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撫州採茶戲
- 地理標誌:江西臨川
淵源
風格
戲曲正調──系扳腔體腔調,有本調、撫調、單台調、川調四種。本調是吸收豐城絲弦班的本調,摻合本地單台調等發展而成的。它是上下句結構的徵調式唱腔,男、女分腔,有正板( 亦稱“長韻”)、簡板、疊板、快板、倒板、搖板、散板、 清板、哭頭等板式。撫調是由本地會母調摻合高安絲弦班的小花調發展而成。它是上下句結構的宮調式唱腔,有男腔、女腔和醜腔的區分,並和本調一樣,具有豐富的板式。單台調是本劇種最老唱腔,不分男女腔,但有四句三韻和兩韻,正弦(徵調式)和反弦( 宮調式)的區別,還有簡板。 川調是由外來川調摻合單台調和雙勸夫調的簡板發展而成。它男女腔調略分,具有徵調式和宮調式兩種收腔法,還有徵調式和羽調式兩種簡板。
戲曲雜調──主要是三腳班小戲中的腔調,一般以戲名為曲名,如“三伢子放牛調”、“撿春菇調”、“賣櫻桃調”、“賣花線調”、“雙勸夫調”、“下南京調”、“王媽媽罵雞調”、“補背褡調”等等。還有一部份則是三腳班後期吸收來的“南詞”、“北詞”、“信調”等等。另外,還包括一些吟唱音調。
民歌小調──除一部份單台戲用的小調,如“數天下圖”、“打哩蓮花”、“想郎”、“打彩”等以外,還有“十二月採茶”、“銅錢歌”、“十杯酒”、“照花台”等等。一般作戲中插曲用。
撫州採茶戲的許多表演動作和舞蹈,如小旦的梳妝挑簾、床前驅蚊、繡花納底、縫補漿洗、摘茶採桑、開(關)門、雲手、鷂子翻身等身段表演,小丑的挑擔推磨、趕牛鋤地、撐船推車等身段表演均十分細緻逼真。在三角班小戲中,上述特點尤為突出。發展到“半班”演出大戲後,向古老劇種學習袍帶戲的表演程式,同時也吸收了歌舞話劇的養料,使其既能演傳統戲又能表現現代生活。
撫州採茶戲講究唱做並舉。手勢、眼神、身段、步法配合協調。旦角的基本步法有“雲步”、“碎步”、“踮步”、“跪步”、“蹉步”、“小碎步”等;生角有“方步”、“蹉步”、“跪步”、“快蹉步”等;丑角有“矮步”、“跳步”等。丑角除矮子功外,有時還表演板凳功以及“虎跳”、“前仆”等各種滾翻動作。生、旦有時也要表演“搶背”、“劈叉”、“臥雲”、“烏龍絞柱”等地毯功。
影響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互動影響的關係。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係。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定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如今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