成人顯著。成人的肝常發生真菌性亞急性重症肝炎病變,但局部PM的數量並不多,可能是一種變態反應。
3.4例成人的肺部都有多發性膿腫發生,幼兒無肺膿腫形成,主要為間質性肺炎。相同的是淋巴結和腸道的病變。淋巴結腫大主要見於肺門及腸系膜,腸淋巴組織病變常形成表淺潰瘍。

預後預防

預後:病例少,尚無這方面的國內資料。從病情的複雜性及嚴重性上看,病死率較高,值得高度重視。
預防:由於本病確切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因此尚待探討有效預防措施,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到東南亞地區旅遊時易患本病,因此這些人應避免到流行區旅遊。該地區居民,或到過該地區的人,出現機會性感染,應考慮到PM感染可能,以儘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