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邦高原

撣邦高原

撣邦高原(Shan Plateau),亦譯撣高原。緬甸東部的結晶岩地塊,形成印度-馬來亞山系的一部分。地據薩爾溫江(向東)與伊洛瓦底江上游(向西)間的深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撣邦高原
  • 外文名:Shan Plateau
  • 位置:緬甸東部
  • 平均海拔:750∼1,200米
  • 面積:17萬平方公里
  • 特產:紅寶石、藍寶石,鉛、鋅與銀
基本信息,地質構造,自然環境和資源,

基本信息

英文名:Shan Plateau
亦譯撣高原。

地質構造

緬甸東部的結晶岩地塊,形成印度-馬來亞山系的一部分。地據薩爾溫江(向西)與伊洛瓦底江上游(向東)間的深溝區,平均海拔為750∼1,200米,彼此分割、合併的山脈在其上造成縫線和稜線。山脈的平均海拔為1,200∼1,500米,部分山峰高逾2,400米。
撣邦高原撣邦高原
山脈上散布著多片斷續的山丘,這些山丘原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後因當地部分居民行輪墾(砍燒)耕作,致嚴重裸露。高地間為山谷與起伏的平原,其上覆蓋著草或墾作稻田。撣部高原北部的岩石為紅寶石、藍寶石與其他寶石的來源,緬甸即因之久負盛名。高原亦為該國鉛、鋅與銀的主要蘊藏地,以及重要的柚木森林區。

自然環境和資源

撣邦高原 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北部高原,也是中南半島最大高原(其北端一部分已不屬中南半島範圍)。位於緬甸東部,幾乎包括撣邦和克耶邦全境,一部分在曼德勒等省。東與中、老、泰等國的山地相接。面積17萬平方公里。居民多撣人。地勢起伏,地面侵蝕劇烈,脊嶺和溝谷交錯。岩溶地形分布廣泛。海拔1500~2000米,最高點琳峰(在臘戌東南)海拔2,675米。由古生代、中生代石灰岩構成。高原核心是大型古老的花崗岩侵入體,其周圍的接觸帶上多變質岩發育。高原面上喀斯特地貌發育,多褶皺山脈和深大斷裂。
源自北部山地,縱穿高原的河流,將高原割為數段,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之間的清邁高原,及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富水力資源。最大湖泊因萊湖。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涼、熱、雨三季,雨量充沛。水力和森林資源豐富,盛產珍貴的柚木。金屬礦藏有鉛、鋅、銀 、銻 、銅 、錫 、鎢等。緬甸境內還出產寶石。北部的包德溫礦區是全國最大的鉛、銀、鋅產區,並產寶石。西半部開發較早,城鎮較多。東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