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構造是天外隕石對地球表面的快速衝擊而產生的環形凹陷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撞擊構造
- 外文名:impact structure
- 定義:天外隕石對地球表面的快速衝擊而產生的環形凹陷構造
- 見載刊物:《地質學名詞》 科學出版社
- 公布時間:1993年
撞擊構造是天外隕石對地球表面的快速衝擊而產生的環形凹陷構造。
撞擊構造是天外隕石對地球表面的快速衝擊而產生的環形凹陷構造。撞擊構造,強大的衝擊波可使隕石坑內岩石破碎和角礫岩化,並伴有同心狀或放射狀斷裂,以及形成高壓礦物如柯石英和斯石英等,甚至使部分岩石熔融形成熔岩狀物質或因強烈震動...
撞擊過程 地外物體撞擊地球時,產生撞擊構造是一個瞬態的連續過程:接觸→侵徹→挖掘(爆炸)→噴射→成坑。在這個過程中,地面特別是受撞擊的岩石(靶岩)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即衝擊變質作用。小天體高速(相對速度15~75千米/秒)...
四、區域構造模式的建立 第十章 表生構造及撞擊構造 第一節 表生構造 一、表生構造的特點 二、常見的表生構造 第二節 撞擊構造 一、撞擊作用 二、撞擊構造的基本地質特徵 三、撞擊構造研究意義 全書主要參考文獻 ...
撞擊角礫結構 撞擊角礫結構,專業術語,是一種岩石結構。KREEP岩套的結構為 撞擊角礫結構、間隱結構 。2022年,山東大學牽頭完成的“月球內動力地質作用成因岩石綜合圖”中,KREEP岩套的結構為 撞擊角礫結構、間隱結構 。
至1994年,已確認了139處撞擊坑(或撞擊構造),遍布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最大的坑在南非,直徑70公里,次為辛巴威,直徑20公里,它們都是單坑。阿拉伯大沙漠中的瓦壩是2個坑,阿根廷北部西埃洛是9個坑,錫霍特-阿林則有200多個坑...
天體撞擊(Impact event)是天體在空間沿某一軌道運行時,與另一運行軌道的天體發生碰撞的現象。如在近地空間中大約在100顆Atens小行星,700±300顆Apollos小行星和約500顆Amors小行星,就可能發生相撞。在地球上,可根據撞擊坑數目來...
科學家相信,這個隱伏構造當是撞擊坑的所在。這個坑現被稱為“奇克蘇魯布”(Chicxulub)撞擊坑,這是因為奇克蘇魯布鎮正好坐落在撞擊坑的中心部位。相關傳說 現今的尤卡坦是陸地,但6500萬年前這一帶卻是一片淺海水域。當年小行星以高速...
深入研究疊合構件在側向撞擊荷載下的工作機理,明晰受力全過程中各組成材料間的相互工作特點。在系統分析軸壓荷載比、含鋼率、衝擊能等主要參數對疊合構件動態工作性能影響規律的基礎上,提出鋼管混凝土疊合構件的耐撞性設計方法和構造措施。
DeSeze和Robinson等對肩峰下的特殊構造以及大結節的運動軌跡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關節的命名。又稱其為肩峰下關節。肩峰下關節由於解剖結構原因或動力學原因,在肩的上舉、外展運動中,因肩峰下組織發生撞擊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體徵...
肩峰下撞擊征是肩峰下組織撞擊產生的臨床症狀。簡介 DeSeze和Robinson等(1947)對肩峰下的特殊構造以及大結節的運動軌跡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關節的命名。歐美文獻中又稱其為肩峰下關節。肩峰下撞擊征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肩峰前外側...
旋扭作用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圓形、環形、弧形邊界);也可能是地質歷史早期隕石撞擊的遺蹟;有的可能是侵入岩體的露頭或隱伏邊界;有的又可以是大型盆地的邊界。而在平原地區出現的圓形構造也可以起因於地下水位的急劇變化。
肩峰下關節撞擊征是一種疾病的名稱。病症信息 DeSeze和Robinson等(1947)對肩峰下的特殊構造以及大結節的運動軌跡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關節的命名。歐美文獻中又稱其為肩峰下關節。肩撞擊征的概念首先由NeerⅡ於1972年提出。他依據...
複雜撞擊坑是一個化學化工術語。定義概念 坑中心區地形抬高,周圍有一帶狀注地環繞和一正斷層構造坑緣帶的撞擊坑。隨著撞擊規模增大,由單一的中心高地轉變為具有‘1‘心抬高和環繞環的高地,或僅有一個環的高地盆地。或形成一個有幾...
金星撞擊坑是指金星表面受隕星撞擊形成的低洼盆地。由於圖像解析度不高,金星表面的撞擊坑和火山口的形態只能結合鄰近表面特徵加以判斷。已確定環形構造大多為撞擊坑。在高地平坦表面上,大撞擊坑密度為月海的10%~20%。例如,哥倫布撞擊坑,...
當時究其山字形成因時,偏重於地球自轉時的離極力慣性力的作用;那時魏格納的地殼漂流說,在遭受批判,板塊學說還未誕生;山字形的地質力學處於艱難地縫隙里成長著,自然沒有辦法把祁呂山字形的兩翼成因,與臨近兩大板塊撞擊相聯繫。祁呂山...
震裂錐是衝擊構造的典型標誌,外外貌很象沉積岩里的疊錐構造,在細粒均質岩中最常見(如石灰岩、白雲岩)也見於花崗岩、砂岩和頁岩中。主要出現在隕擊點上,錐頂指向錐擊方向。據研究,錐形破裂面屬張性而非切變多是岩石受到一定能量...
他們發現以Chicxulub為中心,在Penfield發現的環形上分布著陷洞構造,這些下陷的洞或天然井被認為是撞擊坑邊緣的滑動與崩塌所造成的。此後更多的研究,都指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確實存在;還有一些研究宣稱該撞擊構造另有一個大坑,直徑300公里...
先集聚成小物體(星子),星子進一步集聚成衛星,這可以自然地說明衛星上的撞擊構造。內行星(地球、火星等)及其衛星主要由矽酸鹽一類成岩物質集聚形成;而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區溫度低,更多的各種冰物質(水氨...
濕婆隕石坑形成的年代大約在6500萬年前,與世上其他數個大型撞擊坑大致同期,可能與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有關。該構造長約600公里,寬約400公里,撞擊坑的外觀因海洋板塊運動而已不完整。距撞擊坑的規模來推斷,造成撞擊坑的小行星或彗星...
在此造山帶中發育一系列與原先板塊俯衝方向平行或近於平行的沖斷層或逆掩斷層,形成大型的疊瓦狀構造。 這種造山帶是構造活動性十分強烈的地帶,常伴有淺源和中源構造地震發生。板塊碰撞會形成:地震、火山噴發、陡峭的山峰等。分類 ...
月球上,以衛星看,常會看到月球上有許多大大小小,坑坑窪窪的凹坑,稱之為月坑。那月坑是由小行星撞擊,或月球表面的火山噴發引起的。含義 月球表面有許多圓形凹坑構造,稱為月坑。月坑大小不一,小的直徑只有幾十厘米甚至更小,大...
當然,12千米/秒的速度也不是很低,但是撞擊的後果卻有本質上不同,這一速度還不足以使這樣大的隕石坑的岩石熔化。研究意義 ①為地球月球、水星火星及其衛星表面圓形坑和環形山構造的隕石轟擊成因假說找到依據,從而確定隕石坑的存在時間...
隕擊作用即隕石撞擊作用,是指宇宙空間中的隕石高速撞擊到地面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系列作用。當隕石撞擊到地面時,隕石首先以強大的衝擊力穿插進入地下,同時向下和向周圍產生強烈的擠壓力,使大量的物質粉碎、加熱膨脹甚至熔融,然後把被粉碎...
對典型船舶結構在不同撞頭撞擊作用下的力學回響機理、能量吸收特性進行了試驗和有限元數值模擬研究,揭示其變形吸能的力學機理,並建立了用於評估力回響及能量吸收的簡化解析方法。對數值模擬中的格線尺寸對失效衡準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
隕擊坑(meteorite crater),是指外隕石(天或稱隕星)高速猛烈撞擊地面形成的,形態上多呈圓形、橢圓形,或形成輻射狀和環形構造的坑穴,稱隕石撞擊坑,簡稱隕擊坑,也稱隕石坑。隕擊坑內壁陡外緣緩,較大隕擊坑內常見有明顯凸起的...